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楊家將演義》:忠勇二字,刻在烽火與血脈里
合上書頁,仿佛還能聽見雁門關的號角、天門陣的廝殺,楊家將的身影在烽火中愈發清晰。這部演義里,沒有絕對的勝負,只有“忠勇”二字穿透千年的重量。
楊繼業撞死李陵碑前,那句“寧為玉碎,不為瓦全”震得人眼眶發燙。他不是不知道勝算渺茫,只是盔甲上的“忠”字,比性命更重。楊六郎鎮守三關,鬢角染霜仍執槍立馬,守的哪里是關隘,分明是百姓眼里的安穩。最動人的是楊門女將——穆桂英披甲上陣時的颯爽,佘太君拄杖出征時的堅毅,她們讓“巾幗不讓須眉”不再是一句空話,刀光里閃著的,是不輸男兒的家國大義。
故事里有太多遺憾:楊七郎被亂箭穿心的慘烈,楊宗保陣前殞命的悲壯……可正是這些破碎,讓“忠勇”有了更滾燙的溫度。他們不是完美的神,是會痛、會累、會牽掛的人,卻在危難時選擇把軟肋藏起,用血肉之軀筑起防線。
如今再看,楊家將的故事早已超越了歷史。它像一面鏡子,照見我們血脈里對家國的赤誠,對風骨的堅守。那些在烽火中倒下的身影,終究化作了民族記憶里的星辰,永遠亮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