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傲的白孔雀
2024-02-12 10:05:04

三國演義不同于三國志,《三國演義》大部分內容是虛構的 ,而三國志則是有史官記載的并有史料證明的。

三國時代的軍政、歷史、人物記載于《三國志》《后漢書》《資治通鑒》等史書中。中國民間也廣泛流傳三國主題的故事,持崇尚劉備集團、貶抑曹操集團的立場。宋、元時期興起的戲曲、曲藝從民間三國故事中取材,出現了《三國志平話》等話本小說和一批三國主題雜劇。在史書和民間文學的基礎上,羅貫中融入個人的思想觀念,發揮藝術創造力,寫成長篇章回歷史小說《三國演義》,以劉備集團的興衰為主線,用史家口吻講述從黃巾之亂到三分歸晉的歷史。
《三國演義》在敘事中加以褒貶,毫不隱晦地傳達作者的價值觀念:崇尚明君、仁政的理想化政治世界,譴責殘忍、詭詐、制造亂世的昏君、奸臣。小說寫了超過1200個人物,采取特征化性格的方式,塑造了智慧竭誠的諸葛亮、勇武忠義的關羽、亦奸亦雄的曹操等一大批形象鮮明的角色。敘事謀篇極有章法,能將取材自不同文本的零散片段串聯成清晰的敘事線,單個故事內因果邏輯縝密,各個故事之間脈絡分明。語言接近史傳,采用淺顯、明快、素雅的文言文,重敘述而輕描寫,重共性而輕個性。
小說出版后深受歡迎。現存明清刻本超過100種,可以分為“志傳”和“演義”兩個系統,前者更接近原作的本來面貌。清康熙年間,毛綸、毛宗崗父子加工、點評的版本刊行,風靡圖書市場,成為《三國演義》事實上的定本、通行本。早期版本分若干卷、240段,每段前標目;今通行本不分卷,分120回,回目為對偶的上下句,各回以“且聽下回分解”結尾,以“且說”上回情節開頭。
《三國》是中國第一部長篇章回小說,為中國古代長篇小說的發展和繁榮奠定基礎。《三國》也是中國第一部歷史演義小說,引發了歷史演義小說寫作的熱潮,而始終未被超越。《三國》的影響力遍及全球,在日本、朝鮮半島等地的受歡迎程度不亞于華人世界。《三國》的魅力跨越時間,直到今天仍是眾多電影、電視劇、漫畫、電子游戲的取材來源,在成書六百多年后仍有成千上萬的讀者將其作為文學作品、智囊寶典乃至生活的百科全書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