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滿“文藝范”的西安市鄠邑區石井街道蔡家坡村。 本報記者 付玉瑋攝
本報記者 陳艷 付玉瑋
“我們村從沒來過這么多人!”時至今日,崔凱敏依然對西安市鄠邑區石井街道蔡家坡村村民的這句話印象深刻。
崔凱敏是西安美術學院教師。這些年,因為要策劃關中忙罷藝術節,開展鄉村藝術“試驗”,崔凱敏幾乎定居蔡家坡村,不僅在這里建起了工作室,還帶領一批來自城市的青年在廣袤田野進行了一場別開生面的美學實踐。
一面,背靠秦嶺,風景秀麗,處處都是“向往的生活”;一面,藝術節、共享書屋、鄉村美術館等藝術形態的“再造”,讓這片富有文藝底蘊的熱土煥發新的生機。在這里,越來越多的群眾得到美的享受、過上美的生活。
一幅由美麗經濟、美麗生活、美麗生態構成的“詩畫鄠邑”鄉村圖景迅速鋪展。
日前,西安市鄠邑區《創新舉辦關中忙罷藝術節 探索藝術喚醒鄉愁新路徑》入選全國文化和旅游賦能鄉村振興優秀案例。這是對鄠邑區鄉村振興成效的肯定,也是對鄠邑區以文化賦能鄉村振興探索經驗的認可。
一個“鄉村+藝術”的“化學反應”
風格各異的藝術裝置、題材多樣的墻體彩繪、上演先鋒話劇的終南劇場、承載滿滿鄉愁的村史館、專業的講解員。很難想象,這些元素能同時出現在秦嶺腳下的一個鄉村。
曾經,蔡家坡村產業空虛、發展緩慢,“空心化”問題嚴重。如今,這里不僅蓋起村史館、美術館、鄉村劇場,還開起咖啡館、民宿,當地村民體驗著在家門口看話劇、逛藝術展的“文藝范”。
改變,源于一場持續6年的“藝術鄉建”。
2018年,西安市鄠邑區聯合西安美術學院發起一場“藝術鄉建”,以藝術之名探索新時代鄉村建設。
“一開始,村民看到我們很驚訝,好奇這幫城里人跑到鄉下來干啥?”3月12日,回憶起初到蔡家坡村的場景,崔凱敏十分感慨。
很快,“藝術+鄉村”的美學實踐產生了奇妙的“化學反應”——
利用廢棄房屋改造共享辦公室,藝術院校師生和文藝工作者掀起一場場頭腦風暴,一步一景的蔡家坡村,處處都是美育課堂;
在“文藝范”的熏陶下,村民們從“站著看”到“跟著干”,帶著工具自發幫忙布展、引導游客,甚至在家門口辦起個人攝影展;
麥田為臺、青山作幕,貫穿全年的文藝活動吸引著越來越多村民帶著“絕活兒”走上舞臺站“C位”……
6年時間,過去不起眼的小村莊變成了全國游客青睞的“網紅村”。大批游客的到來,讓蔡家坡村發展出民宿、文創產品制造、鄉村旅游等產業。
2013年至2022年,蔡家坡村集體經濟收入增長了10.5倍,人均年純收入從8655元增加到20012元,年旅游綜合收入1400余萬元。
“鄉村本來就很美,只需要我們重新發現與梳理,并把藝術的想象力融入鄉村建設,和村民一起探索美好生活。”作為關中忙罷藝術節總執行,今年,崔凱敏計劃邀請一批青年建筑師、藝術家、設計師在村里開設忙罷講堂,共同為美麗鄉村帶來更多奇妙的“化學反應”。
一場青年與鄉村的雙向奔赴
春日午后,沿著8號公路騎行,道路兩側,咖啡館、茶餐廳、機車營地與面館、涼皮店、民宿穿插分布,成為城市與鄉村交融的生動寫照。
2021年,鄠邑區制定《西安市鄠邑區文化藝術村建設實施方案》,投資2.5億元,對以蔡家坡村為代表的8號公路片區11個村落及周邊區域村莊進行全方位改造提升。
在“藝術鄉建”的輻射帶動下,一個個秦嶺山村迎來新生。觸手可及的“詩和遠方”,猶如一個強磁場,吸引了大批青年回鄉發展。
