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作者經歷20年的軍旅生活,養成了赤膽忠誠、報效祖國的軍人本色;親歷九七香港回歸,譜寫了洗涮國恥、和平進駐的人生風流。書中真實記錄了作者從香港軍營轉業安置到深圳文化市場執法戰線的人生履歷,真實展現了文化執法人員與犯罪嫌疑人斗智斗勇的精彩畫面,真實展示了文化執法人員在法與情、法與理之間的情感糾葛。
張道新 ·紀實文學 ·16.6萬字
雄偉壯麗的人民大會堂,是汲取中外建筑藝術精華且又具有濃郁民族風格的中國現代著名大型建筑,從一個側面代表著國家的形象,成為全世界矚目的焦點。所有這些,都使人民大會堂成為全國人民景仰和向往的地方,成為全國各族人民心中的神圣殿堂。本書是以人民大會堂的規劃建設為主線,以黨和國家舉行的政治、外交及社會活動為依托,用平行的視角,通俗的語言,敘述的方式,將研究鉤沉的成果和所見所聞,分解成若干引人入勝的故事,讓人們從這些故事的情節中,充分詳細地了解大會堂,也向大會堂的建設者致以崇高的敬意。
賈英廷 ·紀實文學 ·15.6萬字
本書是一部講述扶貧移民的散文體報告文學,全書通過對黑眼灣往昔描述、三次移民搬遷中一些代表人物和移民后出生的孩子們的采訪,從親歷者的視角闡釋移民搬遷政策偉大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
馬慧娟 ·紀實文學 ·14.9萬字
本文系一名晚報記者采訪生涯的真情實錄,精彩點擊,行動再現;悲歡離合都是事實,喜怒哀樂皆系真情,酸辣苦甜緣自親歷。
黃永東 ·紀實文學 ·15.4萬字
在史無前例的扶貧攻堅大決戰中,廣大的扶貧干部離鄉背井,遠離年邁多病的父母,丟下忙碌的妻子(丈夫),拋下尚幼的兒女,扎根在大山深處,奔走在田間地頭,與群眾同住一棟屋,同吃一鍋飯。他們中有支部第一書記,有扶貧隊長,有普通的扶貧隊員,有年近花甲的老者,有新婚燕爾的青年,為了黨的扶貧事業,他們把青春、心血、汗水,獻給了山區群眾,獻給了巴陵大地。他們的青春綻放在田野,真情流淌在浩瀚的洞庭湖岸。他們讓貧困的群眾翻身,讓貧窮的山區變樣。作品中推出的三十七位優秀扶貧干部,是扶貧干部隊伍中的代表,是燦爛群星的縮影。他們是全面小康社會的建設者,是全面貫徹落實十九大精神的踐行者。
徐喜德 ·紀實文學 ·19.7萬字
兩名獨立媒體資深記者追蹤報道,揭示美國司法部門長期以來對性侵案受害者的歧視,打破社會輿論對“完美被害人”的刻板印象。2008年美國華盛頓州,18歲的瑪麗報案稱自己被闖入家中的陌生人侵犯,案件的真實性卻受到質疑。因為她的證詞看似矛盾,因為她不夠驚慌失措,因為她或許只想博得關注。最終,瑪麗改口說自己并沒有遭到強暴,被以“謊報罪”起訴并罰款,淪為社會唾棄的說謊者。2011年,科羅拉多州發生的一件強奸案,使一起連環性侵案浮出水面。兩名女警循著蛛絲馬跡追捕嫌犯,在證物中,她們發現了瑪麗的名字……
(美)T.克里斯汀·米勒等 ·紀實文學 ·15.8萬字
周氏兄弟出身于富裕家庭,其父為國民黨高官,在馬克思主義先進思想和中國共產黨人英勇斗爭精神的感召下,他們毅然與家庭決裂,追隨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中國共產黨,在艱苦的斗爭環境中,不斷錘煉革命意志,逐步成長為堅定的共產主義戰士,為新中國的建立以及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
廖獻紅 ·紀實文學 ·14.6萬字
《大風起平江》講述了革命老區湖南省平江縣黨和政府帶領人民、組織人民自力更生、發憤圖強、重整山河、擺脫貧困的感人故事。以真實人物和事件為背景,生動刻畫了主動退出領導崗位建設家鄉的老紅軍干部喻杰、興學重教的曾泰悟、創辦“大愛平江”慈善協會的陳松柏等一批平江人,展現了他們為創造美好生活而進行長期艱辛奮斗的動人事跡,創造出一條可借鑒可復制的脫貧新路,呈現出山鄉巨變、山河錦繡的時代畫卷!
