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不一樣,也沒關系:〈我不是笨小孩〉成長訪談錄》由央視紀錄片《我不是笨小孩》主創團隊操刀,將紀錄片拍攝前后六七年臺前幕后的訪談整理成書,不僅囊括了3個孩子及其父母各個時期的訪談,6年后孩子們及其父母的追蹤采訪,還收錄了閱讀障礙領域5位專家學者的幕后采訪。孩子們的成長與新發展,將給每一個還在隧道中摸索的家庭帶來希望。而《不一樣,也沒關系:《我不是笨小孩》成長訪談錄》也將帶我們穿越閱讀障礙的重重迷霧,看清前路,勇敢地走下去。
李瑞華 樊啟鵬主編 ·紀實文學 ·9.8萬字
本書以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幾代人數十年來致力于中國兩棲爬行動物研究這一事跡為藍本,圍繞以費梁、葉昌媛為代表的三代兩棲爬行動物科學家展開敘事,描述我國兩棲爬行動物研究從空白到結出碩果的艱難且漫長的歷程。作者深入采訪,并結合大量資料,將復雜的現實背景、眾多的事件、幾代科學家的努力,一幕幕不斷推進,如同一部紀錄片展現在讀者面前。作品情感真摯,體現了科學家永無止境探索未知真理的情懷和默默奉獻的精神。
裘山山 ·紀實文學 ·11.6萬字
全書真實、生動并形象地描繪了瑞安積極探索“三位一體”綜合合作改革走過的歷程,對于當下的農業農村發展和鄉村振興具有重要現實意義和積極借鑒價值。
俞穎 陳關杰 潘勤勇 ·紀實文學 ·13萬字
260萬年來,氣候的冷暖干濕、草原植被的演變交替、人類祖先的生息遷移;數千年來,中華文明的薪火相傳、中華民族的繁衍生息、中國與世界的風云變化:在黃土這部“天書”里,都可以找到記錄。安芷生及其團隊手中就握有知曉黃土的成因機制、生長變化,進而研究地球環境變遷與演化的“密鑰”。本書記載的就是安芷生及其團隊立足黃土高原,借助季風動力學理論,緊緊“掐”住年代的尺度,反過來再用黃土序列記錄季風的變化,記錄西部干旱區的變化,以及青藏高原的隆升和全球環境的變化的動人故事。
馮捷 ·紀實文學 ·11.4萬字
該書講述河南安陽宏源精工車輪集團董事長黃存才、黃宏亮父子,在原工作單位——安陽市軋鋼廠在1996年破產后,帶著幾名工人艱辛創業的故事。在瞬息萬變的市場形勢下,小小的宏源如汪洋大海中的一條小船,父子奮力搖槳,左擋右突,幾十名工人靠相互信任,靠鐵的紀律,靠親情團結,組成了一個穩固而強大的團隊,克服資金、技術、經營等困難,筑夢想,往前奔,終于使宏源這棵幼苗茁壯成長為一個集團公司,至今已27年歷史。據不完全統計,宏源自成立以來,心系國家,慈善傳家,積極向社會捐贈,足額上交國家利稅,成為一個愛國守責的企業,黃存才、黃洪亮父子不但是安陽、河南新時代的企業家代表,更是新時代企業家精神的踐行者。
楊麗娟 ·紀實文學 ·12.5萬字
本書向讀者徐徐展開我國著名植物學家蔡希陶的生平畫卷。蔡希陶熱愛著一切有生命的物種,探尋著植物世界的秘密,具有文學家的激情浪漫、藝術家的奇思妙想、科學家的探索精神,是中國植物標本采集的先驅者,致力于把學術論文寫在大地上。青年的蔡希陶告別京城,走向云南原始森林,在戰亂的萬難中,創建了昆明植物研究所;中年的蔡希陶,像一個拓荒者,扎進熱帶雨林,創建了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晚年的蔡希陶,以一雙發現者的眼睛,發現橡膠林,發現龍血樹,發現望天樹……每一次發現都讓他“漫卷詩書喜欲狂”。蔡希陶,有著澎湃之血,赤子之心,高蹈之魂。
