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家村全景(資料照片)。 受訪單位供圖
本報記者 梁少飛
鄉愁,對于大多數人來說,是留存在記憶里的故鄉的模樣,是山溪麥田、夏夜晚風,是家中老人、兒時玩伴……老屋便是承載這些記憶的載體之一。
在韓城市西莊鎮黨家村,這里的老屋承載著20多代黨家人的記憶。每一塊青磚灰瓦都鐫刻著沉甸甸的歷史與情感。
黨家村建筑始建于元朝至順二年,主要包括下村上寨,共有123座四合院、11座祠堂、25個哨樓以及廟宇、戲臺、文星閣、看家樓、泌陽堡、節孝碑等古建筑,布局緊湊、工藝精良,被國內外專家學者譽為“民居瑰寶”“東方人類古代傳統居住村寨的活化石”。
7月25日,記者來到地處泌水河畔、東西走向呈“寶葫蘆”狀的黨家村,只見一座座古建筑錯落有致地分布在村子的各個角落。
“四合院是黨家村古建筑群中的主體建筑,大多為單院四合院。青磚墻、灰瓦頂、木頭架,木雕、磚雕、石雕點綴其間,五脊六獸裝飾房頂,具有極高的歷史、科學和觀賞價值。”韓城市文化和旅游局文化科負責人趙榮說。
黨家村在2001年被列入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第五批)名單,2003年入選中國歷史文化名村(第一批)名單,2013年被列入全國六大重點保護利用古村落。
為保護好黨家村古建筑,2014年以來,韓城市以陜西省文化遺產研究院編制的《黨家村文物保護利用工程總體方案》為基礎,結合黨家村實際,確定了黨家村傳統村落保護利用三大項目:黨家村古民居保護維修工程、黨家村保護利用展陳項目、黨家村保護利用導視系統項目。
“黨家村古建筑群歷史悠久、文化價值極高。我們要求,在維修保護過程中必須強化施工組織管理,確保按照‘最小干預’和‘不改變文物原狀’原則,保持建筑的真實性、完整性和延續性。”黨家村文物管理所副主任張波峰告訴記者。
在政府開展保護性修復的同時,黨家村文物管理所主動引導當地居民自覺對古建筑進行保護、維修和改造。“我們鼓勵村民積極參與到規劃設計、規劃實施、古宅維修、景區整治等具體工作中來,共同保護好這些古建筑。”張波峰說。
黨家第21代傳人黨庚德告訴記者:“我家的房子有204年的歷史。曾有人建議把門房、廳房、廂房一律改成標準間,無論是待客還是自己居住都方便,但我想盡量保持原貌,維護祖宅的完整性,留住關于祖宅的記憶。”
黨家村過去因農商并重、經濟發達被稱為“小韓城”。如今,黨家村在保護的基礎上實現了開發利用,通過文旅融合帶動農民就業增收,為傳統村落的活化利用注入新活力。
“給您,這是您的銀票。”7月25日,游客在黨家村分銀院內排隊參加“黨家分銀”民俗活動。
“這里文化氛圍很濃郁。我們既能體驗花饃制作,還能參與‘黨家分銀’‘印花袱子’等民俗活動,參與感很強。”來自寧夏銀川的游客張志鵬說。
開展景區運營工作以來,黨家村依托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深入挖掘鄉村文化旅游價值。“我們和村民一起挖掘當地傳統文化,圍繞鄉村、非遺策劃文旅活動。”黨家村景區負責人王鵬說,“目前已有30余位村民參與景區運營工作,還有80余位村民在節假日參與景區文化演出活動。”
村民張艷利在黨家村從事講解員工作已有8年。她給記者算了一筆賬:“講解員的工資每月有4000余元,家里的耕地每年每畝有1000元的分紅,古建筑保護每年每人還有1000元的獎補,算下來一年能掙6萬余元。關鍵是在家門口工作,還能照顧家里。”
目前,黨家村景區已打造黨家村花饃、黨家村涼皮、黨家村饸饹、黨家村剪紙等特色品牌。2021年以來,景區累計接待游客50余萬人,旅游綜合收入達1200余萬元。
編輯:呼樂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