登錄???|???注冊
本書以《四庫全書》和《四庫全書總目》“小說家類”作為研究對象,對四庫“小說家類”的纂修史料進行全面、系統的搜集、整理,對纂修過程中的采進、篩選、編校、刪改、禁毀等相關問題進行探討,并比較研究《總目》的現存稿本、諸閣本、《四庫全書薈要》《四庫全書簡明目錄》和浙本、殿本《總目》“小說家類”提要,勾勒四庫小說觀念和著錄體例的生成歷史。
張玄 ·古籍整理 ·22.5萬字
這是一本記錄王陽明思想的問答語錄和論學書信集,集中體現了陽明心學的核心觀點,是了解陽明心學經典的必備入門書。曾國藩、孫中山、梁啟超、錢穆等人都對《傳習錄》推崇備至。本書以“原典重現”“白話譯文”“鑒賞評議”為體例,對每一篇加以詳細翻譯,深度解讀,助讀者更好地理解《傳習錄》的精髓,是一部學習國學傳統經典的好書。讀懂了《傳習錄》,你就能擁有一顆強大的心。
(明)王陽明著 梁雨田校注 ·國學普及讀物 ·22.4萬字
高亨先生在校勘訓詁上創發新義,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更進一步,對《詩經》各篇加以說明注釋,有許多地方別具識見。此“簡體版”,在保持繁體版的各項箋注釋讀內容、專名線標點等基礎上,寄望于以較易進入閱讀的簡體橫排形式,使更多的讀者接觸到傳統文化的正統解讀,領略其中的優質精髓所在。
高亨注 ·國學普及讀物 ·22.4萬字
《虞初新志》二十卷,清初張潮輯,王根林校點。虞初原是西漢武帝時人,曾據《周書》改寫小說性質的《周說》900多篇,其后遂被當作小說的代稱。明代有人輯集南北朝至唐代的傳奇小說31篇,取名《虞初志》,張潮覺《虞初新志》所收范圍太窄,便廣收當時80多家200多篇作品,輯成《虞初新志》。
(清)張潮輯 王根林校點 ·集部 ·22.3萬字
《五燈會元》是中華文化史上一部偉大的禪宗經典巨著,也是中國古典文學的代表作,由《景德傳燈錄》《天圣廣燈錄》《建中靖國續燈錄》《聯燈會要》《嘉泰普燈錄》等五部禪宗燈錄改編而成。保留了“五燈”諸書的精華,修改潤色了適于實修的公案典故,是中國禪宗史料最為齊全的古代文獻。本書在參考之前舊版本并糾正其錯訛基礎上,對《五燈會元》進行了重新點校、注釋并解讀。注釋詳盡,解決了閱讀難題。“概要”為點睛之筆,對禪師的生平與思想進行整體解讀,或簡單概述,或補充史料,或研究重點難點,或分析禪宗典故與公案的含義,使我們對每一位禪師的行跡以及教化都有深刻的理解。“概要”后寫上參考文獻,使讀者可以繼續深入研究。
(宋)釋普濟編撰 曾琦云校注 ·古籍整理 ·22.3萬字
《景德傳燈錄》為北宋真宗朝吳僧道原所作禪宗燈史。其書集錄自過去七佛,及歷代禪宗諸祖五家五十二世,共一千七百零一人的傳燈法系。此書編成之后,道原詣闕奉進,宋真宗命楊億等人加以刊定,并敕準編入大藏流通,因此《景德傳燈錄》在宋、元、明各代流行極廣,對教界文壇都有很深的影響。但是受近世禪宗研究重前期禪史研究的風氣影響,學界對此書的關注有限,很有深入研究的必要。
馮國棟 ·子部 ·22.2萬字
東漢劉熙的《釋名》,從天文地理、人體、人倫、語言、衣食起居、文書、器具、病喪共八個大類中取材選詞,收錄了一千四百多個條目,訓釋詞語一千七百多個,以事類為經,義類為緯,分為釋天、釋地、釋山、釋水、釋丘等二十七篇,大類之下又有小類,層次分明,次序井然,廣泛采用“聲訓”手段,追溯人、物、事之名源,是中國第一部語源學研究著作。它與《爾雅》《方言》《說文解字》一起,堪稱漢語言文字學的“四大名著”。本版以專研《釋名》三十多年的任繼昉先生《釋名匯校》為基礎,以明嘉靖三年儲良材、程鴻刊翻宋本《釋名》為底本,并參照其他版本進行校勘,依三全本體例進行簡要題解、簡明注釋和全文翻譯,是一部易讀易用的適合廣大讀者的普及讀本。
任繼昉 劉江濤譯注 ·古籍整理 ·22.1萬字
《尚書》是中國最早的歷史文獻匯編,戰國末季蓋已編訂成本。初以《書》名,漢興始稱《尚書》,意即上古之書。由于孔子曾以《詩》、《書》教授生徒,《尚書》后來便成為儒家推崇備至的煌煌圣典,它既是帝王的政治和道德教科書,又是封建士大夫必讀必遵的大經大法,在儒家“五經”中處于最尊的地位。今天,我們當然不必再對《尚書》舊時罩上的五彩衣頂禮膜拜,但它畢竟還是一部研究上古歷史可資利用的重要古籍,值得我們倍加珍視。不過,《尚書》要真正成為研究歷史的可靠材料,還有諸多繁難的研究工作需要人們去做。本書在歷代大家的研究基礎之上,加之老師的輔導幫助,歷時兩年終于完成。書中對所要研究的問題做了歷史的清理,并提出了作者的見解。