毛眉 ·紀實文學 ·11.2萬字
紀實文學《奔跑的橙子》以贛南臍橙發祥地為主線展開敘事,以“贛南臍橙種植第一人”袁守根為講述對象。闡述果業“大會戰”點燃臍橙星火的前因后果,拉開贛南臍橙產業50年以來先鋒典范故事的序幕。探尋“全國三八紅旗手”鐘八蓮接力“臍橙棒”,扎根臍橙事業的人生軌跡,揭示科技引領、興果富民的深層謎底。記錄果業干群如同行走長征路般的喜怒哀樂,省思他們與臍橙血脈相連的本善人性。剖析贛南臍橙文化構建的實質內核,闡釋臍橙品牌價值的果敢作為。擷取贛南鄉村農業產業融合升級片斷,謳歌贛南人民價值追求、奮斗進取的命運交響,展現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決勝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美好圖景和新時代精神。
劉景明 ·紀實文學 ·12.9萬字
先知在成為先知前,會是一個怎樣的人?“他做了恩格斯在十九世紀中葉所做過的事情。”冷峻頭腦與赤忱良心的社會紀實。1930年代,受一家左翼圖書俱樂部委托,奧威爾前往英國北部工業區,調查記錄工人階級的真實處境。奧威爾所做的不僅僅是調查;他下到礦井最深處,住進破敗骯臟的工人住宅,用筆尖使煤礦工人生活的每一個側面都纖毫畢現,80年后的今天讀來,依然真實得振聾發聵。而這幅圖景所傳遞的絕望與貧窮更是有一種超越時代與國界的可怕震撼力。同時,威根碼頭之路也是奧威爾審視自我內心的社會主義之路。出身于英國中產階級的他回顧了自己是如何逐漸懷疑,進而痛恨當時割裂英國社會的森嚴階級壁壘。因為在他的心中,社會主義歸根到底只意味著一種理念:“正義與自由”。
(英)喬治·奧威爾 ·紀實文學 ·12.8萬字
本書由長期關注“三農”問題、多次蹲點下姜的《人民日報》著名記者王慧敏(筆名勞罕)執筆,以2017年12月28日《人民日報》頭版刊發的長篇通訊《心無百姓莫為官——習近平同志幫扶下姜村紀實》為基礎,記錄了下姜村脫貧致富的振興之路,展現了黨員干部“心無百姓莫為官”的為民情懷,被列入中宣部2018年重點主題出版物。
勞罕 ·紀實文學 ·7.9萬字
本書作者隨隊全程參加中國第32次南極科考,乘著雪龍號極地科考船,從長江口一路南下直抵南極,并逆時針沿著南極大陸航行,在高緯度環繞地球一圈,多次穿越西風帶,經過麥哲倫海峽,深入南極羅斯海,到訪南極中山站、長城站等10多個各國科考站,歷時158天、航程30387海里。全書以行記的筆法和大量珍貴精美的照片,原汁原味地呈現了地球盡頭純潔曠遠、靜穆莊嚴的極致景象,親歷共情地講述了探索極限的南極人的動人故事、情懷氣質,以及人在極地特殊環境下,對宇宙時空、對天地自然、對生命存在的思考與叩問。
朱山 ·紀實文學 ·12.1萬字
《詩意棲居——在“浙”里看見美麗中國》以報告文學的方式展現“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的浙江經驗、浙江模式,并配以優美的圖片藝術地解讀。圖書用生動而豐富的故事、直觀而生動的圖片、通俗而簡明的語言,深刻記錄和闡釋了該工程“久久為功”的故事。
何玲玲 方問禹 王俊祿 ·紀實文學 ·6.5萬字
