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追溯了社群主義社會平等思想產生的社會歷史背景、學術背景及理論來源。重點闡述社群主義對“誰的平等”、“平等為了什么”、“什么的平等”、“如何實現社會平等”、“多大程度的平等”等五個問題的回答,并在馬克思恩格斯平等觀的視角下分析了社群主義社會平等思想的合理性及局限性。最后揭示了社群主義社會平等思想的當代價值。
何霜梅 ·政治理論 ·19.6萬字
本書內容包括:從嚴治黨的理論研究、從嚴治黨的歷史經驗、夯實從嚴治黨的思想基礎、構建從嚴治黨的組織支撐、體現從嚴治黨的作風要求等。
鐘龍彪 ·中共 ·20萬字
作風建設是新時代黨的建設的重要內容。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加強作風建設,必須緊緊圍繞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增強群眾觀念和群眾感情,不斷厚植黨執政的群眾基礎。凡是群眾反映強烈的問題都要嚴肅認真對待,凡是損害群眾利益的行為都要堅決糾正。堅持以上率下,鞏固拓展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成果,繼續整治‘四風’問題,堅決反對特權思想和特權現象。”本書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結合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關于作風建設的最新要求部署,引導各級黨組織、廣大黨員干部強化作風建設,為推進全面從嚴治黨、推動新時代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提供有益指引。
吳德慧編著 ·中共 ·14.7萬字
2018年11月26日,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審議《中國共產黨農村基層組織工作條例》,會議認為,修訂《中國共產黨農村基層組織工作條例》,是堅持和加強黨對農村工作的全面領導、提高黨的農村基層組織建設質量的重要舉措,對于打贏脫貧攻堅戰、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動全面從嚴治黨向基層延伸、鞏固黨在農村的執政基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中國法制出版社 ·中共 ·7998字
《新時期我國精神家園建設》是《廣東省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文庫(共十冊)》中的一冊,是以當代社會為背景,以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為指導,研究我國精神家園建設過程中的新問題、探索新途徑。黨的十七大報告作出了“如何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的重要決策,“如何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成為當前學術界討論的熱點話題。本書分為六個章節,分別闡述了精神家園的特性及其建設的指導理論、精神家園的結構與功能、中西方精神家園建設的歷史追溯、新時期精神家園建設的發展、新時期精神家園建設的時代課題、新時期精神家園建設的思路與對策,對于精神家園研究的概況、主要內容和觀點作了梳理,在市場經濟體制、信息網絡化、全球文化多元化的大背景下,對我國新時期精神家園建設進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曾萍 ·黨政讀物 ·20.2萬字
本書以縣(市)為基本單位、以行政村為研究樣本,對村級基層黨組織換屆選舉過程進行整體性實證觀察和調查,從理論和實踐兩個維度,系統考察、客觀分析了當前基層黨內民主的內在動力、政策制度、影響因素、技術知識以及制度設計中的現實困惑。本研究所進行的有效探索和創新實踐,為學術界深入研究現代化背景下基層黨內民主的環境、實現路徑與策略,提供了豐富的基礎資料和現實案例。
唐曉騰主編 ·中共 ·30.8萬字
