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方劑學速學速記
- 劉西建 張艷
- 474字
- 2019-01-04 21:00:53
第三章 方劑的分類
一、病證分類
病證分類者首推《五十二病方》。《傷寒雜病論》、《外臺秘要》、《太平圣惠方》、《普濟方》、《醫(yī)宗金鑒》等,均屬按病證分類方劑的代表作。這種分類方法,便于臨床以病索方。
臟腑分類亦屬病證分類,如《備急千金要方》。
病因分類亦屬病證分類,如《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張氏醫(yī)通》。
二、組成分類
以組成分類上可追溯至《素問·至真要大論》有:“大、小、緩、急、奇、偶、重”。至金代成無己在《傷寒明理藥方論·序》:明確提出“七方”,并將《內(nèi)經(jīng)》的“重”改為“復”。即“大、小、緩、急、奇、偶、復。”至此,后世多有將“七方”視為最早的方劑分類法。
確切以組成分類者當首推明·施沛的《祖劑》。
三、治法分類
治法分類,亦稱功能分類,始于北齊徐之才《藥對》。成無己在《傷寒明理藥方論·序》中說:“制方之體,宣、通、補、瀉、輕、重、澀、滑、燥、濕十劑是也。”至此,在方書中始用“十劑”之名。
“八陣”:張景岳《景岳全書·新方八略引》 “類為八陣,曰補、和、攻、散、寒、熱、固、因”。
四、筆畫分類
現(xiàn)代大型方劑辭書等,多以方名漢字筆劃分類,如《中醫(yī)方劑大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