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就業、挑大學、選專業
- 陳紅雨 趙瑞瑞 歐陽文邦
- 5477字
- 2019-01-04 16:27:30
前言
自從《看就業、挑大學、選專業》(2010年版~2017年版)與廣大的讀者見面后,在考生和家長中引起了很大反響。筆者多次應邀以專家身份參加了多個地方組織的大型高考志愿填報咨詢會、志愿填報技巧網絡講座以及華南師范大學招生開放日等活動,有相當多的時間直接與考生和家長面對面地交流,對考生和家長在短短幾天的志愿填報期間最關心、最疑惑、最頭疼和最迫切需要了解、理解、甄別的各種信息,乃至如何最終確定填報志愿進行了有效指導。為此,深切體會到針對理解力和閱讀力有限的考生與家長提供一部簡單、快速、易懂、抓住要害的志愿填報指導書的重要性。因此在第一章的最前面安排了筆者近年多次進行招生咨詢演講的內容,可以作為指導志愿填報的提綱,便于考生和家長在極短時間內迅速把握志愿填報的重點與關鍵。隨著平行志愿在越來越多的省市推廣,不少考生和家長對平行志愿深感迷惑。本書在廣東省實施平行志愿取得經驗的基礎上詳細列出了最新的平行志愿與傳統順序志愿之根本區別及詳細程序,用簡單明了的程序圖進行了清晰的表述,一目了然。
本書針對教育部最新明文規定的976所本科院校、1390所高職(專科)院校、265所獨立學院以及62個分校辦學點進行了全面更新和補充,特別是將民辦本科院校和民辦的高職(專科)院校進行了標注,便于考生和家長選擇。每年招生政策在不斷調整,志愿填報的趨勢也在不斷變化,本書也反映了最新的招生政策和志愿填報趨勢。
本書針對部分讀者來信進行了完善與更新,特別要感謝上海讀者高乃援老師對本書的中肯評價與耐心細致的幫助,高老師在來信中寫道:“陳紅雨先生編著的《看就業、挑大學、選專業》是一本相當不錯的書,和同類性質的書籍比較起來,它有兩個顯著的優點:其一是全面,盡人皆知,填報高考志愿,主要是三個方面:學校志愿、專業志愿和地區志愿。陳紅雨先生的這本書,對這三個方面闡述得極其全面,尤其是地區,他把各大學的地理分布都一一列出,非常便于查找。其二是直觀,考生選好志愿后,可以直接查到此專業誰家最好,就業形勢怎樣等。當然還可以舉出一些別的優點,只提這兩點‘就夠了’。我在贊美此書編輯的獨具匠心之余,也發現該書也有美中不足之處……”正是由于有像高乃援老師這樣熱情、認真、負責又非常專業的讀者為本書提出了進一步修改和更正的建議,才使得2018年版的《看就業、挑大學、選專業》更科學、更合理、更真實、更有可讀性與參考價值。在此,向全國廣大的讀者表示衷心的感謝!歡迎大家繼續為本書的完善進行批評指正。感謝化學工業出版社的領導和本書的責任編輯對本書再版的重視與支持。
筆者當初寫本書是有緣由的。多年以前,周圍許多面臨高考的考生及其家長經常反映,他們急需一本能較全面指導高中畢業生選擇大學和專業的好書,化學工業出版社相關編輯亦希望有一位經歷豐富而對高校及專業非常了解的人士來完成該書的編寫工作。筆者之所以可以勝任本書的寫作,是因為筆者曾走訪過國內絕大多數重點大學,曾經訪問過美國、加拿大等六國的30多所大學,讀的是工科,在企業工作過并長期接觸工業界,之后進入了以文科擅長的華南師范大學,并擔任以化學、環境科學、材料化學、新能源材料與器件等理工科專業為主的化學與環境學院院長。此外,促成筆者完成該書的動力還來源于以下幾方面。
