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看隨寫之國色芳華(1)
今天看了小說國色芳華的第一章,很感慨。我個人覺得歷史背景的書很難寫,因為避免不了要描寫當時的人文環境,如果要嚴肅的寫,那所需要的知識,其深度與廣度,都非同一般,尤其是比較久遠的朝代,比如這本書的唐代。
就像有人看紅樓夢,喜歡其周邊一樣,我就也十分感興趣,這本書會寫到哪些唐代人的周邊呢?我大概總結了一下第一章中提到的服飾,家居用品,裝扮,花卉,并上網上查詢了一番,大概結果如下:
首先文中提到的物件有:
1 .女主人的石榴紅的八幅羅裙。
2. 男主人的墨紫色團花圓領錦袍。
3.湘妃竹簾。
4.紫檀木床。
5.十二扇銀平托花鳥屏風 。
6.黃金鑲碧的鳳首帳鉤。
7. 素白的紈扇,象牙扇柄,紫色流蘇。
8.額頭上的翠鈿。
9.牡丹品種:姚黃,玉樓點翠,紫袍金帶,瑤臺玉露,魏紫。
10.水晶簾子。
根據查詢結果,除了牡丹品種,這些東西的確會出現在唐代,而且都是極為奢華之物,我明白作者的意思了,是為了凸顯人物牡丹的家世背景,富商之女嫁入勛貴之家,能用上這些物件,并不奇怪。
在唐代,貴族,宮廷,富商,才女或文人,是可能擁有這些東西的。尤其是紫色,用在衣服上,在唐代屬于高級官員或貴族的常服。還有那扇子上的紫色流蘇。
而且其中的有些物件在唐代詩歌中也多有記載。屏風甚至有出土文物,不過是六扇的,女主用12扇,非常奢華了。
銀平托:一種高級的裝飾工藝,需要將銀箔或金銀絲鑲嵌在屏風上,工藝復雜且成本高昂。這種工藝在唐代被用于高檔家具和工藝品中,顯示出極高的奢華度。
黃金鑲碧:就是傳說中的金鑲玉。
翠鈿: 在唐代極為盛行,尤其是在晚唐時期。唐代女性不僅在額頭上貼翠鈿,還會將其貼在面頰兩側作為“笑靨”,模仿微笑時的酒窩。翠鈿不僅是一種裝飾,還體現了唐代女性對美的追求和時尚潮流。它與當時的其他面飾如“額黃”“斜紅”等一起,構成了唐代獨特的妝容文化。
以上這些,作者是怎么知道的呢?她應該是一個對唐詩極為喜愛和精通的人。
唐代許多詩人都有詠紈扇(團扇)的詩文,如杜甫、王昌齡、劉禹錫等。文人雅士也常在紈扇上題詩作畫,唐代詩人杜牧的《秋夕》中就有“輕羅小扇撲流螢”的描寫。石榴裙在唐代也極為流行,眾多詩人都在詩作中對其有所描繪,如李白的“移舟木蘭棹,行酒石榴裙”,白居易的“鈿頭銀篦擊節碎,血色羅裙翻酒污”等。
唯一有出入的就是牡丹的品種,有些品種最早見于宋代文獻,有些還是現代的。只是在傳說中,有些品種出現在唐代。
其中姚黃最早出現于北宋時期,而非唐代。歐陽修在《洛陽牡丹記》中提到姚黃是“千葉黃花,出于民姚氏家”,并且“此花之出,于今未十年”。
不過作者是要虛構一個在唐代研究牡丹的人,作為虛構的傳奇小說,為了突出人物,也無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