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會黨與傳統文化的關系是社會史研究中既具歷史價值又有現實意義的一個重大問題,本書對從晚清至民國時期會黨與儒家文化之間的關系作了深入考察,依次論述了儒家家庭道德規范對近代會黨組織規范的影響、儒家重義輕利的道德規范對會黨處理義利關系的影響、儒家忠君觀對近代會黨忠君觀的影響、儒家政治道德規范對近代會黨政權的影響,還以近代洪門為例,論述了儒家民本思想和“仁愛”規范對近代會黨組織性質的影響。
雷冬文 ·文化研究 ·22.3萬字
中國文化的大傳統就來源于神話時代的意識,它已構成民族文化的“文化基因”,在不斷輪回的朝代中彰顯。神話思維便是中國詩性智慧的根柢。漢畫像藝術,則是這一圖像世界的典型代表,漢代在神仙世界的營造中,刻畫了源于中國先秦時期最古老神話圖像呈現的智慧。本書就是在漢畫像圖像中尋求神話時代民族文化的大傳統、集體無意識意識的原型意象,借以展示中國神話之魅的審美特征。
朱存明等 ·文化研究 ·46.4萬字
本書以明末清初的話本小說為研究對象,通過對文本的細致解讀與分析歸納,對它們的題材選擇、價值取向、體制嬗變進行考察,深入分析理學對其產生的影響及造成這些影響的原因,具有相當的學術價值。
楊宗紅 ·文化研究 ·24.7萬字
絲綢之路是一條交通貿易之路,與中國關系密切,也與歐亞大陸上的其他國家相關,絲路貿易的興盛是各國共同經營的結果。歐亞大陸上的絲綢之路,地理和政治環境并不甚佳,但從來也沒有完全斷絕。《絲綢之路研究》是以國家“一帶一路”倡議為研究主題的首部綜合性學術刊物,由中國人民大學“一帶一路”經濟研究院、經濟學院、國學院與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合辦。本刊以溝通東西方文明交流的絲綢之路為支點,秉承“一帶一路”倡議,挖掘絲路沿線歷史文化,探索“一帶一路”的內在動力,致力于打造跨學科、多領域、高水平的國際學術平臺。
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 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編 ·文化研究 ·21.5萬字
本書分四個時段,從文學、批評、大眾文化等三種形態出發,歷時性地探討了女性書寫與中國現代性想象的變遷。第一個時段是1920-1940年代,以女作家丁玲的創作為核心研究對象,探討現代文學中的女性寫作與中國革命的復雜互動關系;第二個時段是1940-1980年代,主要是對當代女性文學批評話語的反思,特別是其中的性別與階級話語的關系問題;第三個時段是1990年代,探討這個時期的女性文學熱現象中的作家作品與文化現象;第三個時段分析新世紀以來的大眾文化文本,以文化研究的方法考察社會文化想象的性別修辭與女性問題的呈現方式。
賀桂梅 ·文化研究 ·26.5萬字
本書為學部委員專題文集,收入作者關于近代思想與文化研究的論文。本書所收論文,寫于1985—2011年,26年之中,作者一直關注著近代中國的社會、思想與文化轉型的問題。這是關涉中華民族整體命運的大問題。作者試圖揭示這個轉型過程的內外機制與種種條件,揭示我們已經走過的軌跡,這對于我們如何走向未來,真正擺脫種種中世紀式的羈絆,邁入現代社會健康持續的發展軌道,是很有意義的。
耿云志 ·文化研究 ·36.2萬字
本書以南宋浙江詞人群體活動的地域平臺為切入點,將原本作為創作背景的“空間”“地方”等因素作為研究視角,通過對南宋浙江詞人群體活動的地域文化場、詞人群體的交際網絡、群體酬唱的地域面向等內容的探究,力圖還原南宋臨安、紹興、湖州、四明、臺州等地詞人群體活動與創作的真實狀態,揭示浙江地域文化在南宋詞人群體酬唱中發揮的作用,以把握浙江地域文化對南宋詞壇、明清詞壇的走向所產生的深遠影響,為詞的發展演變提供多樣化的闡釋視角。
吳冬紅 ·文化研究 ·21萬字
本書放眼清代學術版圖,在經學與地域學派的互動關聯中,從細讀《論語》詮釋文本出發,注重地域學派形成發展及相互影響變異的比較觀照,深入辨析不同地域學派之間的聯系與區別,深度審視清代《論語》詮釋的種種形態和復雜問題,清晰勾勒清代吳派、皖派、揚州學派、常州學派、浙東學派、嶺南學派、湖湘學派《論語》詮釋的鮮明個性和治經風格。本書呈現有別于傳統研究的新觀點、新形態,對拓展經學研究領域有所裨益,為傳統經學的現代轉型提供參照。
