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戰略思考》為"北京大學三井創新論壇"系列叢書的第二卷,以北京大學國家高新區戰略發展研究院"三井創新論壇"世界五百強企業總裁級嘉賓的演講內容為主,對企業管理熱點問題,如民營企業與自主創新、領導力與創新、危機下的困境和金融業的前景等進行深入剖析,把握創新趨勢,洞察經濟,革新管理。
厲以寧 武常岐 ·社科總論 ·19.2萬字
本書分析了創新創業型人才的特質及素質、創新創業環境與創新創業模式的關系、協同培養機制與創業績效的關系等。探討了創新創業型人才協同創新培養系統的影響因素和發展趨勢,建立了創新創業型人才協同創新培養系統運行效率評價體系,進行了創新創業型人才協同創新培養系統反饋和演化機制的系統動力學分析,并進行了模擬預測。建立了協同創新培養系統中不同創新主體間的博弈模型,研究了創新創業型人才培養系統演化過程中的規律性。并在此研究的基礎上,進行了創新創業型人才協同創新培養系統的優化設計。
王慶金 周雪 ·社科總論 ·14.9萬字
全面提升智庫的智力資本是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的關鍵所在近現代歷史上,任何國家的崛起都必然伴隨著思想的崛起。對于中國這樣一個正在探索一條史無前例發展道路的社會主義國家來說,思想的崛起意義更加重大。當前,中國在大國快速發展過程中的知識和智力儲備顯然不足,亟須加強以智庫發展為核心的智力資本構建。本書圍繞提升中國智庫核心競爭力這一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對中國智庫發展的歷史淵源與傳統、美國智庫的智力資本、美國涉華智庫的研究動態、英國智庫的發展模式、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的關鍵問題、中國大學智庫建設等進行了系統研究,并對中國智庫發展的現狀與問題進行了分析,在此基礎上提出政策建議。
王莉麗 ·社科總論 ·14.9萬字
這是一位從“百戰沙場碎鐵衣,仰望蒼穹見北斗”的商場實踐中淬煉而成的企業家,《且行且思:人生之道,管理之禪》是其對人生之道與管理之禪的思考、感悟。管理之道貴在識人、知人、用人。管理的對象無非人和事,而“事”在“人”為。所以歸根結底,管理的中心是“人”。而人是宇宙間ZUI復雜、ZUI難揣測的高-級動物。作者研究人、分析人,從歷史的長河中挖掘人的本性,汲取儒釋道的哲學精華和現代管理理論的精髓,啟發讀者潛心修煉心力,以正心、正念、正思、正行的心法,成JIU事業并創造美好的生活。《且行且思:人生之道,管理之禪》以生動而深刻的故事為切入點,從不同的角度和層面參悟生活和管理的真諦,文字簡而恵,輕松易讀又發人深省,值得管理人員和職場人士學習、借鑒。
范小平 ·社科總論 ·8.1萬字
本書針對中國的海外高層次科技人才政策實踐,全面回顧了科技人才國際流動的理論基礎和研究進展,定量分析了中國的人口和各類人才國際流動的態勢,以及海外華人高層次科技人才的發展現狀,多角度、多層面剖析了中國海外高層次科技人才政策體系,詳細總結了中國海外高層次科技人才政策在制定和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原因,系統梳理了國際上有關海外高層次科技人才政策的實踐及啟示,預測分析了我國海外高層次科技人才的供需趨勢,綜合提出了完善我國海外高層次科技人才政策體系的建議
杜紅亮 趙志耘 ·社科總論 ·24.5萬字
從人力資源管理角度來看《三國演義》中的人物,誰勝誰敗,一聚一散,莫不與當代人物的性格有關。人與人之間的感情作用,今日西方管理所謂CHEMISTRY,主管了一切事態的進展。本衵選擇膾炙人口的精彩故事及歷史典故,如“三顧草廬”、“赤壁之戰”、“火燒連環船”、“七擒七縱”等。從中闡述公司管治、人力資源管理、企業經營管理的精要,總結經營活動的經驗和教訓,給現代企管人員以啟迪。
張建雄 ·社科總論 ·9.5萬字
《知識產權與市場競爭研究》是由武漢大學知識產權與競爭法研究所、湖北省法學會競爭法學研究會聯合主辦的以書代刊形式的學術性連續出版物,力求匯集百家觀點、砥礪學術思想、凝聚學術共識、研擬法治策略,賡續往學,推陳出新,力爭為推動中國知識產權法與競爭法理論與實務研究的不斷深入和發展略效綿力。本書為第6輯,精選出了12篇文章,分別收錄于“改革開放與市場規制法學”專題、“理論聚焦”、“學術專論”以及“判解/實務研究”四個欄目中。
寧立志主編 ·社科總論 ·21.7萬字
本書是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老專家協會組織的回憶錄式的文集。我國有一大批至今仍健在的,當年曾在哲學社會科學的百花園中,默默耕耘,辛勤播種的老領導、老專家、老學者。他們的親身經歷體現了中國哲學社會科學各學科建設的具體圖景,發展軌跡,也為中國哲學社會科學今后的發展,提供了寶貴的經驗教訓。他們的回憶錄極具史料的價值,值得永久保存。本書的宗旨是通過專家學者的回憶,記錄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的發展歷程,旨在留存,為有志于梳理和研究中國哲學社會科學歷史的學者提供第一手的資料。
劉楠來主編 ·社科總論 ·36.9萬字
本書為民俗學者的田野調查故事集,在征集到的150多篇的基礎上,遴選出了88篇。撰稿者都是海內外民俗學知名學者及相關專業的研究者,他們具有豐富的田野經驗,內容涉及人生禮儀、飲食、服飾、信仰、節日儀式等風土人情,故事范圍覆蓋了中國境內幾乎所有省份,兼及部分少數民族的獨特風俗,在鄉村故事、鄉村建設、鄉村藝術、鄉村生活等方面都有所表現。這些故事真實、有趣,優美的文筆和輕松的筆調里,蘊含了學人們的學術思考、生存智慧和人生態度。
宋穎 陳進國 ·社科總論 ·20.9萬字
