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畜常見寄生蟲病防治手冊
- 李連任
- 9160字
- 2019-01-04 20:45:51
第二節 家畜寄生蟲病的蟲種鑒定技術
一、蠕蟲病的實驗室診斷技術
由于蠕蟲病的癥狀缺少特異性,因此僅靠臨床癥狀很難對家畜蠕蟲病做出肯定的診斷,而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實驗室的檢查。
一個正確的診斷,必須對病畜的全身情況進行全面、綜合的分析和考慮。實驗室檢查時,蟲卵等的發現,只能說明該受檢畜體內已有某種寄生蟲的寄生,但它是否是受檢畜呈現疾病的主要原因,則還需要根據對本病的流行病學、臨床癥狀、病理變化等各方面做綜合的分析和判斷。
此外,在因蠕蟲幼蟲所引起的疾病和一些用蟲卵或幼蟲檢查法檢出率比較低的寄生蟲病,在診斷時還常采用一些免疫診斷的方法,但此類方法尚在發展階段,還在不斷地改進和充實中。
(一)糞便檢查
寄生蠕蟲大部分寄生于家畜的消化道,它們的蟲卵、幼蟲和某些蟲體或蟲體斷片通常和糞便一同排出。此外,與消化道相連的器官(如肝、胰)中的寄生蟲,其所產出的蟲卵,也隨糞便排出體外。呼吸道的寄生蟲,其蟲卵或幼蟲隨痰液排出,在痰液進入口腔后,多數又被咽下,因此也可以在糞便中查見其蟲卵或幼蟲,因此,糞便檢查法是診斷這類蠕蟲病的主要方法。
檢查時所采用的糞便材料一般盡可能取新排出的,這樣可以使蟲卵保持固有的狀態。有時可直接由動物直腸采糞,更可減少混雜污染,取得更好的效果。
1.肉眼觀察法
蠕蟲蟲體可用肉眼觀察進行檢查,目的在于從糞便中發現整個蟲體或節片,如莫尼茨絳蟲,一般以肉眼即可直接檢查。在消化道內寄生的絳蟲常以含卵節片(孕卵節片)整節排出體外,此外,有時一些蠕蟲的完整蟲體也可因壽命或驅蟲藥的影響等原因而排出體外。糞便中的節片和蟲體,其中較大型者,很容易被發現;對較小的,應先將糞便收集于盆(或桶)內,加入5~10倍的清水,攪拌均勻,靜置待自然沉淀,而后將上層液體傾去,重新加入清水,攪拌沉淀,反復操作,直到上層液體清澈為止。最后將上層液傾去,取沉渣置大玻皿內,先后在白色背景和黑色背景上,以肉眼或借助于放大鏡尋找蟲體,有所發現時,用鐵針或毛筆將蟲體挑出供檢查。
2.蟲卵檢查法
蠕蟲蟲卵檢查法,目的在于從糞便中發現蟲卵,如大多數的吸蟲、絳蟲和線蟲等。又分涂片檢查法和集卵法。
(1)直接涂片檢查法 此法是最簡便和常用的方法。但檢查時被檢的糞量少,檢出率低。因此,本法只能作為輔助的方法,并且每次檢查至少觀察8~10張涂片,才能收到確切的效果。
