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河帝國正走向覆亡。
這是一個龐大的帝國,從銀河每條巨大旋臂此端至彼端,其間數百萬個世界,皆為帝國的勢力范圍。因而,帝國的覆亡也是一個巨大的、漫長的過程。
衰落進行了數世紀之后,才終于有人察覺到這個事實。此人就是哈里·謝頓,在整體性衰微中,他代表著唯一的一點創造性火花。在謝頓手中,心理史學這門科學發展到了登峰造極的境界。
心理史學的研究對象并非個人,而是人類群體。換句話說,它是研究群眾(至少數十億之眾)的科學。它能預測群眾對于某些刺激的反應,精確度不遜于初等科學對撞球反彈軌跡的預測。雖然直到目前為止,沒有任何數學能夠預測個人行為,數十億人口的集體反應卻另當別論。
哈里·謝頓描繪出當時的社會與經濟趨勢,從這些曲線中,他看出文明正在不斷地、加速地衰退,而必須經過三萬年的過渡期,另一個嶄新的帝國才會從廢墟中誕生。
阻止帝國的覆亡為時已晚,卻還來得及設法縮短蠻荒的過渡期。于是,謝頓建立了兩個基地,分別安置于“銀河中兩個遙相對峙的端點”。它們的位置經過特別設計,在短短一個仟年之間,許多事件會一環扣一環地發生,以促使一個更強大、更鞏固、更良善的第二帝國早日實現。
《銀河帝國:基地》所敘述的故事,就是其中一個基地最初兩個世紀的歷史。
這個基地設在端點星,該行星位于銀河系某個旋臂的盡頭。起初,它是一群科學家的殖民地。他們遠離了帝國的動蕩社會,以編纂一套匯集天地間所有知識的巨著《銀河百科全書》,卻不知道自己扮演著更具深意的角色,而這一切,都是已故的謝頓一手計劃的。
隨著帝國逐漸瓦解,銀河外圍區域紛紛獨立稱王,基地開始遭受這些王國的威脅。然而,在首任市長塞佛·哈定領導下,基地設法讓這些小小“君主”彼此牽制,而能勉強維持一個獨立的局面。由于其他世界科學中落,退化到石油與煤炭的時代,唯獨基地擁有核能,因此享有難得的優勢。最后,基地竟然成為鄰近諸王國的“宗教”中心。
隨著百科全書的任務退居幕后,基地慢慢開始發展貿易體系。基地所研發的核能裝置,小巧程度遠超過帝國全盛時期的工藝水準。負責推銷這些商品的基地行商,足跡遍至銀河外緣數百光年。
侯伯·馬洛是基地第一位商業王侯,在他的領導下,基地發展出經濟戰,并藉此擊敗科瑞爾共和國。該國雖有帝國外緣某個星省的援助,最后仍然無條件投降。
兩百年后,基地儼然成為銀河系中最強大的政權,只有茍延殘喘的帝國能抗衡之。此時,帝國的主體集中于銀河內圍三分之一處,卻仍然控制著全銀河四分之三的人口與財富。
基地面臨的下一個威脅,似乎必然是垂死帝國的最后反撲。
基地與帝國之戰,無論如何終將登場。
貝爾·里歐思:……在其相當短暫的軍旅生涯中,里歐思贏得了“最后一位大將”的頭銜,而且可謂實至名歸。分析他所指揮的幾場戰役,顯示他的戰略修養足以媲美大將勃利佛,而領導統御能力或許尤有過之。但是由于生不逢時,使他無法像勃利佛一樣成為戰功彪炳的征服者。然而,當他與基地正面對峙之時(他是第一位有如此經歷的帝國將軍),并非完全沒有機會……
——《銀河百科全書》
“第一銀河帝國”已有上萬年的歷史,銀河系每顆行星皆臣服于其中央集權統治之下。帝國的政體時而專制,時而開明,卻總是井然有序。久而久之,人類便忘卻了還有其他可能存在。
只有哈里·謝頓例外。
哈里·謝頓是“第一帝國”最后一位偉大的科學家,正是他,將心理史學發展到登峰造極之境。這門學問堪稱社會科學的精華,能將人類行為化約成數學方程式。
個人的行為當然無法預測,可是謝頓發現,人類群體的反應卻能以統計方法處理。人數越多,其精確度也就越高。謝頓的研究對象乃是銀河系所有的人類,而在他那個時代,銀河總人口數達到千兆之眾。
在鉆研心理史學的過程中,謝頓發現一個與當時所有的常識,以及一般人的信念都恰恰相反的驚人事實:表面上強盛無比的帝國,實際上已病入膏肓,注定將崩潰衰亡。謝頓預見(或者應該說,他解出了自己的方程式,再解釋其中的象征性意義),假如放任情況自行發展,銀河系將歷經三萬年悲慘的無政府時期,才會再出現另一個大一統的政府。
于是,他開始了力挽狂瀾、扭轉乾坤的努力,試圖縮短前述的無政府狀態,讓和平與文明在一千年之后重現。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他謹慎地設立了兩個科學家的根據地,并命名為“基地”,而且故意設在“銀河中兩個遙相對峙的端點”。其中一個“基地”的一切完全公開,至于另外那個“第二基地”,則幾乎沒有留下任何記錄。
“第一基地”最初三個世紀的歷史,在《銀河帝國:基地》《銀河帝國2:基地與帝國》兩本書中已有詳盡敘述。起初,它只是由百科全書編者構成的小型社群,在銀河外緣虛無的太空中漸漸被人遺忘。周期性的危機一個接一個沖擊這個“基地”,每個危機都蘊涵著當時人類集體行為的各種變數。它的行動自由被限制在一條特定的軌跡上,只要沿著這條軌跡不斷前進,就必定會柳暗花明,進而得以開創新局。這一切,都是早已作古的哈里·謝頓一手策劃的。
“第一基地”憑借優越的科技成就,首先征服了周圍數顆落后的行星。然后,它又面臨從垂死的帝國脫離、割地稱雄的大小軍閥,并將他們一一擊敗。接著,它又與帝國的殘軀發生正面沖突,結果戰勝了帝國最后一名強勢皇帝,以及最后一員猛將。
“第一基地”遇到的下一個對手,卻是哈里·謝頓也無法預見的人物;他是個突變異種,天生擁有強大無匹的精神力量。這位自稱“騾”的異人能夠隨意改變人類的情感,進而重塑他人的心靈。他能將最強硬的死敵改造成最忠誠的仆人,任何的軍隊都不能,也絕對不會與他為敵。“第一基地”終于難逃陷落的命運,而謝頓計劃眼看就要走入歷史。
然而,“第二基地”依舊行蹤成謎,因此成為眾矢之的。騾必須設法將它鏟除,才能完成征服銀河的壯舉。“第一基地”的遺民為了另一個完全不同的理由,也一定得把它找出來。但是它究竟在哪里?誰也不知道。
本書所敘述的,正是各方人馬尋找“第二基地”的傳奇事跡!
