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清水江岸,有一個名叫“苗北”的寨子。明清以降,其作為“皇木”的輸送地,被零碎地記載在正史里。或許人們對她的了解不只是“皇木”,還有那與“改姓”“破姓開親”“定俗垂后”等重大歷史事件相勾連的有關房族與姻親之間不斷轉換為“他者”的歷史過程,以及在這個歷史結構中孕育出的帶有江湖韻味的神話情感故事。關于這一切,她愿用極美的契約文字和展演形式,將其呈現給想讀懂她心思的人。
劉彥 ·地方史志 ·18.4萬字
該書是中共深圳市委組織部主編,會同文旅、傳媒等單位,依托深圳市基層全覆蓋調研成果編寫而成,著眼于深圳市83個街道,一區一冊,全面剖析全市各街道的地理、歷史、人文、產業、自然風光等要素,既可以讓初次來深的游客對深圳各街道有初步了解,也可以幫居住多年的本地居民補全對居住街道認識。
本書編委會編 ·地方史志 ·5.4萬字
本書為政協江門市新會區社會和法治文史委員會組織編寫,利用各類文獻檔案及口述資料,精選21篇文章,從“紅色記憶”和“葵鄉人物”兩個專題入手,發掘和匯集歷史當事人的所歷、所見、所聞,闡釋了江門新會的紅色歷史、人物光輝事跡。全書植根于江門新會地方文化,以小而微的視角切入,在一定程度上填補了一般歷史記載的不足,為當地的歷史文化與人文風物存證。同時多篇文章書寫了革命年代、建設年代的人、事、物,具有積極向上的正能量。
政協江門市新會區社會和法制文史委員會編 ·地方史志 ·9.6萬字
本書旨在敘述一個古老村莊的歷史和發展的淵源。源心村原為杭州市建德縣所轄,建村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如今已被芝堰水庫淹沒。村莊現已全部遷往外地,至今已有三十多年。書中對村莊的歷史、人文、由來,以及居民的來源做了歷史性的回顧,全書分2卷,共計10個章節。第一卷以宗譜資料對接上古歷史;第二卷對整個村莊的發展做了詳細的敘述。既有歷史姓氏的概括,村人姓氏考證,有關歷史軼事、村民業績、山林田地等概況,也有村辦探究、歷史貢獻、村民變遷、風土人情狀況等方面的紀實。全書約15萬字,是目前一部比較完整的村史志。
鄧亞平編著 ·地方史志 ·10.7萬字
唐宋六百多年間推行的“道路制”影響深遠。從唐代的分道到宋代的分路,表面上看是對“道”的揚棄,實則體現了繼承與發展。唐開元末的“江南西道”的劃分可謂空前絕后,體現出唐代是整個長江中游以南、五嶺以北地域分化與整合史上的關鍵階段,宋代則是這種新分化的發展及初步定型時期。本書以唐開元末的“江南西道”的空間范圍為限定,對其在唐宋六百多年間地理環境的演變、政區的分化與整合、城市的發展、交通路線的拓展與交通格局的演變等領域進行了詳細探討,還從內部亞區的角度,對五個典型的子區域進行了個案分析,試圖獲得江南西道在唐宋數百年間演化的內在動因與具體表現的全面認識。
劉新光 ·地方史志 ·16.3萬字
目前地理學界一般將六朝地記作為方志的開端,只在緒論中進行簡單梳理,文學界則以純文學學科的研究范式,考察地記誕生的外部背景、地記的文學特色、地記對后世的影響三個方面,不足以認知各類地記文獻的文體特征以及它與六朝地學知識學術形態的關系。《漢魏六朝地記之文體研究》將以“知識傳承與文體變革”為研究角度,將地記放在六朝地學知識的發展中進行考察,主要從四個方面探討地學知識的生成擴展與記體之間的關系:地學知識的獨立與記體的生成、地學認知角度與記體類型的演變、地學認知主體與記體的記述形態、文人的地學修養對各類文體的變革等。
李翠葉 ·地方史志 ·12.8萬字