在潔凈的載玻片上滴加1~2滴50%甘油生理鹽水,再用牙簽、鑷子或火柴棍挑取少量糞便加入其中,與甘油生理鹽水混勻,夾去較大的或過多的糞渣,最后使載玻片留有一層均勻的糞液,其濃度的要求是將此玻片放于報紙(或書)上,以通過糞液膜模糊地辨認其下的字跡為宜。在糞膜上覆以蓋玻片。置顯微鏡下檢查,檢查時先在低倍鏡下順序查找,發現蟲卵,再換高倍鏡仔細觀察。如無甘油生理鹽水時,可以用常水代替。加甘油可使標本清晰,易于觀察,并防止糞膜過快蒸發變干。但是檢查原蟲的滋養體,必須以生理鹽水進行稀釋,不應加甘油,否則會影響其運動而妨礙觀察。
(2)集卵法 本法總的原則是利用各種方法,將分布在糞便中的蟲卵集中起來,再行檢查,以提高檢出率。所采用的方法一般有兩種類型。
①利用蟲卵和糞渣中其它成分的相對密度的差別將其集中。如漂浮法。
②篩濾,即利用孔徑大小不同的金屬篩,過濾糞液。目前常采用260目的錦綸篩兜過濾糞液,過濾時大部分蟲卵被留于篩上,然后取篩內物檢查。如沉淀法。
以上述兩種類型為基礎,已有多種具體的方法被采用,較常用的有如下數種。
①沉淀法。取糞便5克,加清水100毫升以上,攪勻成糞液,通過40~60目銅篩過濾,濾液收集于三角燒瓶或燒杯中,靜置沉淀20~40分鐘,傾去上層液,保留沉渣,再加水混勻,并沉淀,如此反復操作直到上層液體透明后,吸取沉渣檢查。適于檢查吸蟲卵。
②漂浮法。又稱費勒鵬法。本法的基本原理為采用相對密度比蟲卵高的漂浮液,使蟲卵上浮于液體的表層,形成一層蟲卵液膜,然后蘸取此液膜進行鏡檢。此法簡便有效,在獸醫臨床上被廣泛用于線蟲卵、絳蟲卵及球蟲卵的檢查,但對于吸蟲卵、后圓線蟲卵及棘頭蟲卵,則由于它們的相對密度大于飽和食鹽水,故效果不理想。其操作步驟如下。
先配制飽和食鹽水溶液,配制時先將水燒開,然后加入食鹽攪拌,直到不再溶解生成沉淀為止(1000毫升水中約加食鹽380克),溶液用雙層紗布或棉花過濾,待涼后即可使用(涼后的溶液中如出現食鹽結晶,則表明該溶液是飽和的,合乎要求的,其相對密度為1.18)。
取糞便5~10克,置于100~200毫升的燒杯中,先加少量飽和鹽水,把糞便混勻,然后再加約為糞便12倍量的飽和鹽水,并攪拌均勻,通過60目銅篩或紗布濾入燒杯中,靜置半小時,則蟲卵上浮;用一直徑5~10毫米的鉑金耳或鐵絲圈與液面平行接觸以蘸取表面液膜,抖落于載玻片上,加蓋玻片檢查,也可將此濾液直接倒入試管內,補加飽和鹽水使試管充滿,加上蓋玻片(蓋玻片與液面完全接觸,不能留有氣泡),直立半小時后,取下蓋玻片,覆于載玻片上鏡檢,可收到同樣的效果。
為了提高漂浮法的檢出率,可用硫代硫酸鈉飽和液(1750克硫代硫酸鈉溶于1000毫升水中,其相對密度為1.4左右)、硫酸鎂飽和液(920克硫酸鎂溶于1000毫升水中,其相對密度為1.294)、糖飽和液等來代替飽和食鹽液。但需注意,如溶液的相對密度過大,則糞便其它成分也隨蟲卵浮在液面上,影響檢出率。有時相對密度加大同時出現黏稠度增加,使蟲卵浮起的速度減慢。常見蟲卵及漂浮液的相對密度如表2-1所列。
表2-1 常見蟲卵及漂浮液的相對密度

注:1.鹽類飽和液必須保存在不低于13℃的情況下才能保持較高的相對密度。
