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留住雨水利用雨洪》介紹了國內外城市雨水收集、雨洪利用的信息和經驗,以及如何留住雨水,控制利用雨洪水,保護城市水環境和保證水安全,促進城市建設與雨水和諧相處。全書共分5部分。第1部分介紹降雨是怎么形成的,第2部分討論為什么要留住雨水,第3部分為留住雨水的方法,第4部分為國內雨洪利用的典型實例,第5部分簡介了國外雨水利用情況。
劉延愷 ·地球科學 ·2.5萬字
本書為2018年12月在廣東召開“2018海洋史研究青年學者論壇”論文專輯,共收入會議主題相關的論文和學術綜述18篇。內容聚焦“海島歷史”,圍繞海島環境與海洋社會變遷、海島網絡與海域交流、海島開發與治理、海島知識與海洋權益等議題,涉及亞洲、南太平洋等廣闊海域,在研究內容與方法、理論上均有新意,展示了我國海洋史學青年學人的主流風范,也反映了我國海洋史研究的新取向和前沿水平。
李慶新主編 ·地球科學 ·23.3萬字
本書對地震勘探儀器進行了全面論述。全書分為10章,第1~4章是電子信息方面的基礎知識,分別就現代地震勘探儀器所涉及的計算機技術、信號處理技術、通信技術和GPS技術等進行了介紹。第5章從地震勘探的基本原理出發,說明了地震勘探數據采集的過程以及對地震儀器的要求。第6、7章詳細論述了組成地震勘探儀器的主機系統和地面電子系統。第8章論述了產生人工地震的幾種震源和用于傳感地震信號的地震檢波器。第9章為地震儀器中的現場質量控制系統,第10章則簡要介紹了現代地震勘探儀器所采用的一些先進的技術和新的施工方法。
蘇振華等編著 ·地球科學 ·27.9萬字
亞馬孫熱帶雨林位于亞馬孫河流域,它占據了世界雨林面積的一半,也是全球物種zui多的熱帶雨林,被譽為“世界之肺”。作者隨“中國亞馬孫科學探險考察隊”來到遙遠的巴西,以一顆細膩、敏感的心和一支溫潤、流暢的筆,敘述了走進巴西,走進亞馬孫的經歷,感受南美文化、風俗、人情。令人驚奇的是,在如此小的一個范圍——船長、船員、探險隊員、向導,以及一個獨特的空間——熱帶雨林、亞馬孫河、各種動植物,給我們提供了如此震撼的視覺盛宴和生命歡歌。巴西有一片熱土,巴西人熱情奔放,在本書中,你會對這一切有新的認識。不是每個人都有機會參與一次驚心動魄的科學探險活動,無論你是好奇還是敬佩科學家的精神,都可以拿起本書細細品味,探尋屬于自己的寶藏。
張瑞田 ·地球科學 ·8.7萬字
書中所述“北方”泛指秦嶺—淮河以北的廣大地區,年代至1911年清代滅亡為止。全書分為五卷,針對北方私家園林的歷史源流、造園意匠、文化內涵和保護現狀與策略進行綜合論述,重點分別對唐代長安、洛陽兩京地區和明清時期北京、山東、山西地區的私家名園的歷史沿革、園林景物、園居生活和意匠手法分別展開個案研究,希望能夠相對全面地呈現不同時期、不同地域的北方私家園林的個性特色與總體特征。
賈珺 黃曉 李旻昊 ·地球科學 ·30.3萬字
《星期日泰晤士報》年度圖書、《福布斯》2016年度十大環保圖書,北京大學教授、博物學文化倡導者劉華杰傾情推薦!同一片水面為什么會有不同的顏色?水滴、漣漪、涌浪、潮汐,水這種簡單的化合物為什么會呈現出如此豐富的形態?水是我們身邊再常見不過的存在,卻鮮有人真正了解。英國探險家特里斯坦·古利醉心于研究各種與水有關的跡象,在《水的密碼》中,他總結自己“行走江湖”的經驗,整理多年自然觀察心得,從廚房臺面上濺落的水滴,到海洋中令人稱奇的罕見現象,哪怕在家門口的池塘里也能看到浩瀚太平洋上奔騰的涌浪。奇聞趣事的背后隱含著不為人知的讀水技藝,引領我們探尋與水有關的科學謎題。
(英)特里斯坦·古利 ·地球科學 ·18.8萬字
德國氣象學家、地球物理學家魏格納在書中系統論述了他所提出的大陸漂移說,闡述了漂移論的本質內容以及與地球冷縮說、陸橋說和大洋永存說的關系,從地球物理學、地質學、古生物學等學科方面對漂移論的合理性進行了論證,探討了大陸漂移的可能性以及動力。本書內容在地質學界和地球物理學界引起了巨大轟動,之后拉開了地球科學革命的序幕。
(德)阿爾弗雷德·魏格納 ·地球科學 ·12.3萬字
這就是二十四節氣,給孩子的中國傳統文化啟蒙繪本。揭秘節氣里的花與詩,掃碼即可聆聽節氣故事和詩詞。綠色環保印刷,呵護孩子健康!