本書按照自貢市委領導的要求,為深入挖掘自貢特色黨史資源,傳承老一代戰士的優良傳統和作風,提供老工業城市振興發展的精神動力,作者單位采訪了原解放軍西南服務團24位老戰士,通過他們的回憶,展現了這些老戰士參軍受訓、八千里挺進大西南、參加新中國人民政權建設、剿匪、土改、社會主義建設、改革開放再立新功的真實畫面。本書從一個側面生動地反映出共和國成立之初,自貢地區新生人民政權的建立、鞏固及其之后社會主義建設、改革開放近70年發展的風雨歷程。此書的編寫出版,不僅為西南服務團團史研究增添了新的內容,同時也為自貢地區黨史工作進一步開展提供了極為寶貴的以史勵志、以史育人的活材料,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
中共自貢市委黨史研究室編 ·地方史志 ·13.9萬字
該書是中共深圳市委組織部主編,會同文旅、傳媒等單位,依托深圳市基層全覆蓋調研成果編寫而成,著眼于深圳市87個街道,一區一冊,全面剖析全市各街道的地理、歷史、人文、產業、自然風光等要素,既可以讓初次來深的游客對深圳各街道有初步了解,也可以幫居住多年的本地居民補全對居住街道認識。
本書編委會編 ·地方史志 ·3.2萬字
自2011年起,省檔案館以主動存史的使命感與責任感,記錄年度浙江社會的現狀、變遷和發展軌跡,編撰《記憶浙江》系列叢書迄今已滿11年,成書11冊。叢書用簡潔精煉的文字,圖文互動的形式,對浙江全省一年來發生的大事、要事、創新事進行梳理和精編,以檔案的視角,記史的筆法,原始、客觀、真實地記錄下浙江省每年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黨建等各方面所取得的發展成就。
浙江省檔案館 ·地方史志 ·5.6萬字
該書是中共深圳市委組織部主編,會同文旅、傳媒等單位,依托深圳市基層全覆蓋調研成果編寫而成,著眼于深圳市78個街道,一區一冊,全面剖析全市各街道的地理、歷史、人文、產業、自然風光等要素,既可以讓初次來深的游客對深圳各街道有初步了解,也可以幫居住多年的本地居民補全對居住街道認識。
本書編委會編 ·地方史志 ·8.8萬字
邯鄲永年區的兩處古建筑——廣府古城和永年橋,是中華民族優秀歷史文化的結晶,不僅具有2600年的歷史,而且目前保持完好。《這座城,那座橋》以豐富的影像語言,多彩的光影色調,為我們展現了古人的智慧。作者飽含深情的文字,對古建筑充滿了感恩和崇敬。本書本以圖文并茂的形式,精彩呈現了廣府古城及城東弘濟橋古樸大氣的風貌,同時也展現了古城百姓安居樂業的畫面。該書內容積極向上,能夠讓更多的人了解古城和古橋,對于宣傳保護文化遺產能夠起到積極的作用。
阿軍 ·地方史志 ·7363字
該書是中共深圳市委組織部主編,會同文旅、傳媒等單位,依托深圳市基層全覆蓋調研成果編寫而成,著眼于深圳市81個街道,一區一冊,全面剖析全市各街道的地理、歷史、人文、產業、自然風光等要素,既可以讓初次來深的游客對深圳各街道有初步了解,也可以幫居住多年的本地居民補全對居住街道認識。
本書編委會編 ·地方史志 ·5.2萬字
屯昌縣位于海南島中部、五指山北麓,古為屯兵之地,后發展為圩鎮,因名。屯昌縣處于獨特的“三重政治邊緣”,因地緣環境和文化語境等因素的影響,產生出意義別致的“熟黎”文化,歷史上為瓊島漢、黎文化圈的過渡帶。審視屯昌歷史的發生與發展,可視為整個海南島漢、黎族群間民族大融合的縮影,雖非跌宕起伏,卻也精彩紛呈。海南建省之后,屯昌縣以“能源創新”作為經濟發展的新增長點,顯現出與海南島其他市縣不同的發展模式。
李安斌 盧俊霖 ·地方史志 ·18.2萬字