2.操作中糞便不能互相污染,使用過的工具必須消毒或另換工具才能檢查第二個糞樣,糞便不能搞錯,特別是在大面積普查工作中,每次檢查都要有詳細的記錄,糞球要求新鮮,防止暴曬、腐敗而失效。
3.鏡檢時一定要詳細觀察,嚴格區別蟲卵與非蟲卵。
③錦綸篩兜集卵法。取糞便5~10克,加水攪勻,先通過40目或60目的銅絲篩過濾;濾下液再通過260目的錦綸篩兜過濾,并在錦綸篩兜中繼續加水沖洗,直到洗出液體清澈為止;而后挑取兜內糞渣做抹片檢查。此法適用于寬度大于60微米的蟲卵,通過以上處理,粗大糞渣被銅篩扣留,纖細糞渣(直徑小于40微米)和可溶性色素均被沖洗走而使蟲卵集中。
(3)蟲卵計數法 蟲卵計數法是測定每克畜禽糞便中的蟲卵數,以此推斷畜禽體內某種寄生蟲的寄生數量,有時尚以使用驅蟲藥前后蟲卵數量的對比,以檢查驅蟲效果。蟲卵計數的結果,常以每克糞便中的蟲卵數表示,目前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幾種。
①斯陶爾氏法。在一小玻璃容器上(如小三角燒瓶或大試管)容量56毫升和60毫升處各做一個標記;先取0.4%的氫氧化鈉溶液注入容器內到56毫升處,再加入被檢糞便使液體升到60毫升處,而后加入一些玻璃珠,振蕩使糞便完全破碎混勻;而后在混勻的情況下以1毫升的吸管吸取糞液0.15毫升,滴于2~3張載玻片上,覆以蓋玻片,在顯微鏡下循序檢查,統計其中的蟲卵總數(注意不可遺漏和重復)。因0.15毫升糞液中實際含原糞量是0.15×4/60=0.01(克),因此所得蟲卵總數乘100即為每克糞便中的蟲卵數。本法適用于大部分蠕蟲卵的計數。
②麥克馬斯特氏法。操作方法是取糞便2克,放于乳缽中,先加水10毫升,攪勻,再加飽和鹽水50毫升;混勻后,吸取糞液,注入計數室,置顯微鏡臺上,靜置1~2分鐘;然后在鏡下計數1平方厘米刻度中的蟲卵總數;求兩個刻度室中蟲卵數的平均數,乘以200即為每克糞便中的蟲卵數。本法只適用于可被飽和鹽水浮起的各種蟲卵。
③片形吸蟲卵的計數法。片形吸蟲卵在糞便中的量比較小,但相對密度大,因此要求使用比較特殊的方法,而在牛、羊的片形吸蟲卵檢查時,也有所不同。
在羊糞中計數時,稱取羊糞10克,置于一個300毫升容量的瓶中。加入少量1.6%濃度的氫氧化鈉溶液,靜置過夜。次日,將糞塊攪碎,再加入1.6%的氫氧化鈉溶液到300毫升刻度處。再搖勻,立即吸取此糞液7.5毫升注入到一離心管內,在離心機內以每分鐘1000轉的速度離心2分鐘,傾去上層液體,換加飽和鹽水,再次離心后,再傾去上層液體,再換加飽和鹽水,如此反復操作,直到上層液體完全清澈為止。傾去上層液體,將沉渣全部分滴于數張載玻片上,檢查全部所制的載玻片,統計其蟲卵總數,以總數乘以4,即為每克糞便中的肝片形吸蟲蟲卵數。
在進行牛糞中肝片形吸蟲蟲卵計數時,操作步驟基本同羊糞,但用糞量改為30克。加入離心管中的糞液量為5毫升,因此最后計得蟲卵總數乘以2,即為每克糞便中的蟲卵總數。
