俠義與公案交織的江湖氣
翻開《三俠五義》,像闖進了個滿是江湖氣的世界——包公的鐵面無私是底色,南俠展昭的溫潤、白玉堂的桀驁、蔣平的機變,又給這底色添了鮮活的棱角。
前半本看包公斷案,貍貓換太子里的沉冤得雪、烏盆案里的借物申冤,每樁都透著“法理昭昭”的痛快;后半本看眾俠聚義,五鼠鬧東京的巧勁、平襄陽王叛亂的熱血,沒有花哨的武功描寫,卻靠“扶弱濟貧”的執念,把“俠義”二字寫得扎實。
最動人的從不是俠士們的身手,是他們的“真”:白玉堂雖傲,卻為護道義敢闖沖霄樓;歐陽春雖冷,見弱者受難仍會出手。這種“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擔當,配上包公的清正,讓書里的江湖不止有刀光劍影,更有世道人心的溫度。合上書才懂,為何它能成武俠開山作——它寫的從不是孤膽英雄,是一群人用俠義與公心,護著人間的公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