①筆者曾經在廣東、福建等省駕車外出辦事時,經常在偏僻山村看到如“某某大學獨立學院”、“某某大學分校”、“某某大學”等高校的牌子。筆者當時心里為選擇這些荒山僻嶺的大學生難過,為他們的家長難過。學校是成長的小環境,而大學的所在地是成長的大環境。所以,筆者決心要把地域這個概念在書中強化,要把大學所在地理位置告訴考生和家長,不要讓學生去山溝里接受那種中學式的學習,盡管可能考研分數會很高。大學最好建在能讓學生開闊眼界的較大城市。此外,大學所處地域不僅影響學生的教育,還影響學生的就業,有知名機構調查顯示大學所處地域對大學生就業的影響力已經超過專業本身的影響力。當地的經濟狀況也密切影響著所處的高校,例如美國的哥倫比亞大學在紐約市中心,每當紐約的經濟發展很快時,哥倫比亞大學的排名就上升幾位;每當紐約的經濟衰退時,哥倫比亞大學的排名就下降幾位。
②每年高考來臨或結束,考生家長通過各種關系委托親朋好友來打聽高考招生“開后門”的途徑與可能性,不少家長認為只要打點關系就可以進入理想的大學(或專業),造成每年上當受騙的人不少。其實在現在的“陽光招生”政策下,基本上無后門可開。高考分數可以說是唯一的進入理想大學與專業的敲門磚。如果說分數夠了而沒有被錄取,絕大多數原因是填志愿出了問題,而不是別人開了后門而你沒有先開后門的緣故。如果你有關系,開后門的最大可能性就是你比別人先知道你是否被某校錄取。可以認為,高考與大學招生是我國目前最嚴肅、最公正的選拔制度。所以,我要寫此書,讓家長與考生把精力放在填報志愿上,放在選擇大學與專業上,而不是去開后門。
③我在美國和加拿大發現到處都能找到各種各樣的“training”學校,類似于我國的高職院校和中職學校。筆者發現許多企業缺少具有技能的操作人員,并不缺有本科學歷的大學生。目前的狀況是,企業需要的人才找不到,而本科大學生分配不出去。在我們傳統的觀念中,萬般皆下品,唯有學歷高。近年來實際就業情況體現了社會的需求,研究生的就業率遠遠低于本科生的就業率,本科生的就業率又遠低于高職高專生的就業率。到了我們反思我們求學讀書是為了什么的時候了。為什么社會上大張旗鼓地為考上好一點的本科大學的考生慶賀并大擺筵席,而對那些考上高職高專的學生冷眼相待?我們從崇尚“學而優則仕”走進了一個怪圈,一個會影響國家和社會人才結構的怪圈。可喜的是,近年高職高專的招生狀況有所改變,部分高職院校已經開始自主招生。我們應該鼓勵高中生在畢業前擁有到高職院校學習某種技能的選擇權。我們不能希望小孩都接受本科學歷教育,應該鼓勵更多的學生接受技能教育。因此,筆者要把高職高專院校及專業全面介紹給廣大考生,讓他們滿懷信心去選擇國家和社會需要的高職高專專業。可以認為,本書將是第一本具有全面介紹高職高專招生內容方面的圖書。筆者發現大多數公辦高職院校早在計劃經濟時代就已經為某個行業或重大型企業培養人才,而具有行業優勢和就業優勢。
④筆者辦公室曾經招聘一位名牌大學的畢業生,工作一段時間后,從能力上來看,怎么也不像名牌大學的學生,后來一查才知道是該名牌大學的獨立學院。筆者也去過不同的獨立學院,發現沒有國家和政府財政的支持,經費比較緊張,獨立學院的學費比母體名牌大學要高得多,但是受的教育卻比母體名牌大學差很多,而獨立學院的畢業生享受母體名牌大學的畢業生文憑。這實質上是高價文憑,獨立學院早晚要與母體大學脫鉤。獨立學院屬于民辦高校,有似于企業行為,企業追求利潤和經濟效益決定了它的局限性。當然,也不乏辦得好的獨立學院。筆者認為,如果本科獨立學院改為高職院校則對國家和社會做出的貢獻將會比現在的模式大得多。因此,想告訴考生和家長,獨立學院不能等同于普通本科院校,在此書中只把它列為高職高專一類的學校,建議謹慎對待獨立學院。
