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自秦末至西漢時期的中國嶺南地區,曾存在著一個神秘的王國,它承襲中原民族的傳統,又帶有濃厚的南方特色,可史書上對它的記載寥寥。而廣州市象崗掘出的這座石室墓,以考古發現,彌補了嶺南地區的歷史空白。本書作者麥英豪是南越王陵發掘對的隊長,王文建是南越王陵的研究者,他們真實地記錄了王陵的發掘過程,描述了陵墓中珍貴的文物,為讀者拂開了南越國的層層迷霧,一窺其千年前的風貌華章。
麥英豪 王文建 ·文物考古 ·7.7萬字
本書主要以西安博物院藏品為紐帶,以史前、周、秦、漢、唐、近現代的時間線為編寫邏輯,采用圖說文述的形式,用古代長安的史地概況、小雁塔的前世今生、西安的古代都城文明三章,重點講述了長安從古至今城市變遷史與人文發展歷程、漢唐文物與世界遺產交相輝映、古代園林與現代建筑彼此守望。走進西安博物院,透過文物了解華夏文明的血脈源流,開啟時光之門,實現今人與古人的精神交流,找尋塵封在每一個中國人腦海深處的精神故都,感受長安這座十三朝古老都城的榮光與魅力,從中汲取力量、增強文化自信,助力每一個人心中的中國夢。
陜西省文物局 ·文物考古 ·10萬字
本書是考古學家王炳華撰寫的介紹羅布泊和尼雅的考古大發現的專著。位于羅布泊荒原上的樓蘭和位于尼雅河畔綠洲上的精絕,都是西域古國,是絲綢之路上的必經之地。兩個王國各有特點,但它們從繁華到寂滅、從鮮活到衰亡的歷史發展進程,以及各自的歷史文明被揭示的過程,又有許多共通之處。本書作者有近半個世紀的新疆考古經歷,在數十年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對一百多年來中外考古學者在兩處遺址上的收獲進行了整理和總結,分上、下兩篇進行講述,濃縮、提煉了他對樓蘭、精絕王國興廢的思考,討論了桑田化為沙海、環境巨變后面值得汲取的歷史教訓。
王炳華 ·文物考古 ·14.4萬字
本書以歷史分析的方法來看待中國青銅時代的考古材料,觀點新穎,視角獨特,論證有力,讀后使人耳目一新,可謂近年來關于中國青銅時代研究的典范之作。該書集中體現了如何以日新月異的考古資料為證據,從社會人類學的觀點來闡述中國青銅時代晚期的社會結構和社會變化過程這一重要的歷史命題。
羅泰 ·文物考古 ·21.3萬字
《滿天星斗:蘇秉琦論遠古中國》由哲學家、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趙汀陽和原《三聯生活周刊》主筆王星圍繞蘇秉琦先生提出的“滿天星斗”的解釋模型,結合各自在哲學和人文面的學術知識專長,從蘇秉琦先生眾多研究成果中挑選出切合主題的精彩論著,為讀者領略蘇先生考古成就精華提供便利。通過編者的精心編排,在書中,蘇秉琦先生的文章先從宏觀角度探討中國文明的起源問題,同時提綱挈領地梳理幾大區系文化的淵源、特點和發展道理,介紹劃分和界定文化區系的考古實踐工作中一些基本的原則和方法。《瓦鬲的研究》等蘇秉琦先生的經典之作收錄其中,本書以蘇秉琦先生在考古學上的成就為扎實的基礎和切入點,帶領讀者探尋精彩多樣的遠古中國。
蘇秉琦著 趙汀陽 王星選編 ·文物考古 ·20.7萬字
本書以寶雞青銅器博物院現有陳列為基礎,按照時間、空間的順序,將一件件文物穿插在故事中,以史為據,以物述史,圖文并茂地介紹了寶雞作為青銅之鄉、禮樂之鄉的深厚文化內涵。詳細講述了院藏青銅器、古代銅鏡、歷代玉器、史前陶器等文物,及其所在時代的社會背景、禮樂制度、風土人情等。走進寶雞青銅器博物院,搭上現代人通往古代的時光隧道,與古人對話,感受青銅時代的燦爛文明、禮樂天下的豐厚基石,更將激勵我們在新時代創造新輝煌。
陜西省文物局 ·文物考古 ·9.5萬字
《與古人對話》是我國知名考古學家黃大路老師的首部著作。作者憑借半生的考古經驗和歷史、學術知識,透過其多年參與的眾多古墓挖掘研究工作,為讀者呈現了幾千年前的人類文明、文化發展進程和生活中的智慧、演變和傳承,以及博物館中不會提到的歷史八卦、人物故事和豐富的史料知識。作者以“生活考古”的角度,拉近考古與普通老百姓的距離,透過古代墓穴中的文物傳達出古人那些生活習慣、方式,有些至今仍被人們傳承,但很多很多細節,是當今人們所不知其所以然的。同時,作者也以探秘的形式,為讀者講述文物背后所隱藏的文化、思想和歷史。說出古人沒來得及說的話。追溯過去,也是展望未來的基礎。
黃大路 ·文物考古 ·10.4萬字