杜勇 ·經部 ·22萬字
國學備覽12(文心雕龍·詩品·二十四詩品·六一詩話·人間詞話·西廂記·竇娥冤·牡丹亭):《文心雕龍》南朝梁·劉勰編著,方銘(中國語言大學)審定。第一部系統的文學理論和文學評批巨著。《詩品》南朝梁·鍾嶸編著,曹旭(華東師范大學)審定。我國古代最早的一部詩歌評論著作”。《二十四詩品》唐·司空圖編著,樂黛云(北京大學)審定。專論中國文學風格的名著。《六一詩話》宋·歐陽修編著,劉德清(井岡山學院)審定。我國最早的詩話,開后代詩歌理論著作新體裁。《人間詞話》清·王國維編著,胡曉明(華東師范大學)審定。第一部融貫中西美學思想的文論名著。《西廂記》元·王實甫編著,黃仕忠(中山大學)審定。元代戲曲創作的最高水平。《竇娥冤》元·關漢卿編著,張燕瑾(首都師范大學)審定。我國古典悲劇的代表作。《牡丹亭》明·湯顯祖編著,汪龍麟(首都師范大學)審定。明代傳奇戲劇的壓卷之作。
尹小林 趙敏俐主編 ·古籍整理 ·21.8萬字
本書上篇為離退休教師人物專訪,下篇是老同志先進個人事跡。上篇通過采訪王義遒、梁柱、馬克垚、嚴家炎、郭建棟、張振國等北京大學具有代表性的離退休教師,整理第一手的口述史資料以還原時代變遷中北京大學建設和發展的歷史脈絡,為今后北京大學的校史研究以及高等教育研究提供第一手的重要史料。下篇深入挖掘離退休教師生活中發生的感人小事。借由老同志們對這些重要事件或小事的探討,幫助青年學生切實提高理論水平,形成對當前紛繁復雜的社會問題或人生困惑的正確認識。
馬春英 ·經部 ·21.6萬字
《校讎廣義》內容豐富,資料翔實,強調研究成果的思想性、科學性、學術性和創造性的統一。全書共四編,分別為版本編、校勘編、目錄編、典藏編。校勘編主要介紹校勘學的界義與功用、書面材料錯誤的類型、書面材料發生錯誤的原因、校勘的資料、從事校勘所應具備的知識、校勘的方法、校勘成果的處理形式等內容。版本編主要介紹版本學的名稱與功能,文獻載體,紙書的裝式,雕印本的品類,雕印本的鑒定,非雕印本的區分與鑒定,版本的變異與傳承等內容。目錄編主要介紹目錄與目錄學、目錄的結構及其功用、目錄的著錄事項、目錄的分類沿革、綜合目錄、學科目錄、特種目錄、目錄的編制等。典藏編主要介紹典藏學的建立與典藏的功用、典藏單位、圖書收集、書籍亡佚、圖書保管、圖書流通。《校讎廣義》是代表同一時期同一領域內研究的高水平著作。從出版至今,一直享有較高的榮譽和地位。該書被譽為“校讎學重建的奠基之作”,曾榮獲第四屆國家圖書獎一等獎。此次修訂本,作者在原版基礎上糾正文字訛誤,吸收新觀點與新材料,調整部分章節,內容更加完善。
程千帆 徐有富 ·古籍整理 ·21.6萬字
明隆慶六年初刻版《傳習錄》是后世《傳習錄》的母本,因未經后人妄改,擁有極高的權威性和珍藏價值,被已故哲學家陳榮捷先生稱為“最完備而可靠”的版本,是陽明心學的首選讀本。《傳習錄》是明代哲學宗師王陽明的論學語錄和書信集,集中體現了陽明心學的核心觀點,是了解陽明心學最經典的入門必讀書。
(明)王陽明 ·經部 ·21.6萬字
近代以來,上海以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歷史淵源,成為一大古籍流散中心,歷史的煙云消散之后,今天多數重要古籍已入公家收藏。在上海圖書館、復旦大學圖書館等機構之外,上海博物館是另一家重要的古籍收藏單位,但由于博物館的性質,其古籍收藏一向鮮為人知,上海博物館研究館員柳向春博士,從版本學、文獻學、藏書史等多個角度入手,深入挖掘、爬梳數十部古籍編撰、刊刻、校勘、遞藏、題跋背后的故事,并以大量高清插圖展現古書版刻原貌,揭示其文物價值與文獻價值,其中包括南宋龍舒郡刻公文紙印本《王文公文集》、南宋孤本《梅花喜神譜》、明稿本《玉華堂日記》、清初胡氏十竹齋刻鈐印本《印存初集》、響山堂舊藏清鈔本《虞山錢遵王詩稿》等。本書一方面揭示了上博館藏的一些基本特色,如稿鈔本、名家舊藏、印譜、地方文獻等等,另一方面涉及古籍的方方面面,輻射面廣,看點多多,非常精彩。
柳向春 ·古籍整理 ·21.6萬字