彭東明 ·紀實文學 ·11萬字
該書以《德潤吳忠》為名,從全市各級各類道德模范和身邊好人中甄選了一批有代表意義的典型,邀請吳忠優秀作家深入生活、扎根一線,一對一實地采訪,點對點挖掘,真實全面撰寫人物事跡,匯編成冊,以饗讀者,力求開叢書之先、立道德之本、育文明之花。
中共吳忠市委宣傳部 吳忠市文明辦 吳忠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 ·紀實文學 ·19.8萬字
《走出塵埃》為國內首部以訪談錄形式,全面反映盲人的成長、教育、創業和生活歷程,全方位展現與盲人相關的家庭、學校、社會各層面真實境況的紀實文學。作品采用談話錄的形式,根據采訪對象分為六個篇章,涵蓋了與盲人相關的六個群體:盲童、盲童家長、盲校教師、創業盲人、群團領導、愛心人士。從不同緯度反映了改革開放后新時期盲童的成長教育、盲人家庭的艱難陪讀、盲校教師的辛苦付出和盲人青年的拼搏創業歷程。作者希望通過這部作品,真實記錄盲人這個特殊群體的生活,喚起人們更多的理解和尊重,并呼吁社會能從新時期盲人的實際生活出發,加強重視,加大投入,給盲人提供更多樣的就業機會,更開闊的發展空間,讓他們能夠和健全人一樣,實現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葉萍 ·紀實文學 ·16萬字
“親愛的上帝,請讓我感覺她感覺到的,只要一瞬間就好。”多年之后,女兒這么說道。娜塔莎·沃丁十歲的某天,母親出門,再也沒有回來,后來才得知母親自沉雷格尼茨河,沒能留下只言片語;父親則酗酒,終日埋首俄語書籍。——在那之后,作者才意識到自己對她一無所知,唯一知道的是她來自馬里烏波爾,1943年作為強制勞工被驅離烏克蘭,前往德國。憑借少得可憐的線索,娜塔莎·沃丁一點一點地把碎裂的瓷片拼接在一起,她發現,這個家族的過往是一個巨大的謎,是一則關于東歐苦難的歷史寓言……作者用迷人的方式完整還原了一部母親的個人史、家族史、二十世紀動蕩史。雖然這是一部非虛構作品,卻比虛構作品更魔幻,更戲劇化,也更驚心動魄。
(德)娜塔莎·沃丁 ·紀實文學 ·16.7萬字
本書是一部報告文學作品,作家王松、楊伯良循著詩人郭小川《團泊洼的秋天》的足印,回溯天津靜海團泊地區的近代歷史人文脈絡,從這一地區的革命歷史、文脈傳承、風俗民情寫起,今昔對比,呈現團泊地區在新中國成立以后,在黨的帶領下,經過一代代人的不懈努力,從郊野荒灘建設成為一座能夠代表時代發展的社會主義小康新城的動人故事。作品真實感人、細節豐富、筆力精深。團泊作為天津重要的生態文明名片近年來社會關注度逐漸提升,團泊地區的建設發展是華夏大地千萬座“新城”發展過程的縮影,本書透過這個小切口呈現中國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歷程和歷史偉業,緊扣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鄉村振興等關鍵主題,既有濃厚的鄉土氣息,也透露出強烈的社會責任意識和歷史使命感,在“兩個一百年”新的歷史坐標下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王松 楊伯良 ·紀實文學 ·13.5萬字
這是一部與癌癥的抗爭手記。2013年“我”被確診為乳腺癌,2014年癌細胞肺轉移,醫生說“我”活不過兩年。原本平淡普通的生活被打破,命運拋來重重考驗。在多年求醫治療的過程中,“我”的心情幾經起伏,也曾多次瀕臨崩潰,但在親情、友情、愛情、病友情的陪伴和支撐下。如今,“我”有驚無險地活到了第七年,目前身體狀況良好,依然懷揣著連綿不絕的溫暖和生生不息的希望,會繼續努力健康地活下去。
簡池 ·紀實文學 ·8萬字
30年前,江西省委省政府組建了鄱陽湖科考隊,對鄱陽湖區域進行了生物資源、水文環境、水污染調查、臨湖區生態環境等方面進行了科學考察,獲得了大量數據,取得豐厚的成果,為未來鄱陽湖的開發提供重要依據。本書作者作為科考隊員之一,參與了科學考察的全過程。通過考察,全面查清了鄱陽湖資源、環境、生態系統的現狀及其動態變化。本書所呈現的科考成果為鄱陽湖生態環境保護和全省生態文明示范先行區建設提供了科學依據和科技支撐,對于促進鄱陽湖區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