“生態環境好、宜居又宜業,生活在這里,我覺得充滿希望。”劉航經常把這句話掛在嘴邊。
看到家鄉的蛻變,39歲的劉航今年選擇回鄉創業,目前是蔡家坡村“聽風民宿”主理人。她說:“我非常愿意回來做點事情。希望游客能在西安近郊體驗到一份恬靜,也希望家鄉越來越好,讓每位來到這里的朋友都能找到‘此心安處是吾鄉’的感覺。”
7公里外,在栗峪口村土錘(TWO TREE)咖啡館,當地的“嫂子”咖啡師們正熟練地操作咖啡機,三五成群的年輕人捧著咖啡,暢享春日暖陽帶來的愜意。
咖啡館外的露臺上,年輕的主播正通過直播推介咖啡,展示著秦嶺腳下的春日景色。
“年輕人點子多,會統籌資源。萌寵互動、農產品直播、創意市集這些業態,已和鄉村碰撞出了不一樣的火花。”栗峪口村黨支部書記王利軍說。
去年9月,鄠邑鄉村創客市集在栗峪口村掛牌,進一步促進資金、技術、人才等要素向農村聚集。
廣闊鄉村舞臺,年輕人用知識和熱愛回應著鄉村的呼喚,鄉村也因年輕人的加入而煥發生機。2023年,鄠邑區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8.8%。
“我們將依托獨特的自然人文資源、特色優勢產業,吸引更多有抱負、有能力的‘鄉創客’,讓鄉愁‘打卡地’成為事業‘打拼地’,為美麗鄉村建設注入源源動力。”鄠邑區委書記李化說。
一次綠水青山的美麗相約
隨著“錢袋子”越來越鼓,人們對美的追求也“水漲船高”。
在鄠邑區,村民家里廢舊的罐子、凳子、農具等物件,經過藝術院校師生和村民的巧手改造,變身為獨具特色的藝術品;在鄉村沃土上隨處可見的秸稈,經過巧妙加工,變成草帽,再經村民巧手繪制,成為鄉村市集上的搶手貨……這些物品,喚起了人們心底的濃濃鄉愁。
“我這小院都成景點了。”這兩年,蔡家坡村村民劉欣元在西安美術學院師生的指導下,在一個個舊輪胎、舊瓦罐里種上農作物和花草,他家復古風融合現代風的農家小院引來大批游客打卡拍照。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
近年來,聚焦秦嶺生態環境保護、環山路及沿線人居環境治理、和美鄉村建設等重點領域,鄠邑區以秦嶺生態保護為底、以農業發展為本、以文藝賦能為魂,探索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路徑,讓鄉村美起來。
3月7日,晴空萬里,春光乍好,暖風吹拂下的稻田波光粼粼,孕育著新的希望。
不同于其他關中村落,玉蟬街道曲抱村環村皆水,是鄠邑區有名的稻村、酒村。誰能想到,眼前美景,曾經是一片雜草叢生的撂荒地。
2022年初,曲抱村以稻漁綜合種養項目為突破口,采用“集體經濟+國有企業+社會資本”的模式,打造“我在鄠邑有塊田”“曲水稻香”等文旅IP。到了夏季,滿田稻穗顆粒飽滿、映日荷花隨風搖曳,游人紛至沓來,聽取蛙聲一片。
2023年,鄠邑區全年接待游客2153.87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56.03億元。
“我們要利用好藝術這把‘鑰匙’,解鎖更廣闊的鄉村發展空間。”李化說。
看得見山,望得見水,留得住鄉愁。藝術之風與綠水青山交相輝映,不僅成為秦嶺山腳下最美的風景,也悄然成為鄉村振興路上一抹最亮的色彩。
編輯:呼樂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