本書以中國政治傳統中的治體論為中心,聚焦于宋代以來的儒家政治思想演變,剖析了治體論自北宋以來、尤其經南宋浙東學派推動發揚所形成的思想義理系統,下及其對于明清之際政治思想的影響。治體論是能夠代表中國政治傳統思維要義的核心理論范疇,在近世中國有充分的發揮,集中表達了廣義儒學傳統對于治人、治道與治法之總體關系形態的思考,對我們了解自身的政治制度與思想特質十分關鍵。另外,對于現代由西方引入的政體論邏輯,治體論也提供了一個彌足珍貴的比較視野與創新資源。
任鋒 ·政治理論 ·49.1萬字
本書是一部系統探究馬克思政治哲學思想的著作。作者以問題為主線考察馬克思政治哲學的內在邏輯、思維方式與價值訴求,對馬克思的人類解放理論、共同體理論、正義論、自由-平等觀與政治經濟學批判,以及馬克思政治哲學的思想資源與中國語境進行了較為完整的闡釋。在澄清馬克思政治哲學內在生成機制的同時,力求規范建構和綜合創新。作者運用文本解讀與當代審視內在融通等研究方法,兼顧微觀解讀與宏觀闡釋,在“導言”中彰顯馬克思政治哲學的總體框架和問題域,呈現馬克思政治哲學的當代視界,為探究新時代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的實踐邏輯提供了一種獨特的學術視域。
臧峰宇 ·馬克思 ·19.6萬字
本書稿以公共行政及其精神為主題,系統梳理和總結了在不同歷史階段不同政府形態基礎上形成的行政精神,描述和勾勒了服務型政府行政精神的由來行程,闡述和揭示了當前和未來建設服務型政府需要什么樣的行政精神,怎樣建設服務型政府需要的行政精神等一系列理論和實踐問題。本書具體分析考察了公共行政的雙螺旋結構、傳統經驗化行政管理模式、現代科學化和技術化的公共行政、后工業社會的行政管理等等理論問題。特別把公共行政問題放在后工業社會的大背景上予以考察,認為后工業社會的高度不確定性、高度復雜性以及高度風險性使得建立在工具理性基礎上的管理行政已經不合時宜,后工業社會呼喚一種新的行政管理范式,這種全新的政府行政類型也要求與自己相應的行政精神。
王鋒 ·公共管理 ·30.4萬字
本書以小國行為選擇為主要視角,從聯盟形成和聯盟存續兩個維度探究小國在不對稱同盟下的行為規律及其背后的理論原理,并發掘其蘊含的政策啟示。本書重點研究了小國的四種行為:兩面結盟、自我孤立、自主權衡和兩面下注。
曹瑋 ·國際關系 ·16.1萬字
政府形象的構建在移動互聯網快速發展的背景下迎來新機遇、面臨新挑戰。《移動互聯時代的政府形象傳播》結合新變化,探討了政府形象傳播的體系、路徑、策略,既從“政府行為”維度對信息公開、輿論引導和網絡問政這三項政府形象傳播的重點工作加以剖析,又從“傳播媒介”維度論述了政務微博、政務微信和政務App三類移動政務新媒體對于政府形象傳播的價值。本書觀點新穎、數據詳實、案例豐富,為學界和業界提供了理論參考和實踐指南。
黃河 ·黨政讀物 ·18.2萬字
本書在國家公務員九項能力框架和項目組調研的基礎上,細分、構建了H省地方公務員的通用能力框架和能力標準體系,實證測查了H省地方政府公務員能力的現狀及能力激發樣態,量化探討了實踐中“人崗匹配度”測查、甄選與考試、績效考核、薪酬激勵等地方公務員通用能力激發的四大路徑的現狀與問題;并且實證考察了反腐倡廉、公務員職務職級工資并行、公務員養老金并軌、規范公務員津補貼制度以提升地方公務員邊際貢獻率等新形勢下,地方公務員薪酬水平和能力激發情況的變化。
張廣科 ·黨政讀物 ·17.8萬字
本書收錄了2017年5月新修訂公布的《中國共產黨巡視工作條例》以及與之相關的《中國共產黨問責條例》《中國共產黨廉潔自律準則》《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關于領導干部報告個人有關事項的規定》《領導干部個人有關事項報告查核結果處理辦法》《關于黨員領導干部述職述廉的暫行規定》《關于中國共產黨黨費收繳、使用和管理的規定》等黨內巡視工作法規及規范文件,適合黨員干部日常加強學習使用。
中國法制出版社 ·中共 ·11.9萬字
G20峰會之后,新一輪國際外交博弈啟動,大國關系面臨重構期,尤其是中國的崛起,將怎樣挑戰全球格局?在全球化時代,國家間的博弈并沒有停止,或明或暗的爭斗還在繼續。我們將面臨一個怎樣的世界?新的國際格局將如何構建完成?深圳衛視《直播港澳臺》節目邀請國內外知名專家學者,從不同角度闡釋這個問題。
《直播港澳臺》節目組編 ·國際關系 ·14.3萬字