蟲卵計數的結果,常可作為診斷寄生蟲病的參考。以馬為例,當線蟲卵數量達到每克糞便中含卵500枚時,為輕感染;800~1000枚時為中感染;1500~2000枚時為重感染。以羔羊為例還應考慮感染線蟲的種類,一般每克糞便中含2000~6000枚蟲卵時應認為是重感染;在每克糞便中含蟲卵1000枚以上時,即認為應給以驅蟲。以牛為例,每克糞便中含蟲卵300~600枚時,即應給以驅蟲。
在肝片形吸蟲,牛每克糞便中的蟲卵數達到100~200枚、羊達到300~600枚時即應考慮其致病性。
3.幼蟲檢查法
有些寄生蟲(如網尾科線蟲),其蟲卵在新排出的糞便中已變為幼蟲,類圓屬線蟲的卵隨糞便排出后,在外界溫度較高時,經5~12小時后,即孵出幼蟲。
(1)漏斗幼蟲分離法 亦稱貝爾曼法。取糞便15~20克,放在漏斗內的金屬篩上(可將金屬篩布剪成圓片放于漏斗中),漏斗下接一短橡皮管,管下再接一小試管。將糞便放漏斗內銅篩上,不必搗碎,加入40℃溫水到淹沒糞球為止,靜置1~3小時。此時大部分幼蟲游走于水中,并沉于試管底部。取試管底部沉渣,在顯微鏡下檢查。
(2)平皿法 特別適用于球狀的糞便,取糞球3~10個,放于培養皿或表面玻璃上,加少量40℃溫水。10~15分鐘后,取出糞球,將留下的液體在低倍鏡下檢查。
用以上兩種方法檢查幼蟲時,可見到運動活潑的幼蟲,如欲致其死亡,再做詳細的觀察,可在有幼蟲的載玻片上,滴加盧戈氏碘液,則幼蟲很快死去,并染成棕黃色。
4.糞便培養法
圓線蟲目所屬線蟲的種類很多,其蟲卵在形態上又很相似,很難區別。為了區別這些線蟲的種類,常將含有蟲卵的糞便加以培養,待其中蟲卵發育成為幼蟲時,再檢查幼蟲,根據幼蟲形態上的差異加以鑒別。
最常用的方法是在培養皿底部加草紙或濾紙一張,而后將欲培養的糞便加水調成硬糊狀,塑成半球形,放于皿內的紙上,并使半球形糞球的頂部略高出平皿邊沿,使加蓋時與皿蓋相接觸。將此皿置于25℃溫箱中,注意保持皿內濕度(應使底部的墊紙保持潮濕狀態)。經7天后,多數蟲卵即可發育成第三期幼蟲,并集中于皿蓋上的水滴中。將幼蟲吸出置載玻片上,放于顯微鏡下檢查。
5.毛蚴孵化法
本法為診斷分體吸蟲病特有的方法。為了提高診斷的可靠性,應采用三糞六檢(即每頭牛采糞3次,每次糞樣檢查2次)。
取新鮮牛糞100克,置于500毫升容器內,加水調成糊狀,通過40~60目銅篩過濾,收集濾液。在有260目錦綸篩兜時,可將以上濾液倒入兜內,加水充分淘洗,直到濾出液變清為止,而后將兜內糞渣供孵化用。在沒有錦綸篩兜時,可將以上濾液收集于500~1000毫升的量杯中,加水,靜置20分鐘,待糞渣和蟲卵下沉后,傾去上層液,再換入清水,此后每隔15分鐘換水1次,直到水清澈為止。當水溫在15℃以上時,第1次換水后,應改用1.0%的食鹽水洗糞,當水溫在18℃以上時,全部洗糞和沉淀用水均應改用1.0%的食鹽水,以抑制毛蚴過早孵出。