《一九八四》作者喬治·奧威爾的貧民窟歷險記,一段鮮為人知的奧威爾早年經歷。先知在成為先知前,會是一個怎樣的人?《一九八四》與《動物農場》的作者、反烏托邦的先知喬治·奧威爾在他的一生中卻始終是一個堅定的社會主義者。這一點或許會令不了解政治光譜變遷的當今讀者有些困惑,但對于奧威爾來說,這卻是一個理所當然的選擇。《巴黎倫敦落魄記》是奧威爾正式出版的第一部紀實性作品,講述了奧威爾本人在巴黎和倫敦自愿走入貧民窟,體驗社會最底層生活的真實經歷。對英國殖民體制感到徹底厭惡絕望后,奧威爾的文學夢在幾經挫折的情況下終于首度開花結果。巴黎和倫敦的經歷可以看成是奧威爾為自己曾經為殖民體制服務的懺悔和救贖之旅。作為一名社會主義體制的忠實信徒,或許奧威爾刻意選擇流浪和挨窮是對自己能否堅持貫徹社會主義理想的考驗。巴黎和倫敦作為資本主義世界的最繁華之地,社會底層的貧窮和困頓卻令人觸目驚心。奧威爾“自甘沉淪”,與勞苦大眾平等相待的真誠態度在英國左翼文學作家中實屬另類,也正是這種精神,使《巴黎倫敦落魄記》成為一部揭露社會不公的經典紀實作品,時至今日依然能夠引起讀者的共鳴。
(英)喬治·奧威爾 ·紀實文學 ·12.2萬字
超級裝備,是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影視劇紀錄片中心出品、國務院國資委等協助拍攝,韓晶擔任總導演的工業科技紀錄片同名書籍。該書由紀錄片主體內容改變而成。內容聚焦中國最先進的18個尖端裝備進行詳細介紹,涉及能源、醫療、基建、交通、救援5大主題,展現了中國裝備撼人心魄的工程奇觀和新時代取得的巨大的成就。本書是一部刻畫中國科學家與工程師在中國特色自主創新之路上堅定信心、百折不撓、乘風破浪、勇攀高峰的紀錄片,每個超級裝備的背后都是幾代人的不懈努力和使命擔當。這更是一部彰顯祖國不斷強化戰略科技力量、不斷激發強勁創新動能、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和世界科技強國的紀錄片,超級裝備是國家安全的底氣,是人民幸福的底氣,更是民族自信的底氣。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影視劇紀錄片中心編著 ·紀實文學 ·11.9萬字
該書是一部以三峽工程建設中移民工程為題材的長篇紀實文學作品。作者深入11個省市采訪,以豐富翔實、鮮活生動的事例,向人們展示了移民搬遷這一世界級難題在中國是如何得到很好解決的,謳歌了黨和政府對移民群眾生產生活的關心,贊頌了移民干部認真落實黨的移民政策,為移民排憂解難的感人事跡,介紹了移民群眾自力更生、二次創業、改變命運的奮斗歷程。作品夾敘夾議,描寫細膩,語言流暢,現實感強。
黃濟人 ·紀實文學 ·19.5萬字
女人沒有國家,但一直在戰斗。柏林墻倒塌、冷戰結束、烏克蘭經濟崩潰……歷史一次次重演,誰能全然置身事外?1993年的一天,娜塔莎在家里放了一張俄語唱片,身旁的清潔女工娜斯佳突然淚流滿面,她這才意識到,娜斯佳是母親去世后首個和自己產生交集的烏克蘭人,她不僅在基輔受過高等教育,還是土木工程師……她是怎么從烏克蘭的高級工程師搖身一變成了柏林清潔女工的?為什么沒有護照也要去德國?又如何和大學戀人分別,再嫁給了德國的樓房管理員?《娜斯佳的眼淚》延續了“馬里烏波爾三部曲”前兩部的脈絡,聚焦于一位來德的烏克蘭女性,串聯起無數東歐人在20世紀90年代前后的遭遇,講述截然不同的兩個世界縫隙與時代轉折下,一個人的破碎與一代人的四散流離。少有的聚焦蘇聯解體后的個體遭遇之作。從土木工程師到清潔工,書寫時代劇變下高級知識分子的墜落,當代烏克蘭困境的驚人寫照。當代東歐版《奧德賽》。馬里烏波爾三部曲終結篇,最后一塊東歐私人史拼圖終于完整!