⑤在筆者曾經的項目合作過程中,一位自動化專業畢業的項目成員非常熱心地向筆者討教化學工藝方面的問題,筆者發現他有化學工藝方面的天賦,問他為什么不學化學或化工,他的回答讓筆者非常惋惜:他本來報了某大學的化學工藝專業,結果他爸爸利用自己的權力和關系,強行把化學工藝這個冷門專業改為當初“熱門”的自動化專業。他說,自動化專業學得很痛苦,畢業后再也不想從事該專業,所以到處找工作打雜。筆者作為校學位評定委員會委員,發現因考試難以通過而使計算機專業的不少學生得不到學士學位,曾經某年約10%的計算機專業學生不能獲得學士學位。其原因在于,他們中的多數在當年高考填報志愿時選擇了不適合自己特長和興趣的“熱門”計算機專業。也許他們的父母在追求“熱門”,也許他們自己在隨“熱門”潮流。另有不少學生又走入另一個極端,選擇認為“不要動腦筋”的專業,如人力資源管理專業,筆者發現在某年的自考或網絡考生中,絕大部分人選擇了“人力資源管理”,以致“物理專業”、“化學專業”約10人畢業,而“人力資源管理”約800人畢業。當前,我們的學歷教育也存在部分學歷垃圾,對國家和社會能有多大的貢獻與作用?所以,寫此書告訴家長和考生,既要考慮考生的天賦與愛好,也要考慮國家和社會的需求。
讀者應該如何利用好這本書呢?本書涉及的信息量巨大而復雜。2017年全國參加招生的高校及獨立學院有2914所,這些還不含60多所軍事院校,也不含港、澳、臺高校。本科專業共13個學科大類,分92類,共有506個本科專業。高職高專專業共19個大類,分99類,共有747個高職高專專業。本科專業近年不斷有目錄外專業增加,高職高專也如此。這么多的高校與專業,又處于變化與增長中,如果由中學教師來總結歸納,難度確實很大。現在能買到的高考志愿類書籍,要么學術味太濃,專業內容家長看不懂;要么對部分常見專業泛泛而談,使考生與家長看不明白、看不完全。因此,可以理解為什么目前市場上不能買到一本全面而清晰地反映全國所有大學(包括高職高專)及其專業的書籍。本書曾經試圖將每一個本科院校、高職高專院校以及獨立學院等逐一介紹。但是,每所學校的簡介都是把自己學校贊揚得完美無缺,幾乎多數院校的歷史都可以追溯到清朝,至少也是民國時期,都稱“歷史悠久”。實際上,決定我國高校的歷史真正是從1952年高校大調整開始的,可以從本書的附錄查到重點大學的歷史(見附錄 一),其他院校的歷史也主要受這個時期的影響。如果一所高校敢講1952年以來的歷史,那肯定是“硬”的歷史。許多民辦學校和獨立學院更是把自己學校用盡最完美的廣告詞:“最大”、“最優”、“實力最強”、“100%就業率”等,每所高校把自己學校的每個專業都說得很優秀。筆者將所有本科院校、高職高專院校以及獨立學院的情況介紹經過多次壓縮與修正,想以最簡要的方式介紹每個高校,結果發現還是一本為每個院校大作宣傳的廣告資料。這將對高校有利而對考生和家長有害。雖然教育部在2016年6月出臺的一系列文件中,在逐漸淡化“211工程”大學和“985工程”大學的概念,但具有這些名頭的高校,無疑目前還屬于各個省市的優勢大學,而本書也將繼續沿用這個評價標準。