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以為日式家庭小說只剩溫柔濾鏡,阿部恭子的《無處可逃的家》會一把撕掉那層保鮮膜,把腐壞的日常直接推到你鼻尖前。故事從一場再普通不過的搬家開始:丈夫工作調動,妻子帶著兩個孩子離開東京,搬進租金便宜卻“有點舊”的獨棟。新家的墻壁似乎比別處更薄,地板下總傳來窸窣聲,夜里水龍頭自己滴水,像有人在隔壁房間練習呼吸??植绬??并不,真正讓人脊背發涼的是,這些怪響沒人愿意提起,一家人照常吃飯、洗澡、說晚安,仿佛只要關燈,問題就不存在。
阿部恭子把“家”寫成了最安靜的戰場。妻子在日記里一句一句記錄孩子的咳嗽、丈夫的加班、婆婆的電話,卻從不寫下“我害怕”。最小的女兒開始夢游,站在走廊盡頭對著空氣說話;丈夫越來越晚回家,理由是“不想打擾大家”;而妻子自己,則在深夜偷偷查看房屋中介網站,計算逃離的費用。每個人都在逃,卻都逃不掉,因為債務、育兒、社會眼光像一層透明保鮮膜,緊緊裹住他們,連尖叫都被悶成了氣泡音。
讀到中段,你會產生一種詭異的熟悉感:那扇關不嚴的衣柜門、冰箱里的過期牛奶、永遠洗不完的校服——誰家沒有幾樣?阿部恭子厲害之處在于,她把日常細節擰到極限,讓“家”從避風港變成緩慢下沉的潛水艇。最窒息的段落是臺風夜,全家擠在被褥里聽屋頂鐵皮被風掀起,沒有人說一句“我們離開吧”,只是默默把孩子的耳朵捂住。那一刻你會明白,無處可逃的不是鬼屋,而是“必須像個正常家庭”的執念。
小說結尾沒有大爆炸,也沒有真相大白,只有妻子在清晨把搬家紙箱一個個再封上,膠帶聲嘶嘶作響,像在給棺材釘釘子。阿部恭子留下最后一句話:如果這個家真的病了,最先壞掉的大概是“我們”這個詞。合上書,你可能會立刻想整理房間,或給某位家人發條消息,但最終只是把手機反扣在桌上——那種無處可逃的黏膩感,正是小說最鋒利的余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