第一銀河帝國正在衰亡之中。這個衰敗與崩潰的過程已經進行了數個世紀,卻僅有一人全盤了解這個事實。
他就是哈里·謝頓,第一帝國最后一位偉大的科學家。心理史學在他手中發展至登峰造極之境,從此,人類行為得以簡化為數學方程式。
個體的行為雖然無從預測,但是謝頓發現,人類群體的反應卻能以統計方式處理。群體的數目愈大,預測就能愈為精確。而謝頓所研究的群體,則是銀河中數千萬住人世界的人口總和。
謝頓根據自己的方程式,預測到第一帝國終將滅亡,而人類要經歷三萬年悲慘痛苦的歲月,第二帝國才會自廢墟中崛起。但是,若能修正某些現有的歷史條件,三萬年的“大斷層”或可減至僅僅一個仟年。
為了達到這個目的,謝頓建立了兩個科學根據地,命名為第一基地與第二基地,并故意將兩者設在“銀河中兩個遙相對峙的端點”。其中,專注于物理科學的第一基地,一切發展過程完全公開,而由心理史學家與精神科學家組成的第二基地,則幾乎沒有留下任何線索。
大斷層最初四個世紀的重要歷史,在“基地三部曲”中已有詳細記述。第一基地(一般都簡稱基地,因為第二基地始終鮮為人知)最初只是一個小型社群,在銀河外緣虛無的太空中漸漸為人遺忘。周期性的危機一個接一個沖擊這個基地,各個危機都蘊涵著當時人類活動的各種變數。它的行動自由被限定在特定軌跡上,只要沿著這條軌跡不斷前進,必有柳暗花明的發展。這一切,都是早已作古的哈里·謝頓當年所規劃的。
第一基地憑借優越的科技,首先征服了周圍數個落后的行星,隨即面臨脫離了垂死的帝國而自立稱王的大小軍閥,并一一擊敗他們。接著,它又和帝國的殘軀正面沖突,結果戰勝了帝國最后一名強勢皇帝,以及最后一位真正的大將。
謝頓計劃看來進行得相當順利,似乎不會再有任何艱難險阻;第二帝國必定能夠準時興起,過渡期的動蕩亦能減至最低程度。
然而心理史學是一門統計性科學,某個環節出差錯的機會在所難免。而接下來的變故,連哈里·謝頓都未曾預見。一個自稱為騾的人無端崛起,他擁有銀河中獨一無二的精神力量,能夠隨意調整人類的情感,重塑他人的心靈。即使最強硬的死敵,也會被他改造成最忠誠的奴仆。任何軍隊都不能——也不會——與他為敵。第一基地終于難逃一劫,謝頓計劃眼看就要成為歷史的灰燼。
此時,只剩下神秘的第二基地是唯一的希望。由于騾的出現太過突然,第二基地措手不及,只好著手策劃長期的反攻計劃。第二基地最大的防御力,就在于下落不為人知。為了完成征服銀河的壯舉,騾勢必要將它尋獲。流亡在外的第一基地志士,也在盡力找尋它的下落,冀望它伸出援手。
結果雙方都無功而返。騾的第一波搜索行動,被一個平凡的女子貝泰·達瑞爾所阻止。這正好為第二基地爭取到充分的時間,籌劃出一個天衣無縫的行動,終于徹底遏止騾的野心。他們的下一個任務,則是要將謝頓計劃慢慢導回正軌。
但是,第二基地可說因此曝了光。第一基地獲悉了第二基地的存在,卻不希望自己的未來被那群精神學家監管。第一基地的有形武力強大絕倫,而第二基地除了要化解武力的威脅,還要盡快完成一項雙重的任務:令第一基地放棄尋找,并讓自己再度隱身幕后。
在有史以來最偉大的“第一發言者”普芮姆·帕佛領導之下,第二基地順利完成這些使命。他讓第一基地自以為大獲全勝,自以為消滅了第二基地。從此之后,第一基地致力發展橫掃銀河的勢力,完全不知道第二基地依舊存在。
如今,第一基地已經屹立四百九十八年,勢力處于巔峰狀態。可是,有一個人卻不接受這個事實……
掃碼前往QQ閱讀APP,搜索「未來王國」繼續閱讀
APP內閱讀更流暢
掃一掃
前往QQ閱讀APP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