而考試在關注高校優勢時,也應追溯高校的校名更改情況,其實改名前的高校都代表著某個行業的高級人才培訓機構,其校名更能夠體現出行業特色和專業優勢。高校的合并也使一些學生吃了啞巴虧。有的一流高校說是為了打造巨型航空母艦,實際上把一些小型戰艦捆綁在一起,把一些二流甚至三流的大學合并到了一流大學的校名下,結果以一流考分進去的考生實際上接受的還是原來二流或者三流水平的教育。所以不管哪個大學或高職院校,考生一定要查出所報專業在哪個校區,這個專業原來屬于合并前的哪個學校。真正的名牌大學應該只是由名牌大學老校區的那些專業組成。對具體大學的優勢評價則主要從是否有全國頂尖專業、國家特色專業,是否具有國家重點學科的專業領域、具有一級或二級博士點的專業領域來評價與推薦。無論文、理科專業,都應進行比較,這樣才能客觀、公正、公平。即使學科、學術力量不強的一般大學,在國家特色專業領域也應該占有一席之地。如果什么都沒有的大學,則只能在地圖中找到名字了。
本書在高職高專院校的推薦中,也是推薦那些具有國家級重點建設示范院校、國家級教學改革試點專業、國家精品專業、國家實訓基地的學校。無論本科院校還是高職高專院校,它的專業及所在專業的學科必須得到全國同行的公認,得到教育部等正規部門的認可及社會權威專業排名機構的認可。因此,推薦的高校及其專業是從全國的角度來評價的,沒有考慮各個省市對該校的影響以及對專業的評價。值得注意的是,推薦的本科院校和高職高專院校是緊密與專業結合在一起的。一定要緊扣專業來理解所推薦的高校。優勢高校不是什么專業都優勢,只是在某些專業甚至某個專業表現出優勢;高校的特色不是所有專業都在全國有特色,只是某些專業或某個專業表現出特色。所以,在對每個本科專業作推薦時,也只是推薦這個專業的全國頂尖學校,即這幾個學校在這個專業領域排名是最前的幾位。
專業前景及就業狀況是本書的重點和主線。近年來,筆者發現許多考生和家長越來越理性地看重大學畢業后的就業,專業的就業能力已經成為考生和家長關注的焦點。本書對本科的每一個專業以及高職高專的每一個專業都進行了就業前景和去向方面的介紹,可以按照專業目錄編號很快能查到考生和家長所要查詢的專業就業情況。
本書在信息搜集及整理過程中,得到了趙瑞瑞、唐莉萍、盧東亮、胡玉燕、葉其輝、李瑞珍、邱嬋珍、羅綺雯、楊春梅、陳妹瓊、郭文顯、陳奕曼等幾屆研究生的大力幫助,他們付出了辛勤的勞動,在此一并感謝!本書涉及的信息量巨大,可能存在部分內容表述不清楚甚至失誤的地方,歡迎讀者批評指正。
今天完此書稿,也是筆者值得紀念的日子。34年前的今天正好是筆者無比興奮地挑著行李到北京科技大學(原北京鋼鐵學院)報到的那天。筆者當年的高考總分是剛剛踩到湖南的重點線。筆者依靠自己的判斷填報了北京鋼鐵學院的冷門專業——金屬腐蝕與防護專業,結果一舉中標。由于筆者選擇了心儀的大學和比較適合于自己的專業,又挑了個全國讀大學最好的地方——北京,所以筆者大學時代心情舒暢,大學四年一直是這個專業的第一名。這緣于筆者正確地選擇了大學,正確地選擇了專業,也正確地選擇了地域。高考志愿的三個正確讓筆者受益一生。希望每位閱讀本書的考生,會像筆者這樣幸運,并預祝你們成功實現自己心儀大學與專業的理想目標。
陳紅雨
2017年9月10日于廣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