黃健 ·地球科學 ·4.3萬字
本書以科考歷程為主線,通過大量照片和文字,記錄了作者在羅布泊參加綜合科學考察工作的經歷。其中不僅包括對工作內容和工作過程及意義的描述,也包括對被稱為“死亡之海”的羅布泊地區自然風貌、歷史地理變遷的記述和感悟。作者遴選了多張在工作過程中拍攝的照片,包括了在樓蘭古城、樓蘭東古墓群等重要歷史遺跡工作的場景,用影像的形式為讀者帶來親歷感。同時,結合文字的記述和對前人工作的必要性介紹,向讀者展開了一幅自然和人文交織的歷史畫卷。
魏東 ·地球科學 ·5.6萬字
本書介紹了20世紀英國很偉大的博物學家和博物學巨著。讓您了解博物學在英國的發展歷程。
(英)彼得·馬倫 ·地球科學 ·23.9萬字
河流是文明的搖籃,也是災難的根源;河流可以是屏障,也可以是運輸通道;河流承載著貿易和泥沙,也孕育了文化和沖突。地理學家尼克·米德爾頓擷取豐富多樣的主題,包括自然地理、神話、歷史和文化等,對河流的多樣性進行了廣博而精妙的探索。此外,米德爾頓援引各大洲的大河為例,如亞馬孫河、剛果河、多瑙河和密西西比河等,考察了河流在人類歷史上從定居、貿易到戰爭所扮演的角色,還思考了修建水壩和切斷河道等人類行為對河流的影響。
(英)尼克·米德爾頓 ·地球科學 ·6萬字
早的那批可以自我復制并且隨機突變的復雜有機分子,經歷了怎樣的發展,才終造就了如今這個多姿多彩的生命世界?生命為什么要登上陸地?鳥類為什么要學會飛翔?鯨為什么會重返海洋?兩性、胎生、毛發、直立.....這些屬于我們的似乎是天經地義的特征,究竟是如何發展出來的?跟隨每個生動的生命,一次次回到過去。通過不同視角與尺度,了解一部細節豐富、同時也更可能接近真實的地球生命史詩。
旭崠 ·地球科學 ·18.7萬字
We本書以WebGIS本質為切入點,從HTTP請求響應模型出發,將兩個任務——開發一個ArcIMS客戶端API和介紹瓦片式GIS原理及實現作為主線,詳細介紹了ArcIMS服務器及其交互語言ArcXML、JavaScript、VML、SVG、OGC和瓦片式GIS的知識,并給出了詳細的實現代碼,不但“授人以魚”,而且“授人以漁”,具有很高的實用性和可操作性。
蔣波濤 朱強 錢旭東 ·地球科學 ·10.9萬字
該書全方位介紹海南,突出度假概念,選擇海南幾個完善的度假區域,按照吃住行游購娛六大要素描述,所介紹的要素均有特色和攻略,方便游客度假。適合于打算到海南度假的人群,并突出度假文化的介紹!該書鎖定一批講究旅游品質,有一定的經濟條件做保證,有時間有情趣的中青年人士,該部分人群希望在旅游中舒緩壓力,盡情享受度假的閑適與浪漫。另外,對于居家出游度假人士,該書也是很好的選擇。
黃學堅 李麗麗 ·地球科學 ·7.3萬字
本書主要內容包括:絢爛的星空、廣闊的宇宙、恒星家族、太陽系家園、不懈的探索。
青少科普編委會 ·地球科學 ·14.3萬字
長江中下游是我國湖泊最為集中的區域之一。近百年來該區湖泊在自然和人為的雙重脅迫下發生了巨大改變,湖泊的眾多服務功能受到了影響。本書從湖泊沉積環境地球化學的角度出發,在多年研究的基礎上,并收集整理了該區其他研究成果,揭示了湖泊沉積物堆積速率變化、沉積物碳氮磷埋藏、湖泊沉積物重金屬和有機污染的時空變化特征,揭示了長江中下游湖泊近現代湖泊流域環境演變的趨勢特征,地球化學本底,以及與人類活動的關系。
薛濱等 ·地球科學 ·16萬字
神秘的北極斯瓦爾巴群島,為什么那里能成為極地科研、探險和旅游的圣地?為什么那里會聚集如此多的極地動物?為什么那里會成為植物的“小人國”?為什么那里被稱為“天然的極地冰川博物館”?本書是博物學者段煦多次前往北極察的筆記,系統介紹了地處北極腹地的斯瓦爾巴群島環境,以及那里的動物、植物、地貌和人類歷史遺跡,作者力求以客觀的筆觸,為您揭開這片神奇島嶼的面紗,帶您走進這片屬于北極熊的土地。
段煦 ·地球科學 ·9.5萬字
本輯“英國海洋史”專欄,從不同角度和專題揭示了16世紀以來英國在邁向海洋強國與近代世界霸主過程中發生的若干重大事件、重要進程和重要變革,展現了世界海洋史學在國別/地區研究中向縱深發展的新態勢。其他論著對清朝與中南半島國家經貿關系,東南亞國家之間的文化接觸與認知,美洲華僑問題,中國沿海宗教與澳門問題,廣州港口與內陸的海陸互動等問題的研究,以及對日、韓等國海洋史研究動態的推介,均有獨到之處,提出精辟見解,展示了國際海洋史研究的新進展、新成果。
李慶新 ·地球科學 ·34.2萬字
本書從強震動記錄的工程應用出發,探究結構動力時程分析中實際強震動記錄的選取方法。全書共6章,主要內容包括:緒論、改進的加速度反應譜譜值相關系數的經驗公式、匹配規范標準譜的強震動記錄選取、基于抗震設計規范確定合理目標譜的方法、地震安全性評價工作中強震動記錄的選取、結論與展望等。
李琳 ·地球科學 ·6.3萬字
我們眼里的海洋是一望無際的蔚藍的海水,但你知不知道水下是怎樣一番景象呢?是否隱藏著和陸地上不一樣的秘密?打開本書,就如同打開探尋海洋的大門。揭開種種海底謎團,開闊眼界,增長知識。深入海底和魚兒一同游玩,測測到底是山高還是洋深,嘗嘗水母的厲害,找找“美人魚”在不在,看看形形色色的水下生物……
劉佳輝編著 ·地球科學 ·4.2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