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我們》像一部偷偷播放的膠片電影,一幀一幀把舊時光拉回眼前。耿耿和余淮的故事并不驚天動地,卻能在最平凡的縫隙里,讓人聽見心跳漏拍的聲音。
教室后排的粉筆灰,運(yùn)動會上的加油稿,冬天把牛奶塞進(jìn)對方帽兜的小動作,這些細(xì)碎的日常被八月長安寫得閃閃發(fā)亮。你會忽然想起,自己也曾在練習(xí)冊背面寫滿某個人的名字,也在走廊假裝偶遇,只為說一句“好巧”。
耿耿的敏感和余淮的倔強(qiáng),像兩面互相靠近的鏡子,照出我們當(dāng)年笨拙又真摯的模樣。他們沒有說出口的話,我們替他們說了;他們沒勇氣做的事,我們替他們遺憾了。于是合上書的那一刻,仿佛替過去的自己完成了一次遲到的擁抱。
八月長安的筆調(diào)輕盈,卻能把最柔軟的角落寫得生疼。她讓時間有了溫度,讓遺憾有了香氣,讓“如果”兩個字不再鋒利,而變得像雨后操場的青草味,帶著一點濕,又帶著一點甜。
如果你剛好路過青春,這本書會給你一面鏡子;如果你已經(jīng)離開青春,它會給你一把鑰匙。鏡子里是你不敢回望的自己,鑰匙能打開那間鎖了很久的教室。門一開,風(fēng)鈴輕響,課桌上的刻痕還在:最好的我們,其實從未走遠(yuǎ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