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李保國生前是河北農業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他把太行山區生態治理和群眾脫貧奔小康作為畢生的追求。2016年4月10日凌晨,58歲的他突發心臟病,經搶救無效去世。李保國去世后被追授“全國優秀共產黨員”“時代楷模”“全國優秀教師”等榮譽稱號。他的先進事跡被媒體廣泛報道,在全社會引起熱烈反響。本書是新華社河北分社記者,在采訪報道李保國先進事跡的基礎上結集成稿的圖書。
王洪峰 王昆編著 ·教育家 ·7萬字
蔡元培獎作為北京大學教師的最高榮譽,旨在褒揚真正學識與人格魅力兼具的大師,激勵廣大教師以獲獎者為榜樣,努力探求高深之學問、培養高尚之人格。北京大學自2006年開展"蔡元培獎"評選工作以來,已表彰了三屆"蔡元培獎"獲得者,營造了尊師重教和弘揚高尚師德的良好氛圍,產生了積極的社會影響。本書收錄了第三屆"蔡元培獎"十位獲獎教師的人物傳記,通過翔實、生動和細膩的筆觸,展現了每一位獲獎者追求真知、潛心學問、教書育人的精彩歷程。他們的學識魅力與人格魅力體現了中國知識分子應有的民族精神與歷史責任,是我們精神家園得以守護與傳承的力量源泉。
張琳 ·教育家 ·11.3萬字
李鵲起老人從事中學語文教學工作五十多年,同時也是一名文學愛好者,平時愛寫寫文字,也愛指導孫子李祺璠、孫女李祺琦寫作,本書即是三人日常練筆所得。全書包括“童心有趣”“人間有情”“祖國有景”“民族有魂”“人生有悟”“讀書有感”“育人有方”七個板塊,共71篇詩文。文章或分析深入,或平實感人,或生動有趣,既體現了一名普通基礎教育工作者對教育初心的執著、對孫輩的諄諄教誨,又展現了爺孫三人間的暖暖溫情和良好家風。
李鵲起 李祺璠 李祺琦 ·教育家 ·11.6萬字
用這樣一句話來概括少堂先生的學術貢獻:由于前無古人、后啟來者的表現性教學理論——語文味教學理論和語文味教學流派的誕生,中國語文教育發展的歷史、中國語文教育理論發展的歷史,可以分為程少堂之前(再現性教學理論與實踐)與程少堂之后(有了表現性教學理論與實踐)。
梁青 ·教育家 ·42.6萬字
《北大名師》內容簡介:“蔡元培獎”以北大老校長、教育家蔡元培的名字命名,被北大師生公認為“北大教師最高榮譽”,以表彰教師們在教書育人、知識創新和社會服務等方面作出的卓越貢獻。《北大名師》講述了第二屆“蔡元培獎”獲獎都是的求學、做學問、教書育人的點滴。這些北大名師的事跡,將為各高校涌現更多的名師提供有益的借鑒。全書文體為人物傳記,行文具體生動,非常適合普通大眾閱讀。
張琳 孫戰龍 ·教育家 ·20.2萬字
這本書是一本紀念文集,讀者可以通過第一手資料,了解趙家和捐贈助學成立興華青少年基金會的經過,了解趙老師是怎樣的人,了解受資助的中學生們得到了怎樣的激勵和成長,了解趙老師的精神是如何激勵很多人一起加入愛心助學的隊伍。
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黨委 ·教育家 ·21.2萬字
本書為湖南省教育廳中小學教師培訓教材(師德模塊)。本書選取湖南省30位在職中小學名優特教師走向成功之路的經歷和事跡,以紀實的寫作手法進行寫作,即能清晰地看到教師個人的成長足跡,也能凸顯其工作業績與教學思想風格特色。不但總結了名優教師個體的教學經驗、教師思想和特色,從整體看,也可看出湖湘名師的整體特色與風格。可供廣大中小學教師學習借鑒。
謝先國 ·教育家 ·19.8萬字
在民國知識分子中,傅斯年作為北大派和留學歐美知識精英的代表,大力推動中國歷史學、語言學的科學化,在公共言論空間常常發表極富個性和沖擊力的言論,是五四以來新文化的重要人物。本書作者多年來從事傅斯年文獻整理與研究,在廣搜材料、編輯《傅斯年全集》的基礎上,就傅斯年五四時期的思想、學術思想及其成就、政治思想、教育思想及其實踐等問題展開深入的探討,再現了一代大師的思想風貌和人生軌跡,是傅斯年研究的一部力作。贈書150冊。
歐陽哲生 ·教育家 ·16萬字
漆俠(1923—2001)是我國著名歷史學家和教育家,曾榮獲中華全國總工會“五一”勞動獎章和全國優秀教育工作者稱號。漆俠先生歷任河北大學宋史研究室主任、歷史研究所所長、宋史研究中心名譽主任、中國史學會理事、中國農民戰爭史學會理事長、中國宋史研究會會長、河北省歷史學會會長、河北大學文科資深教授等,為河北省申請到第1個博士點、創建了第1個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河北大學宋史研究中心。漆俠先生史學成就卓著,代表著作有《王安石變法》《秦漢農民戰爭史》《宋代經濟史》《遼夏金經濟史》(與喬幼梅教授合著)《宋學的發展和演變》《漆俠全集》等。本傳記著力于對其生平經歷、史學成就之取得、史學理論之形成進行細節化描述,并對其史學成就及影響進行客觀的評價。這對于更好地總結、傳承漆俠先生的學術精神,具有重要的意義。
