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I進化論:解碼人工智能商業場景與案例
- 億歐智庫
- 1045字
- 2019-01-04 16:40:08
第一章 跨越AI商業化“奇點”
1956年夏天,在美國新罕布什爾州的漢諾佛小鎮上,一場歷時兩個月的會議在達特茅斯學院里進行著,討論的議題是“用機器模仿人的智能”。
你可能會產生這樣的思考:人的智能是什么?我們常說,人類是一種擁有思維的動物,這是人類與其他動物的根本區別。思維的存在,使得人類會有意識地使用工具,優化行動。遠古時期,人類使用木棒和石頭抵御野獸的攻擊,嘗試鉆木取火,并使用火來取暖和獲得熟肉。人類會主動創造更高級的工具,并教給更多人如何使用這些工具。為了更快速地到達更遠的地方,人類發明了輪船、火車、汽車、飛機。為了跨地域實現信息的傳遞,人類發明了電報、電話、互聯網。思維使我們在感知世界的同時,也在改造著世界。
看到這里,或許你會發現,不論是木棒,還是飛機,這些工具都是對人們行動的輔助,而非“模仿”。1956年,電視剛剛開始走入人們的生活,世界上第一臺電子計算機ENIAC才剛剛問世,而那時已經有一群科學家在談論“用機器模仿人的智能”這種僅停留于概念層面的話題,不由得令人感慨人類思維的廣度。也正是在這場會議中,“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簡稱AI)一詞正式誕生,由此開啟了此后半個多世紀的計算機科學、神經生物學等學科的發展進程,并引發了人類對于擁有意識與學習能力的“超級人工智能”的想象。這場會議叫作“達特茅斯會議”(Dartmouth Conference)。
回到今天,“機器模仿人的智能”已經不再是一個概念。商品與新聞資訊的個性化推薦、攝影與修圖“神器”、語音自動轉寫文字功能……我們口袋中的手機,已然是一臺智能機器。另外,還有越來越多的產品在被“智能化”:繼密碼和指紋之后,“刷臉”成為新的電子支付方式;自動駕駛汽車誕生,相關配套設施的建設與法律法規的制定已經提上日程;“AI醫生”擁有了癌癥診斷的能力,不僅速度驚人,而且在某些方面似乎比人類醫生更準確……今天世界的輪廓,是否在1956年已經被瘋狂的科學家們描繪出了呢?正如尼克的《人工智能簡史》中所說:一代人的思想,另一代人的世界。
然而,在達特茅斯會議之后的很長一段時期內,人工智能都僅存在于各大研究派系的實驗室之中。直到2006年“深度學習”被提出之后,人工智能才真正開始走入人類的生產和生活之中,正式跨越商業化“奇點”。基于人工智能技術,能產生哪些新的生產工具?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話題,并且擁有巨大的想象空間,吸引著無數研究者、創業者和投資人為其努力和嘗試。而了解人工智能的發展歷史,掌握基礎的技術常識,觀察資本與行業的動態變化,對于理解技術應用與未來趨勢會大有裨益,這也將是本章的主旨,全書的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