林德元 ·紀實文學 ·16.4萬字
不忘初心,繼續前行。本書是追述中國重大革命歷史進程、唱響愛國主義主旋律的中國故事。作者以采訪者、親歷者的身份,通過親自接觸、專題訪問,真實再現了老一輩革命家尋找信仰、追求信仰的奮斗歷程。
趙郁秀 ·紀實文學 ·9.5萬字
本書真實記錄了作家在梅里雪山60年一輪回的本命年,隨當地藏傳佛教徒一起完成內轉、外轉朝圣之路的奇特經歷,為準確詳細地展示了完整的轉經路線,途徑的各個站點,沿途的自然景地、民俗民情、神話傳說,以及作家對藏族人轉經文化的親身體驗和深刻感悟。
范穩 ·紀實文學 ·8.4萬字
本書是一部生存啟示錄,為失業白領、為焦慮的在職白領而寫。企業當然不能為員工提供一個完全穩定和成長的環境,但隨時待命、放棄休假、開夜車、全力以赴、身心負荷達到極限的不安定感,已有的教育和社會環境并未為白領做好準備。通過七個月“失業白領”的失敗求職經歷,調查記者芭芭拉·艾倫瑞克實地探查美國白領階層向下流動的真實情況。通過選擇職業教練一對一指導、線上線下海投簡歷、密切參加各種社交活動,作者不僅批判九型人格、MBTI性格測驗的荒謬,職業訓練、社交活動對既有不當體制、機制的維護,更呼吁白領階層應該在態度上改變、在心理上轉換——持續完善簡歷,建立和維系穩定的人脈網絡,有勇氣與中、下階層團結合作。
(美)芭芭拉·艾倫瑞克 ·紀實文學 ·12.8萬字
“你知道有一個永遠無法愈合的傷口意味著什么嗎?”十九歲時,娜塔莎·特雷休伊的母親死于繼父的槍口,她的世界從此被徹底顛覆。面對生與死的重負,她選擇回避這段經歷,掩埋悲傷。時隔三十年,她終于重返案發現場,翻閱信件、日記和警局檔案。在回憶與現實的交錯中,她試圖重現家族昔日的南方生活、母親作為黑人女性的人生經歷,以及后來不幸遭遇家暴的悲慘歷程。本書是普利策詩歌獎獲得者娜塔莎·特雷休伊首次完整公開這段經歷,講述家庭暴力和種族主義對個人及社會造成的創傷和持續影響,探索這段記憶如何重塑自己的生命,使她成為一名詩人和作家。
(美)娜塔莎·特雷休伊 ·紀實文學 ·7.4萬字
馬村區扶貧開發辦公室,是馬村區人民政府工作部門。脫貧攻堅期間,圍繞工作職責,牽頭全區脫貧攻堅工作,負責貧困人口建檔立卡和精準扶貧,協調保障行業政策落實,聯系對接駐村幫扶,組織實施全區扶貧項目,動員社會力量參與扶貧。為大力宣傳馬村區脫貧攻堅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熱情謳歌扶貧工作中涌現出來的先進人物和典型事例,中共河南省焦作市馬村區委決定,編撰出版《我們的扶貧故事》一書。全書分為上中下三篇,共收錄59篇文章,生動再現了馬村區上下眾志成城,堅決落實黨的脫貧攻堅決策的火熱干勁。描寫了駐村第一書記這樣一個群體,他們不忘初心,勇于擔當,克服各種困難,堅持吃住在村,幫助貧困戶解決實際困難和問題,勾勒出了一幅新時代英雄的堅毅群像;記錄了廣大扶貧干部在脫貧攻堅工作中,主動作為,積極爭取和認真落實各項扶貧政策,滿腔熱忱給予貧困群眾無微不至的幫助,書寫出了一個個感人肺腑的動人篇章;講述了一批貧困群眾,積極配合扶貧干部工作,緊跟扶貧政策腳步,靠勤勞努力走上了脫貧致富的康莊大道,展現出了“脫貧路上一個都不能少”的奮斗精神。本書通過一個個生動事跡,匯聚出了脫貧攻堅的強大正能量,激發了脫貧攻堅干部群眾,以先進為榜樣,全力以赴堅決奪取脫貧攻堅戰全面勝利。
中共焦作市馬村區委宣傳部 焦作市馬村區扶貧開發辦公室 ·紀實文學 ·8.4萬字
在上一本書中,作者旨在敘述人生悲喜,本書為其續篇,著眼于職場得失。某講師多次討薪連遭敷衍,乙方就只能是乙方?某公司代表面對一份“霸王條款”,簽或不簽,在公司內部都會受到指責?骨干員工要求大幅漲薪,這個薪該怎么去談?……憑借智慧和努力,書中許多問題在成為案件之前就得到了圓滿解決。本書作者從過往25年律師職業生涯中精心選取了25起職場糾紛,并毫無保留地道出了自己的所見與所悟,充滿哲思亦飽含溫情,這讓本書成了“現象級”韓劇《非常律師禹英禑》的取材來源,也將讓本書成為千千萬萬個讀者的職場“避坑”指南。
(韓)曹祐誠 ·紀實文學 ·8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