(德)娜塔莎·沃丁 ·紀實文學 ·8.4萬字
20世紀60年代,中國還是一個依賴橡膠進口的國家,要用20噸大米才能從國外換回1噸橡膠。橡膠是國家不可缺少的物資,從一雙膠鞋到汽車輪子;從一根導體線到工業大車場;從戰略裝備到人造衛星等,都要用到橡膠。在中國急需橡膠而又急缺橡膠的情況下,以周望岳為首的一群科學家研制出了處于世界領先地位的橡膠工業新技術產品——順丁橡膠,為國家創造了巨大財富。
薛媛媛 ·紀實文學 ·10.3萬字
袁隆平院士是譽滿世界的雜交水稻專家,被稱為“雜交水稻之父”,他為人類作出的杰出貢獻彪炳史冊,無數人因為他的貢獻得以擺脫饑餓和貧困。他是中華民族優秀的兒女、光耀世界的“名片”!用袁隆平院士生前的話說:“這本書翔實地記錄了從上世紀八十年代初之后至今,也就是我國雜交水稻研究獲得成功,開始大面積應用于生產之后,到逐步走向世界,造福世界人民,三十多年時間里的一些事。時間、地點、人物和故事實實在在,樸實無華。”作為袁老的學生和助手,作者毛昌祥先生從1981年直至袁老去世,一直和恩師保持密切的聯系,不但見證了雜交水稻改變世界的歷史,還深切領受袁老的言傳身教。
毛昌祥 ·紀實文學 ·9.2萬字
這本書里講述的醫學故事,都是臨床一線醫務人員對生命的人文關懷。這本書的作者有醫生、護士、學生,故事的主角則是我們可愛可敬的患者朋友,不管他們結局如何,我們都能透過這些樸素的文字感受到他們心中對生活的熱愛,對恢復健康的渴望,對幸福生活的向往。我們讓在臨床一線工作中的醫護人員真實地記錄下他們對患者、疾病最樸素的心情和思考,如果你在閱讀到某一個故事時,心里生出了些許感動,甚至產生了一些思考,對醫生和護士的工作有了多一些的理解,我們做這本書的目的也就達到了。
陳韶華主編 ·紀實文學 ·11.5萬字
《音的記憶》描述了作者小川理子從小與音樂結緣,長大后一邊在松下工作一邊追逐自己的音樂夢的傳記式紀實文學。出生于大阪的小川理子從小在經營著機械工具生意的家庭中長大,因為父親是忠實的爵士樂愛好者,她三歲便開始學習鋼琴。從慶應義塾大學畢業后,她如愿進入了當時憧憬著的松下電器的音響研究所,在研究所中研發完成了如“銅管樂器型揚聲器”等獨特產品。1993年,隨著日本泡沫經濟的破裂,小川理子所在部門也遭到解散。失意的她在低谷之際受到上司的邀請,開啟了爵士鋼琴家的歷程。期間她堅持同時扮演著公司職員和爵士鋼琴家兩個角色。2014年小川理子終于重新回到了音響研發的第一線,負責復興一度停產的高級音響品牌“Technics”。在她的努力下,Technics成功亮相于德國柏林舉辦的IFA2014,并公開宣布品牌復活。
(日)小川理子 ·紀實文學 ·7.4萬字
聚焦本地特色亮點,通過紅色地標、紅色傳播、紅色文化、紅色實踐四大版塊,講述發生在瑞安這片紅色土地上的紅色故事,充分展示瑞安市廣大黨員干部在“學黨史、悟思想、辦實事、開新局”的責任擔當,全面展現瑞安守好“紅色根脈”,持續掀起“紅動全城”熱潮的生動場景。
孫寒星主編 ·紀實文學 ·10.6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