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國演義 元末明初羅貫中所著的長篇小說
《三國演義》的作者是元末明初小說家羅貫中。是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國第一 部長篇章回體歷史演義小說。描寫了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之間近105年的歷史風云。全書反映了三國時代的政治軍事斗爭,反映了三國時代各類社會斗爭與矛盾的轉化,并概括了這一時代的歷史巨變,塑造了一批叱咤風云的三國英雄人物。
全書以描寫戰爭為主,反映了吳、蜀、魏三個政治集團之間的政治和軍事斗爭。分為黃巾之亂、董卓之亂、群雄逐鹿、三國鼎立、三國歸晉五大部分。在廣闊的背景上,上演了一幕幕氣勢磅礴的戰爭場面。作者羅貫中將兵法三十六計融于字里行間,既有情節,也有兵法韜略。
諸葛亮——足智多謀、料事如神、胸懷坦蕩、忠貞不渝。
劉備——忠義、善于招攬人才、有膽識、胸襟和謀略。
關羽——忠義、武藝超群、生性驕傲。
張飛——粗魯、莽撞、敢愛敢恨、愛憎分明、勇猛。
趙云——武藝超群、驍勇善戰;有才智、膽識。孫權——有才智、謀略;善于招攬和任用人才,知人善任,忍辱負重,能屈能伸。
周瑜——足智多謀、才智過人;嫉賢妒能、氣量狹小。
呂布——武藝超群、見利忘義、反復無常、有勇無謀、鼠目寸光、剛愎自用。
曹操——陰險奸詐、野心勃勃、謀略超群、求才若渴、用人惟才又自負猜忌。
《三國演義》中忠義的化身是關羽,我們所熟知的他忠、義、勇、謀、傲的事情分別有: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華容道義釋曹操、溫酒斬華雄、水淹七軍、敗走麥城。
《三國演義》中智者的化身是諸葛亮,他未出茅廬,便知天下三分之事。書中記敘了有關他的許多膾炙人口的故事,如舌戰群儒、火燒赤壁、七擒孟獲、空城計、揮淚斬馬謖等。
《三國演義》中“桃園三結義”的三人分別是使用雙股劍的劉備、使青龍偃月刀的關羽和使丈八蛇矛的張飛。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發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這是我國古 典文學名著《三國演義》的開篇詞,是明朝著名文人楊慎所作的《臨江仙》。
寫出兩個與“三國”故事有關的成語或俗語:三顧茅廬、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諸葛亮是《三國演義》中的主要人物,請寫出小說中有關諸葛亮的兩個故事的名稱。例如:草船借箭,舌戰群儒,空城計。
(1)諸葛亮借東風——巧用天時
(2)劉備借荊州——有借無還
(3)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
(4)周瑜打黃蓋——一個愿打,一個愿挨
(5)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
杜牧《赤壁》詩中“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寫的戰役是赤壁之戰。涉及的兩個主要人物是周瑜、曹操。
成語“萬事俱備,只欠東風”是根據《三國演義》中“周瑜定計火攻曹操”的故事演 化而來的。其他來源于《三國演義》的成語有:三顧茅廬(劉備三請諸葛亮)、身在曹營心 在漢(關羽人在曹營心懷故主劉備)。
諸葛亮與周瑜聯手指揮的一場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是赤壁之戰;諸葛亮揮淚斬馬謖是因為馬謖失了街亭。
《三國演義》中的“三國”指的是魏、蜀、吳,三國的開國皇帝分別是曹丕、劉備、孫權。
割發代首的是曹操,這個典故向我們揭示了依法制軍、從嚴制軍的重要性。
《三國演義》主要人物中被稱為“三絕”的分別是:“智絕”諸葛亮、“義絕”關云長、“奸絕”曹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