柳宏 宋展云 ·文化研究 ·24.2萬字
蘭陵蕭氏作為齊梁皇室,在南朝的政治史、佛教史以及文學史上都有獨特的位置,歷來都是南北朝文學、史學乃至哲學研究的熱點話題。本書不拘于學科限制,以晉唐佛教文獻以及傳世史部、集部文獻為基礎,以齊梁皇室的佛教活動與相關撰述為主要線索,融合文史,深入討論了齊梁時期的佛教、佛教影響下的士人思想變遷與詩文創作,以及內外典籍編撰等諸多領域的問題。本書是對目前中古史研究領域細致分析史料、詩文等文本的進一步延展和開拓,動態地解讀了佛教文獻的文本變化,深度分析了其年代、層次、史源,并發掘佛教文獻背后蘊含的豐富信息,對現有南朝文學史、佛教史、政治史乃至中古士族等領域的研究模式有所突破。
李猛 ·文化研究 ·28.3萬字
本書以山東這一特殊的地理文化單元為中心,以圍繞“尊孔”與“反孔”發生的重大事件為主線,以近代社會轉型為背景,通過綜合考察與個案分析相結合,探討國家層面的文化政策與近現代社會變遷的互動關系、國人的“尊孔”、“反孔”與社會發展進程中的矛盾和沖突,“多維度”、“立體式”地展示了百年中國“尊孔”與“反孔”的發展歷程。
李先明 ·文化研究 ·21.2萬字
元朝是中國歷史上首個由少數民族建立的大一統政權,其制度具有鮮明的蒙漢二元特征。蒙古草原禮俗與傳承千年的中原禮制劇烈碰撞,在元代國家祭祀中得以呈現。本書以蒙漢二元文化互動為主線,兼顧多元文化,注重多語言文獻的發掘利用和文本批判,重建元朝祭祀禮制體系,全書十九章,厘為祭天、祭祖、國俗舊禮、岳鎮海瀆、天下通祀五篇,立體展現元代國家祭祀的形成與發展,重估元朝的禮制史地位,探索大一統背景下元代政治文化的傳承與變通。
馬曉林 ·文化研究 ·39.2萬字
本書是作者二十余年來研習中國詩學和詞學部分成果的結集。全書分六輯:第一輯討論中國詩學的基本范疇,第二輯描述先秦詩歌、音樂及歷史的傳播與接受,第三輯論述明清詩學的重要理論家及其理論貢獻,第四輯分析幾組重要的清代詞學理論范疇,第五輯探討清代詞學的重要流派及其理論貢獻,第六輯描述清代不同時段詞學思潮的變遷。全書在指導思想上突出了一個重要理念,即理論研究必須以基礎文獻為討論的出發點,文獻是還原,理論是闡釋,兩者不可或缺,基礎文獻清理的終極目的還是為了闡釋。本書無論是在材料的搜集上還是理論的闡釋上,都具有較強的原創性和開拓性,作者通過第一手材料的梳理而得出令人信服的結論,體現了無征不信、言必有據的學術理念。
陳水云 ·文化研究 ·31.3萬字
作者研究中國傳統文化和學術思想與人物的精要選編,本書內容主要分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特質和價值論理、王國維和陳寅恪等現代學術大師樹立的學術典范、中國歷史文化的重要題點和對今日文化建構的啟示、《紅樓夢》與中國文化的淵源闡釋、當代學術人物與傳統文化的連接等8個部分。
劉夢溪 ·文化研究 ·24.6萬字
本書以孔慶東教授在北大中文系開設的“金庸研究”課程課堂錄音為底本整理成書,將場場爆滿的孔慶東北大課程向大眾敞開。秉承實錄精神,力求再現原汁原味的現場氣氛,保留生動幽默、一針見血的“孔氏”文風和靈光乍現的思想火花。與之前孔老師偏重于細讀、分析金庸小說不同,本書主要從現象學、文化、文學、武俠四個方面,將金庸、金庸武俠小說作為六十年來重要文化現象,進行以武俠文學為核心的大文化研究。作者尊重文本、擱置先見,以問題統攝文本,啟發大家深入思考。具體研究的問題有金庸的生平、社會關系、民族觀、人生觀,金庸小說中的武功、愛情、俠義等。孔老師博聞強識、思維敏捷、眼光毒辣,充滿哲思的獨到見解在文中比比皆是,他不僅僅是在講金庸,還是在教大家如何把握自己的人生。
孔慶東 ·文化研究 ·28.5萬字
本書分為兩個專題,專題一“藝術符號學”,運用符號學理論對當代藝術產業、西方藝術表意模式和中國天道秩序進行了探索性的闡釋,為視覺藝術和視覺文化研究開拓了新的研究視野。專題二“醫療社會文化史視野下的身體”,所輯文章通過文獻細讀和跨文化比較,對女性身體觀、遺體處置、身體透視、結核病的性別隱喻和魏晉士人身體觀進行了微觀社會史的分析。而“其他來稿”中,則既有前沿性的文化研究理論探討,也有具體文化現象的批判性分析。