《良渚玉器線繪》用考古專業而傳統的技藝——線繪來多角度地展示良渚玉器,從良渚最高等級的“琮王”,到象征著神權與王權的權杖,再到良渚人獨具特色的頭飾、項飾、日用品。著名考古學家、“浙江考古線繪第一人”方向明,用精美的線繪讓我們看清、看懂良渚玉器及玉器上被5000年歲月剝蝕后業已模糊的圖紋:1毫米內刻畫四五條線條的纖毫畢現,讓讀者在欣賞良諸文明藝術成就的同時,可以通過顯像的方式真正撥開良渚文明的迷霧,真正地認識良渚,了解良渚王國、良渚玉器,以及良渚藝術。
方向明 ·文物考古 ·2.6萬字
《六千零一夜》從知識考古學角度,講述了作為“知識”的古埃及,過去6000多年間在東西方語境中構建和演化的歷程。從月亮神和亡靈書,到弗洛伊德書桌上的小雕像;從尼羅河和圖坦卡蒙陵墓,到拉斯維加斯的金字塔形賭場;從神廟古跡和英國“冒險家”,到歌手蕾哈娜的伊西斯女神文身;從史料中的克婁巴特拉和愷撒,到油畫與好萊塢電影中的埃及艷后……作者剖析了那些關于埃及的異彩紛呈的故事背后,敘述者或主角的不同態度和目的,帶領讀者認識金字塔以外的古埃及。知識考古學是當代西方思想的前沿話題之一,本書則是這些最新思想成果的集中呈現和運用。通過閱讀這本書,讀者不僅將重塑腦海的埃及印象,更能學會一種思考問題、理解世界的新方法。
(英)克里斯蒂娜·里格斯 ·文物考古 ·14.9萬字
本書是一部檢索中國新石器時代考古文獻資料的工具書,收錄1923~2006年中國(包括香港、澳門和臺灣地區)公開出版的新石器時代考古發掘和研究方面的中文書籍、報刊資料,兼收部分內部資料及若干相關學科的文獻。書中在以傳統方式編排中國新石器時代考古資料的基礎上,增加了圍繞學術研究專題編排的項目。
繆雅娟 ·文物考古 ·65.9萬字
本書是陳勝前在《學習考古》之外,又一部關于考古學理論、方法、實踐與反思的著作。如果說《學習考古》是寫給對考古學感興趣、初學考古和初入行工作的年輕人的,那么《思考考古》則針對的是從業多年的考古研究人員,以及想對考古學有比較深入了解的知識大眾。作者從考古學的本體思考、考古學意義、考古學身份、當代考古學的發展、中國考古學的研究現狀等方面,對考古學這個學科進行了剖析,并特別對中國考古學的發展進行了總結和反思,優缺點都有涉及,提出了良好的想法。治學和生活的態度都貫穿其中,內容更豐富,眼光更開闊。
陳勝前 ·文物考古 ·25.6萬字
他是文物考古界“永遠的老師”。宿白講稿(上)收錄:《漢文佛籍目錄》、《考古發現與中西文化交流》、《中國佛教石窟寺遺跡:3—8世紀中國佛教考古學》,均為80年代前期,宿白先生為北大考古系本科、研究生開課授業而編撰,晚年整理成書刊行。《漢文佛籍目錄》介紹歷史上重要的漢文佛籍目錄、編排方式和發展脈絡,不啻為打開佛學寶庫的一把鑰匙。《考古發現與中西文化交流》對不同歷史時期中外交流的特點和參與人群都有高度概括,并深入探討了中外文明的交互影響。《中國佛教石窟寺遺跡:3—8世紀中國佛教考古學》以研究簡史、遺跡分布以及云岡、敦煌、克孜爾等重點石窟為題,扼要介紹了中古時期中國佛教考古學的系統知識。
宿白 ·文物考古 ·20.3萬字
璽印的制作與使用,是中國社會無處不在的文化現象,寥寥數字,攜帶者種種的歷史痕跡。宋代至清代,金石學長足發展,尤其是近代考古學興起以后,古璽印成為考古學、古文字學的重要門類,同時也為認識中國古代印章提供了“顯微鏡”,為研究古璽印開啟了新的大門。《考古印史》從考古學分析切入,對古代璽印的基本分類、材質、制法、印面、用法及其鑒定、辨偽等作了全面的闡述介紹,并對古璽印從商代至清末的考古學分期及其演變發展,作了系統梳理,具有很高的學術參考價值,同時對古璽印的鑒定與辨偽,以及篆刻的學習,具有實用性的指導。本書展示了685個圖例,絕大部分為原大尺寸,歷代具有代表性的印章,以及典型的印面布局、印鈕的形制、泥封拓本、印陶等,均為收錄。雙色印刷,函套精裝,版式舒朗。
周曉陸 ·文物考古 ·19.5萬字
世紀70年代初,馬王堆漢墓發掘。一二三號墓中均出土了大量遣策簡。遣策即是記錄下葬物品的清單。本稿圍繞馬王堆漢墓出土遣策,第一章集合以往諸家隸定,加以精按,第二、三章對應隨葬物品、助葬物事,加以全面整理,并提出新的解析和觀點。第四章為“三號墓簡序復原研究”。本書精裝8開本,30萬字。內部為四色彩印,有精美配圖。對于馬王堆漢墓文獻專業研究,有重要參考價值。
鄭曙斌 ·文物考古 ·21.3萬字