《二十五史藝文經籍志考補萃編續刊》是一部史志目錄匯集與整理的大型叢書,對所收之書,每種都精選底本,加以標點校勘,旨在學界提供質量上乘、便于閱讀的版本,是史學、目錄學、文獻學、圖書史、學術史、文化史、科技史等多個學科領域研究者的必備之書。《續刊》在《二十五史藝文經籍志考補萃編》的基礎上,對二十五史藝文經籍志考補之作進行更加全面深入的編纂整理。本書為《二十五史藝文經籍志考補續編》第三卷,收錄《漢書藝文志舉例》(李笠)《漢志詩賦略廣疏》《漢志辭賦存目考》《漢書藝文志講記》等七種。
王承略 劉心明 ·古籍整理 ·21.5萬字
國學備覽1(大學·中庸·論語·孟子·詩經·尚書·儀禮):《大學》龐樸(中國社會科學院)審定。儒家“修齊治平”理論大綱。《中庸》曹先擢(中國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審定。儒家推崇的處世哲學。《論語》白化文(北京大學)審定。追記儒家創始人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著作。《孟子》周文德(四川外國語學院)審定。以“性善論”著稱的儒家經典。《詩經》許志剛(遼寧大學)審定。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尚書》廖名春(清華大學)審定。我國第一部記言體史書。《儀禮》王志遠(中國社會科學院)審定。我國第一部禮儀制度書。
尹小林 趙敏俐主編 ·古籍整理 ·21.4萬字
《孟子》“四書”之一。戰國中期孟子及其弟子萬章、公孫丑等著。為孟子、孟子弟子所作最早見于趙岐《孟子題辭》:“此書,孟子之所作也,故總謂之《孟子》”。《漢書·藝文志》著錄《孟子》十一篇,現存七篇十四卷。總字數三萬五千余字,286章。相傳另有《孟子外書》四篇,已佚(今本《孟子外書》系明姚士粦偽作)。書中記載有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學、倫理等思想觀點和政治活動。古代考試主要考四書五經。
趙清文譯注 ·國學普及讀物 ·21.4萬字
《兩般秋雨盦隨筆》是一部著名的叢著雜纂類筆記,內容十分豐富,大致可分為四類:稽古考辨、詩文評述、文壇逸事、風土名物。由于作者性貫靈犀,博設經典,因而該書中提供的許多資料很有價值,對古代名物佚事的考證論述也有不少獨到的見解。
(清)梁紹壬撰 莊葳校點 ·集部 ·21.3萬字
本系列書通過簡潔有趣的文字講述節日的由來、相關的習俗活動,充滿童趣的插畫,結合精彩的3D立體頁,以及轉轉、抽拉、彈跳等多種機關,營造出濃濃的節日氛圍。本系列書可讀性、互動性、參與感強,讓孩子沉浸其中,體驗過節樂趣,還有助于他們了解中國傳統節日習俗的知識、習俗,傳承民族文化薪火。
劉安華主編 ·經部 ·21.2萬字
民國時期的古籍叢書是中國近代圖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近代文化的重要載體。由于西方新式印刷技術的廣泛采用,民國時期的古籍叢書在刊印方式、裝幀形式、結構及內容等方面與傳統古籍叢書存在諸多差異,在中國古籍出版印刷史上具有承前啟后的歷史地位。本書分上下兩編,從歷史背景、編纂出版狀況、編纂出版機構、編纂出版家、匯編叢書、類編叢書等角度,對民國時期古籍叢書的編纂出版狀況做了系統研究,并對相關代表性古籍叢書做了個案考述或介紹。
崔建利 ·工具書 ·21.2萬字
《史記》是西漢著名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一部紀傳體史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被列為“二十四史”之首,記載了上至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元狩元年間共三千多年的歷史。“通古今之變,究天人之際”,全書包括十二本紀、三十世家、七十列傳、十表、八書,共一百三十篇。與后來的《漢書》、《后漢書》、《三國志》合稱“前四史”。同時,《史記》還被認為是一部優秀的文學著作,在中國文學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文天譯注 ·史類 ·21.1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