周憲 胡疆鋒 陶東風 周計武 ·文化研究 ·25.4萬字
新時期以來,中國社會的自然環境、社會環境和經濟條件發生了重要轉型,社會劇變中的中國人尋找精神依賴和文化根基的迫切心理,以及生態文學這一題材本身所具有的的豐富內涵,使得中國當代生態文學呈現出一種異常迅猛的發展態勢,極大地促進了中國文學自身的發展。中國當代生態文學歷經政治、經濟與文化諸多因素影響,綿延成新時期文學發展過程中蔚為大觀的文學現象。本書立足于當下本土生態文學創作的實績,運用跨文化比較研究的方法,對中國當代的生態文學進行整體性的審視,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和理論價值。
龍其林 ·文化研究 ·23.6萬字
《外國文學經典生成與傳播研究》研究是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成果,為8卷系列學術專著。該著作在外國文學經典生成研究方面,聚焦于源語國的經典生成,強調社會語境、文化傳統、審美與倫理需求以及科技革命的作用,并且注重文本考據;在經典傳播研究方面,聚焦于譯入語國的經典再生成,尤其在關注翻譯傳播和跨媒介傳播,認為文學經典正是從不斷的翻譯和影視改編等跨媒介傳播過程中獲得再生,獲得流傳。本書是該套叢書的總論卷。
傅守祥等 ·文化研究 ·39.5萬字
四季青鎮位于北京市海淀區西南部,自遼金至元明清均隸屬宛平縣。民國十七年(1928年)劃歸北平市郊區,大部分屬郊五區,僅東南部正福寺、云會寺等少數村莊屬郊六區。1948年5月屬北平市十七區,7月劃歸十六區。1950年8月屬北京市十三區。1952年9月屬海淀區。1953年開始出現農業生產合作社。1955年北高莊李墨林溫室生產合作社和東冉村遠大社及金莊社等合并,取“蔬菜生產四季常青”之意成立了“四季青農業合作社”。1958年8月四季青、田村、香山、玉泉、萬壽寺、西山、羅道莊、沙窩八個高級社合并成立“四季青人民公社”。當年10月與保加利人民亞共和國東方紅社結為友好公社,得名“中保人民友好公社”。1959年11月羅道莊、沙窩劃歸玉淵潭人民公社。
中共北京市海淀區委宣傳部等 ·文化研究 ·20.3萬字
本書是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成果,以當代英國戲劇中8位劇作家16部作品為研究對象,從當代改寫理論的角度,對戰后英國戲劇中的莎士比亞進行研究,以探討“后現代”文化背景下莎士比亞在當代英國戲劇乃至當代西方文化中的獨特存在。論述莎士比亞在戰后英國戲劇中的獨特存在:在“后現代”文化背景下,一方面,透過戰后英國劇作家之筆,莎劇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顛覆;但另一方面,莎劇意義也在被“重寫”中獲得空前的延伸,成為一種“不在場”的存在。從四個方面:與莎氏的批判性對話、“誰寫了莎士比亞?”、莎氏遺風的演繹、“2016:莎士比亞400”:研究莎氏在戰后英國戲劇中的各種呈現。“再寫”是莎劇在當下時代中的另一種詩學存在。
陳紅薇 ·文化研究 ·21.6萬字
本書是德國古典社會學奠基人斐迪南·滕尼斯的代表作,滕尼斯不光是社會學家,也是現代霍布斯研究的開創者,而本書正是他的霍布斯研究的集大成之作。本書一方面細致地考察了霍布斯的生平以及他生活成長的時代背景,借對霍布斯生命史的解讀,滕尼斯開辟了一套以性格學與行動論為取向的社會科學傳統,并勾勒出一位具有生活智慧、以言行事的鮮活現代理想行動者形象;另一方面詳盡地整理了霍布斯的全部哲學思想,從自然哲學到政治哲學,對近代自然觀、人性論、自然法和政治思想展開了詳盡的解讀,并以此奠定了滕尼斯本人的社會學思想。本書不光在霍布斯研究領域具有開創地位,而且是深入理解滕尼斯社會學思想的基礎文本。
斐迪南·滕尼斯 ·文化研究 ·22.5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