本書是楊光斌教授在民主理論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內容包括民主理論的起源、現狀,西方民主理論的缺陷,中國民主實踐及對民主理論的貢獻等。作者力圖用較小的篇幅將民主理論講透徹,將當前世界各國、地的民主實踐解釋清楚,并結合中國的實際,說明中國的民主實踐是對西方民主理論的創新與超越。
楊光斌 ·政治理論 ·13萬字
該書以專題分析的形式,選取經濟人假設、公共物品理論、民主的危機、科層官僚制組織的危機、簽約外包制、基礎設施特許經營、政府管制模式轉型、競爭型官僚制等新公共管理改革關鍵課題,進行細致深入的研究分析。在此基礎上,作者擯棄了新公共管理改革是公共治理的市場化和社會化這一流行的觀點,提出這一重要改革的核心和實質,是在20世紀80年代特定的歷史條件下,在自由和平等、政府和市場、民主和權威、管理和行政、社會精英階層和普通民眾之間所塑造的新的平衡關系結構;提出論證了變動的平衡、競爭型官僚制等新的概念。
趙成根 ·公共管理 ·17.6萬字
本書從全面深化改革的深刻背景和重大意義、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導思想、全面深化改革的基本原則、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全面深化改革需要處理的重大關系等方面對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關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內容和目標作了深刻解讀,對下步改革面臨的問題進行了全面、精到的分析,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各項舉措,對未來的改革提出了合理化建議。
楊海英主編 ·中國政治 ·14.8萬字
該著作主要探討中國傳統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結構與近代中國政治社會變革的關系,分析立憲主義在中國傳播、演化及其遭受挫折和扭曲的原因,研究立憲主義價值理念與中國社會現實的脫節、沖突及其對近代中國政治社會變革的復雜影響。該著作的特點在于把近代中國政治變革置于近代中西方不同的社會發展階段和不同的文化形態視域中,分析近代中國政治社會變革的動力、過程、內容、制約因素及其效果,客觀總結近代中國政治社會變革的成敗得失,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和和政治體制改革提供經驗借鑒。全書分為8章,共60萬字。
張繼良 ·中國政治 ·59.9萬字
本書以微傳記的形式敘述每位知識分子黨員為人民做學問的心路歷程。他們的經歷與中國共產黨黨史及新中國的發展史緊密相聯,他們的故事重現了我國優秀知識分子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年來艱苦奮斗、創新奉獻的光影,也是新中國哲學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領域學術發展歷程的生動寫照;如:黃旭華(中國的“核潛艇之父”)、汝信(中國社會科學院原副院長,著名哲學家、美學家)、黃寶生(梵文學科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仇士華(中國碳十四年代學的始創者)等。希望通過本書使讀者受到這些知識分子家國情懷與使命擔當的感染,進一步了解建黨100周年來我國哲學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發展歷程的艱辛與輝煌。
方鴻琴編著 ·黨政讀物 ·20.2萬字
本書選取武漢市女性作為城市女性生活質量的研究個案,首先回顧了國內外學界對女性生活質量的研究。在此基礎上,結合制度供給—需求的思路以及新制度經濟學的相關理論,提出了關于城市女性生活質量的評價指標體系,并通過AHP法將其標準化與科學化,再將指標體系反映在調查問卷中。在實證結果上,本書從制度種類及其契合度、制度供給主體動力機制、制度演化動力機制及非均衡供給四個方面對現存問題進行分析,并從中觀的女性生活質量制度供給機制設計以及微觀的女性生活質量改進舉措兩個層面提出了提升城市女性生活質量的路徑與方法。
黃璐 ·公共管理 ·16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