姜錫東 王曉薇 ·教育家 ·26.3萬字
本書通過對紡織教育家、紡織科技專家張方佐先生一生的記述,重點對其在不同歷史時期,在紡織教育領域的作為進行評議,詮釋張方佐先生一貫主張堅持的:“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普及與提高”相結合;“科研、生產、教育三結合”、“科研、制造、使用三結合”的實用教育理念,以此展現在中國近現代紡織工業艱難發展過程中,以張方佐先生為代表之一的紡織建設者們,在“實業救國”崇高理想驅動下,意志堅定、百折不撓為中國紡織工業發展壯大,奮斗一生的歷程。
徐曉雄 丁軍華 ·教育家 ·14.7萬字
沈克琦是中國杰出的物理教育家(1921—2015),出生于書香門第,終身從事教育工作。他曾經歷20世紀三四十年代的戰火紛飛和顛沛流離,也曾是光芒璀璨的西南聯大1943屆物理系優秀畢業生;他曾在惡劣的環境執起中學教鞭,也曾擔任北京大學的副校長;他曾飽受政治運動的摧殘,也曾是動亂中堅持真理的中流砥柱;1977年他有幸隨后首次派出的中國高等教育代表團訪問美國,親眼目睹了這個教育大國多層次的教育體系,并試圖深入了解該體系的運轉機制和管理辦法。這些經驗對于一輩子從事物理教育和管理工作的他而言十分可貴,這次機遇對這位新中國物理教育發展的見證人而言也是千載難逢。
李軍凱 沈正華 周子恒 ·教育家 ·17.7萬字
《民國校長》聚焦于民國知名校長。他們出生于晚清亂世,流離于民國戰火,卻以弱身御強世,為時代引路,開風氣之先,宛如靜默的燈塔,擦亮學生心靈,照亮一方河山。馬君武是民國時代的大才子,政、學兩界皆影響甚巨。1922年,他辭去省長之職后,便專注于高等教育事業,有“北蔡南馬”之美譽,相繼擔任大夏大學、廣西大學等校校長。因為經歷過創業的艱難與守成的不易,馬君武珍惜每個職位,總想對國家少取多予,在辦學興教上投入了大量精力,為青年發展開創了一片廣闊的空間。
馬君武等 ·教育家 ·12.9萬字
《陳君葆全集·書信集》收集了香港著名學者、愛國教育家、文學家陳君葆先生自二十世紀二十至八十年代的往來書信,分為兩部分,即家書和非家書。家書是給妻子、子女、兒孫的信,非家書則有公務的書札,主要與陳君葆擔任香港大學馮平山圖書館館長時的圖書保存事宜有關,其余更多的是與朋友輩文牘敘情、詩文唱酬的書札。書信集不僅展示了中國書法藝術的秀美,還為歷史留下珍貴的研究資料。
謝榮滾 ·教育家 ·30.8萬字
本書為我國著名歷史學家、教育家,中國人民大學原黨委書記、校長李文海同志紀念文集,共征集收錄紀念文章54篇。全書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反映李文海同志的教育思想和實踐,特別是其對中國人民大學發展所做的貢獻,文章作者主要是李文海同志任學校主要負責人期間的領導班子成員和后任學校主要領導;第二部分重點回顧李文海同志的學術研究和成就貢獻,文章作者主要是史學界的專家學者和其他教授;第三部分主要展現李文海同志教書育人、社會工作、日常生活中的感人事例及其體現的高尚情操、高貴品質,文章作者主要是與李文海同志生前聯系較多的學界同仁及其教育培養的學生或進行過學術指導的后輩。
《李文海紀念文集》編委會 ·教育家 ·24萬字
本書共分為十一章,其中、第二章介紹徐旭常早年在江蘇和上海的生活,第三、第四章介紹他在東北和北京的求學經歷,第五章介紹他進入清華大學任教后初10年的工作與生活歷程,第六至第九章介紹他的學術經歷與科研成就,第十章介紹他對后輩學者的培養與提攜,第十一章簡要介紹他在人生后一段旅途中的生命印記。
彭慧文 ·教育家 ·13.8萬字
浙江大學人文學院大家學案系列之一種。學案體為簡要了解其人其學的一種文體。郭斌龢為著名的語文學家,“學衡派”的重要代表。1937年8月,他應聘回至浙江大學,一直到1946年止,歷任浙大文學院中文系系主任、外文系系主任、師范學院國文系系主任、文學院代理院長、訓導長(民選)及代理校長等職。1946年郭斌龢再次回到中央大學任外文系系主任。當時胡適來中大講學,一次座談會后,留郭斌龢談論多時,盛贊郭先生的學術造詣,自愧不如,足見郭斌龢名望之高。本書以20萬字的篇幅介紹了其史學成就和學術貢獻。
郭斌龢 ·教育家 ·21.4萬字
本書旨在對寧波教育實踐家李價民先生(鎮海中學老校長)做一評傳性的研究。本書試圖重點思考李價民先生作為一個教育家身上所集中體現的作為教育家的人文品質。主要以講述和解釋李價民的教育人生為主線,分別介紹李的成長軌跡、從教經歷、治校理念和教育思想。
仲建維 ·教育家 ·16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