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于進退間見格局,在取舍中品智慧
翻開《商圣范蠡》,最先震撼的不是他“滅吳復國”的謀略,也不是“三致千金”的財富,而是他兩次打破世俗定式的清醒——助勾踐雪恥后,不戀相位、急流勇退,避開“鳥盡弓藏”的危機;經商成巨富后,不貪財貨、三散千金,活出“富而好德”的境界。書里的細節滿是通透:他經商不搞壟斷,主張“薄利多銷”“因時取利”,連囤積貨物都避開民生必需,留余地給同行;面對財富,他說“財聚則民散,財散則民聚”,把錢財用于修橋鋪路、救濟貧弱。比起“商圣”的光環,更動人的是他“不困于名、不役于利”的心態——既能在朝堂上運籌帷幄,也能在市井間踏實經商,進則為國謀,退則濟民生。合上書才懂,范蠡的“圣”,從不在某一個身份里,而在他始終知道“想要什么、該舍什么”。如今讀他的故事,不只是學經商智慧,更該學那份知進懂退的格局、利人利己的溫度——這才是穿越千年仍不過時的人生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