本書是《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話語體系研究輯刊》第4輯,選取2017—2019年度發表的具有代表性和影響力的58篇學術文章,分別從“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話語體系建設”“話語體系建設與中國國際話語權”“話語體系建設基本理論研究”和“哲學社會科學學科發展與話語體系建設”等多角度,對如何運用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話語體系深入解讀中國實踐、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切實提高中國國際話語權等議題進行了較為深刻的探討和闡發。
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話語體系建設協調會議辦公室 ·社科總論 ·54.8萬字
民營企業與商會黨組織是黨的基層組織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確保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決策部署貫徹落實的基礎。本書旨在通過總結民營企業和商會黨建工作經驗,拓展新時代民營企業與商會組織黨建工作思路,為持續推動非公有制經濟領域黨的組織和黨的工作覆蓋,發揮民營企業和商會黨組織在促進非公有制經濟健康發展和非公有制經濟人士健康成長中的積極作用提供有益借鑒。
中華全國工商業聯合會宣傳教育部 機關黨委 ·社科總論 ·17.8萬字
《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發展歷程回憶:國際卷》是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老專家協會組織的回憶錄式的文集,《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發展歷程回憶:國際卷》的宗旨是通過專家學者的回憶,記錄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的發展歷程,旨在留存,為有志于梳理和研究中國哲學社會科學歷史的學者提供第一手的資料。
劉國平主編 ·社科總論 ·43.8萬字
本書以科研不端行為查處程序為研究對象,從程序正義的理論視角出發,以科研不端行為查處程序為核心,從查處對象的合法權益和社會公共利益兩個維度,考察現行科研不端行為查處程序制度,系統剖析科研不端行為典型案例,試圖直觀形象地展現查處程序的完整圖景。在對中美兩國現行的科研不端行為查處制度、特色創新查處實踐深入調查研究的基礎上,重點探討了我國科研不端行為查處程序建設的基本原則、重點內容和配套程序機制,提出了“案件舉報受理的聯動機制、案件調查的協作機制、懲處措施的銜接機制、糾紛解決的協議機制和記錄信息的動態維護機制”等基本思路,以期達到懲處科研不端行為和維護程序正義的雙重功效。
胡金富 ·社科總論 ·17.1萬字
《朱子學年鑒》(2016)主要內容包含九大主題:特稿(主要約請朱子學專家撰稿),朱子學研究新視野,2016年全球朱子學研究述評,朱子學書評,朱子學研究論著(包括學術專著、學術論文),朱子學研究碩博士論文薈萃,朱子學界概況(包括學者簡介、朱子學研究重大課題),朱子學學術動態(包括會議信息和朱子學研討會綜述),資料輯要(介紹2016年朱子學新書目錄、期刊論文索引、全球朱子學研究資料書目等)。
朱子學會 ·社科總論 ·30.7萬字
本書是重慶招生考試研究會確定的科研項目“拔尖創新人才選拔培養研究”的研究成果。本書分三大板塊,共九章。第一板塊是“緒論”,即第一章,是全書立論依據和后續各章的鋪墊;第二板塊是“分論”,即第二章至第七章,是全書主體部分,分別從學前教育和初等教育、高中教育、普通高校本科教育、普通高校研究生教育、職業教育、繼續教育展開,具體研究拔尖創新人才選拔培養問題;第三板塊是“引申”,研究國家教育考試機構和拔尖創新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問題。全書力求做到政治性、時代性、創新性、整體性、簡潔性的統一。本書適合作為高等院校相關專業和從事教育及其研究的人員參考。
鄭朝卿 ·社科總論 ·25.8萬字
本書適合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及專科層次經濟類、管理類統計學課程的教師、學生以及其他讀者使用。
孫靜娟 邢莉 ·社科總論 ·7.7萬字
本書闡述發展型社會救助制度,通過梳理、研究國際實踐經驗并立足中國實際,借助抽樣調查數據分析和訪談獲得的相關資料,描述分析國際上發展型社會救助的狀況,評價中國社會救助的現狀,闡明中國社會救助制度面臨的現實挑戰,分析構建發展型社會救助制度的必要性,并提出了邁向發展型制度的政策思路。
張浩淼 ·社科總論 ·19.6萬字
本書基于“互聯網+”的現實背景,圍繞物流服務價值共創和服務創新理論,研究互聯網+環境下物流服務價值共創的機制、流程、實現策略及供應鏈環境下物流服務價值共創的能力評價方法,并圍繞物流服務價值共創理念下開展物流服務創新的模式和信息化支撐平臺的研究,最后以危化品物流服務價值和服務創新為例開展案例實證研究。
王琦峰 ·社科總論 ·11萬字
胡廣翔主編 ·社科總論 ·51.2萬字
文化具有多樣性和復雜性,就文化的概念而言,與其說它是一個抽象的名詞集成,不如說它是一個活生生的動詞呈現。正是基于這樣一種認識,本書對中國人曾經經歷的琴棋書畫的文化生活和柴米油鹽的生活的文化略作梳理。通過這種梳理,試圖揭示一些文化的生活氣息和生活的文化底蘊。
丁萬明 ·社科總論 ·18.6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