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354年:
趙國討伐衛國,取漆、富丘筑城。此時趙國國力強大,打算攻克衛國后爭奪中原,于是士人感嘆:“吾將還其委質而朝于邯鄲之君乎?”
齊軍與燕軍戰于戰于泃水,齊軍兵退。
秦國公孫壯出兵伐韓,圍焦城,無法攻克。公孫壯帥師城上枳、安陵、山氏。秦國與魏戰于元里,斬首七千,攻占少梁。
魯酒薄而邯鄲圍(楊寬先生認為兩年前魯衛宋韓朝魏,而今有朝趙之勢,這一年魯國送來的酒薄,魏國認為自己的地位受到趙國的嚴重挑戰)。
魏惠王打算發兵狠狠打擊趙國,季梁聽說了之后衣焦不申,頭塵不浴來勸阻魏惠王,并舉南轅北轍的例子(勸阻很顯然是失敗了,季梁難道被魏惠王砍了嗎)。
魏國出兵伐趙,圍邯鄲。《汲冢紀年存真補遺》記載“邯鄲四 ,室多壞,民多死”。
附編記魏國伐趙,讓宋國出兵配合,宋國派遣使者對趙成侯說宋國是弱國,無法反抗魏惠王的命令,希望趙國能夠配合演一場戲,宋國圍趙國一座邊城,做做樣子慢慢攻打,趙成侯很高興的答應了。宋國于是出兵圍了趙國的邊境城池,魏惠王很高興認為宋國聽話,趙成侯也很高興認為宋軍止步在邊境便少了個敵人。
PS:宋國明顯傾向于趙國,兩年前宋國與魯衛韓等國一起去朝見魏國,當年還與趙國和齊國進行了會談,猜測三國很可能為了應付魏韓等國而有聯合的傾向。
趙國攻衛這場戰事非常重要,這場戰爭引發了之后一連串的各國攻伐,并徹底引爆了三晉的內訌,魏國抽調主力大舉進攻趙國,而趙國雖然不是魏國的對手但也不是泥捏的,最終的后果是趙國慘敗丟掉邯鄲,很長時間緩不過氣來;魏國慘勝,由于主力大舉進攻趙國,秦國趁機發動奪取河西的戰役,魏國在元里戰敗丟掉了少梁,最關鍵的是被齊國撿了大便宜,在桂陵之戰中擊敗魏軍,齊國聲威大震。
魏國雖戰敗但主力尚存,之后再度攻秦奪回了少梁等地,第一強國之位還是勉強保住了,不過此時的魏國也是實力有所衰弱了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