以上洗凈的含有蟲卵的糞渣,即可用于孵化。將糞渣傾入500毫升三角燒瓶內,加入溫水(不可用鹽水)進行孵化。孵化時外界溫度以22~26℃為宜,室溫在20℃以上時,即無需加溫。孵化時應有一定的光線。樣品進行孵化后,經1小時、3小時、5小時各觀察1次,檢查有無毛蚴在瓶內出現。毛蚴為灰白色、折光性強的菱形小蟲,多在距水面下方4厘米以內的水中做水平的或略斜向的直線運動。觀察時應與水蟲區別,毛蚴大小較一致,水蟲則大小不一,一般略大于毛蚴,顯微鏡下觀察,毛蚴呈前寬后窄的三角形,前端并有一突起,水蟲多呈鞋底狀。
(二)肛門周圍刮下物檢查
這是診斷馬尖尾線蟲病的特有方法,采用牛角藥匙,蘸取50%甘油水溶液,而后輕刮肛門周圍、尾底和會陰部分的表面,將刮下物直接涂布于載玻片上,即可供檢查。
(三)血液內蠕蟲幼蟲的檢查
有些絲蟲目線蟲的幼蟲,均可在血液中出現,這些病診斷檢查可采用下列方法之一。
①取新鮮血液一滴,滴于載玻片上,覆以蓋玻片,在低倍顯微鏡下檢查,可見微絲蚴在其中活動。
②如血中幼蟲量多,可推制血片,按血片染色法染色后檢查。
③如血中幼蟲較少,可采血一大滴,在載玻片上稍加涂布,待其自然干燥,使結成一層厚血膜;而后將此玻片反轉,血膜面向下,斜浸入一小杯蒸餾水中,待其完全溶血;取出,晾干,再浸入甲醇中固定10分鐘,取出,干后,以明礬蘇木素染色,待白細胞的核染成深紫色,取出以蒸餾水沖洗1~2分鐘,顯微鏡下檢查。如見染色過深,則應以0.42%的鹽酸褪色0.5分鐘,如染色已適度,則用自來水沖洗10分鐘,而后以1%伊紅染液染0.5~1分鐘,水洗2~5分鐘檢查。明礬蘇木素由甲乙二液合成,甲液以蘇木素1.0克、無水酒精12毫升配成;乙液以明礬1.0克溶于240毫升蒸餾水內。使用前臨時以甲液2~3滴加入乙液數毫升內,即成。
④如血中幼蟲很少,可采血于離心管中,加入5%醋酸溶液以溶血。待溶血完成后,離心并吸取沉渣檢查。
(四)尿液檢查
寄生在泌尿系統的寄生蠕蟲(如有齒冠尾線蟲),其蟲卵常隨尿液排出,可收集尿液進行蟲卵檢查。最好采取清晨排出的尿液,收集于燒杯中,沉淀30分鐘后,傾去上層尿液,在杯底襯以黑色背景,肉眼檢查即可見杯底粘有白色蟲卵顆粒。蟲卵黏性大,如欲將其吸出檢查比較困難,須用力沖洗方能沖下。
(五)各種蠕蟲蟲卵的一般構造
1.線蟲卵的一般特征
形狀、大小各不相同,一般呈橢圓形或近似圓形;大多數蟲卵的外形是對稱的,卵殼多由四層膜組成。最外一層卵殼膜多數是平滑的;有的有結節;有的有小凹陷等。內含有多個細胞或一個已發育的幼蟲;多為無色,透明,有些呈白色、褐色或黃褐色。
2.吸蟲卵的一般特征
多呈卵圓形或橢圓形,大小不一,卵殼由數層膜組成,厚而堅實。大部分吸蟲卵其一端有一小蓋卵,內含有許多卵黃細胞及一個胚細胞,或含有一個已成形的毛蚴,常呈黃色、黃褐色和褐色。
3.絳蟲卵的一般特征
圓葉目絳蟲卵多呈三角形、立方形或近似圓形,大小不一,外層膜多較厚,內有一個特殊的梨形器,梨形器內包含有一個六鉤蚴,多為無色,少數為黃色或黃褐色。
假葉目絳蟲卵近似吸蟲卵。
4.棘頭蟲卵的一般特征