整村調查是河南大學中原發展研究院百縣千村人口流動調研與數據庫建設的有機組成部分,今年是連續開展的第二個年度,本報告是基于此次調研收集的信息由各調研組編寫的專題研究成果匯總。中原發展研究研究組織整村調查并不是僅僅關注當前河南省鄉村人員流動的情況,同時也希望借本次調研記錄河南省傳統村莊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制度的變革,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發生了或正在發生何種變化,然后在此基礎上對相關問題進行研究。
耿明齋 ·地方史志 ·11.9萬字
《山河永定——石景山的故事》圍繞西山永定河文化帶“六張文化名片”,以郵差馬爺爺從青年到老年送信路上的所見所聞為線索,將石景山的標志性文化遺產串聯起來,講述石景山悠久多彩的時代故事,展現石景山“山水文城”的獨特魅力,進一步釋放西山永定河文化帶的文化內涵和價值傳承。《山河永定——石景山的故事》可供少年兒童及傳統文化、歷史故事愛好者閱讀。
石景山區西部建設辦公室(石景山區西山永定河文化帶管理委員會)編 ·地方史志 ·685字
察哈爾歷史悠久,以其獨特的地理位置而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本書通過記述民國時期主持察哈爾政府的歷屆行政長官的簡歷和他們在察哈爾的主要政績,展現察哈爾工業、農業、牧業、軍事及經濟文化方面的變化。
呂建新 張曉光 趙宇鵬 ·地方史志 ·19.3萬字
《燕趙文化研究》由河北大學文學院主辦,設有域外博覽、語言文化、思想之域、理論之維、蓮池書苑、名家訪談、碩博論壇等欄目,重點刊登體現燕趙地域文化研究最新成果和反映燕趙傳文化現代傳承與發展的學術論文、報告、評論、隨筆和訪談錄等。
河北大學文學院 ·地方史志 ·12.6萬字
本書共分為上、中、下三編,上編“古代民族與早期國家”,既涉及對東北古族歷史地理問題的個案考證,同時也回顧和總結了早期國家起源與形成的相關理論,以及專門梳理了遼西地區早期國家起源研究的現狀。中編“考古文化與歷史遺跡”,著重以玉禮器、墓葬、城址、聚落、古塔等考古學資料為研究對象,將視野聚焦于東北地區的禮制起源、社會形態、古代建筑和人地關系等問題,并以地方歷史遺跡的旅游資源評價為案例對文物的保護與開發途徑予以了嘗試性探索。下編“地域文化與歷史文獻”,分別以地名和古代民族稱號的源流與內涵考據為切入點,對東北的地域文化符號予以了重點討論,并對東北古代民族的有關正史文獻和方志內容予以了爬梳或訂補等。
王文軼 ·地方史志 ·16.5萬字
本書對賽社活動的介紹以潞城市賈村為主,人卷介紹賽社依托的民俗環境和容納的民俗活動,包括婚喪、歲節、食居、集會、燒香、看戲等,展示賽社的娛人面向和祀神格局下的日常生活。神、人兩者自不能截然分開,人的日常生活需要信仰的保證和神靈的慰藉,娛人要借助娛神格局與名義。兩相結合,神人共享、和諧一處,會更趨完滿。這是賽社得以歷久不絕的精神,也是鄉土中國的文化經脈。
王學鋒著 后素主編 ·地方史志 ·2.4萬字
程鳳翔纂《喀木西南志略》,清宣統三年(1911)四月成書,是目前所知最早的藏東南地區方志和清代唯一一部專門記載西藏邊境地區的地方志文獻。本書以中央民族大學所藏孤本為底本,對這部清代西藏地方志進行全面校勘和整理,對其的編撰情況、成書過程、體例內容、資料來源及地位價值等諸多方面情況進行細致考察。本書的出版,既是中國藏學漢文古籍挖掘整理和研究利用的重要成果,亦為我國在中印邊境爭議地區擁有絕對主權并行使有效管轄提供了有力的地方志證據。
黃辛建 ·地方史志 ·16.6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