是周南教授的代表作之一。這本書致力于解釋統計學的原理和技術在考古學中的應用。其寫作風格簡單易懂,是一本難得的考古統計學應用讀物。本書將統計學和考古學案例相結合,從最基本的統計學原理和技術入手,簡明易懂,容易上手,改變了以往考古學家對統計學艱深晦澀的刻板印象,非常適合沒有數學背景的考古學者和學生學習。本書自1996年第1版出版以來,已經在很多美國高校考古專業作為研究生的必讀書目。2010年本書再版,受到廣泛好評,并作為吉林大學考古統計學課程的教材。
(美)周南 喻明玥 ·文物考古 ·18.8萬字
公元前3500—前2000年前后,蘇美爾人在伊拉克南部肥沃的沖擊平原上創造了全世界最古老的文明。蘇美爾人是城市、文字、車輪等多項重大發明的首創者,屬于蘇美爾人的那個古代世界就像一面鏡子,燭照著我們今天的城市生活和文明世界。問題在于,我們頭腦中想象出來的蘇美爾人和他們的世界,是否就是真的客觀發生過的歷史?本書作者保羅·柯林斯揭示了在過去150年中,各國學者如何利用出土自伊拉克和敘利亞的各類考古文獻資料,構建出了一套以蘇美爾人為題的“知識”。無論過去還是現在,蘇美爾人其實從未被我們簡單地“遺忘”過,正如他們從未被簡單地“發現”過一樣。每次“發現”都只是那些試圖“發現”他們的人利用自己手中的材料,對蘇美爾人的重新建構而已。從古到今,這樣的建構重復了很多次。
(英)保羅·柯林斯 ·文物考古 ·13.4萬字
《出土文獻與中古史研究》是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孟憲實教授的最新專著,利本書利用敦煌文書、吐魯番文書和唐代墓志等出土資料,結合唐代基本典籍,探討了唐代的重大政治事件、民族和宗教管理制度、祥瑞制度、財政使職等重要議題,還對唐代敦煌、吐魯番的地方政治、經濟和社會文化,以及吳王李恪、安樂公主、上官儀等唐代重要政治人物進行了專題研究,頗有創見。
孟憲實 ·文物考古 ·33.5萬字
本書廣泛搜集國內外沉船資料,對照各類陸地遺址出土的陶瓷器遺存,圖文并茂地梳理和分析了中國古代陶瓷經海上絲綢之路向外運銷的歷程及階段特征,揭示了中國古代海洋文明變遷的歷史及不同階段中國在世界海洋文明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在大量展示窯址資料的基礎上勾畫出中國古代外銷瓷業生產變遷的脈絡,并以個案的形式討論了以陶瓷貿易為媒介的中外文化交流,生動反映了海上絲綢之路的悠久歷史和豐富內涵。
劉淼 胡舒揚 ·文物考古 ·14.9萬字
玉器是先秦時期重要的身份標志,玉器的使用則是當時禮儀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書匯集了作者多年來對史前和夏商周三代玉器及用玉制度的研究成果,分“玉之辨”“玉之用”“玉之埋”和“玉之史”四個主題,從傳世文獻、出土文獻和考古材料三個維度,對當時的玉器和玉文化等諸方面做出了具有深度的綜合考察,希望由此揭示中國早期玉器所蘊含的禮制傳統和政治文化內涵。
孫慶偉 ·文物考古 ·29.5萬字
中國北方地區的內蒙古長城地帶位于蒙古高原南緣,處于中國大陸與歐亞草原的中間地帶,自古以來這里就是北方草原文明與中原農業文明的交錯地帶,也是中國乃至世界歷史學和考古學都極為關注的區域。兩漢時期,隨著中央集權制的加強,這里又被納入中原王朝的統治區域,最終形成了具有一定地方特色的北方地區的漢文化,因此這一地區對于研究漢文化的形成以及邊遠地區與中原文化的關系,說明中華文化的多元一統和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形成過程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本成果選取了中國北方邊疆地區的漢代墓葬作為研究對象,在對兩漢時期北方長城沿線廣大地區的漢代墓葬進行分期、分區研究的基礎上,對北方地區漢墓的區域特點、文化因素構成、與周邊地區的比較以及北方地區漢墓的總體發展特點進行了總結和歸納,并通過對兩漢時期相關文獻的梳理,解讀北方地區漢墓階段性發展的原因,以及北方地區漢代居民的構成等問題。選題十分有意義,并且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蔣璐 ·文物考古 ·12.7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