多呈橢圓形或長橢圓形。卵殼很厚,外膜上常呈點窩狀或蜂窩狀構造。卵內中央有一個長橢圓形的胚胎,胚胎的一端有六個小鉤,多呈棕黃色。
5.蟲卵與非蟲卵的區別
(1)蟲卵 都有一定的卵殼結構,并且都有一定的形狀,如圓形、橢圓形、三角形等,多數都是兩側對稱的,內含有卵細胞或一個已發育的幼蟲或毛蚴。
(2)非蟲卵 在糞便中容易與蟲卵相混淆的雜物有各種植物細胞、花粉顆粒、脂肪球、氣泡、真菌孢子、螨類及其卵、纖毛蟲、體細胞、結晶體等。但這些物質由于種類不同,其形狀、大小、顏色也各不相同。如各種植物細胞,有的呈螺旋形,有的呈雙層環狀物,也有的呈鋪石狀。但都有明顯的細胞壁,與蟲卵的結構顯然不同。各種花粉顆粒多帶有一定的顏色,易誤認為蛔蟲卵,但花粉顆粒沒有卵殼的構造,表面呈網狀或鋸齒狀,仔細觀察,可以區別。脂肪球和氣泡之類,亦很像蟲卵。但脂肪球和氣泡往往大小不一,無色,且折光性很強,周圍壁很厚,而內部是空虛的,不具有蟲卵的一般結構。總之,糞渣中與蟲卵易混淆的雜物較多,但只要掌握蟲卵的構造和特征是可以辨認的。有時某物與蟲卵分辨不清,也可用解剖針輕輕推動蓋玻片下的東西滾動,這樣往往可以把蟲卵和其它物體區別開來。
二、螨病的實驗室診斷技術
(一)病料的采取
疥螨、癢螨等大多寄生于家畜的體表或體內,因此,應刮取皮屑,置于顯微鏡下,尋找蟲體或蟲卵。
刮取皮屑時,應選擇患病皮膚與健康皮膚交界處,這里的螨較多。刮取前先剪毛,取凸刃小刀,在酒精燈上消毒,用手握刀,使刀刃與皮膚表面垂直,刮取皮屑,直到皮膚輕微出血為止。在野外工作時,為了避免風將刮下的皮屑吹去,可根據所采用的檢查方法不同,在刀上先蘸一些水、煤油或5%的氫氧化鈉溶液,這樣皮屑就黏附于刀上,將皮屑收集于平皿內即可帶回實驗室檢查。
蠕形螨病采病料時可用力擠壓病變部位,擠出膿液,將膿液涂于載玻片上加蓋玻片后鏡檢。
(二)檢查方法
1.直接檢查法
在沒有顯微鏡的條件下,可將刮下的干燥皮屑,放于平皿或黑紙上,在日光下暴曬或用熱水或爐火等對皿底或黑紙底面給以40~50℃的加溫,這時可看到白色蟲體在黑色背景上移動。此法僅適用于體形較大的螨(如癢螨)。
2.顯微鏡直接檢查法
刮下的皮屑少許,放于載玻片上,滴加煤油或甘油水,加蓋玻片后置顯微鏡下檢查。
煤油有透明皮屑的作用,使其中的蟲體易被發現,但蟲體在煤油中容易死亡;如欲觀察活螨,可用10%氫氧化鈉溶液、液體石蠟或50%甘油水溶液滴于病料上,在這些溶液中,蟲體短期內不會死亡,可觀察到其活動。
3.蟲體濃集法
為了在較多的病料中檢出其中較少的蟲體,從而提高檢出率,可采用此法。先取病料置于大試管內,加入10%氫氧化鈉溶液浸泡過夜或于酒精燈上煮沸3~5分鐘,使皮屑溶解。而后待其自然沉淀或離心沉淀(以每分鐘2000轉的速度離心沉淀5分鐘),蟲體即沉于管底,棄上層液,吸取沉渣,制成涂片鏡檢。
4.溫水檢查法
將病料浸于40~45℃的溫水里,置恒溫箱中,1~2小時后,將其傾入表面玻璃上,解剖鏡下檢查。活螨將在溫熱的作用下,由皮屑內爬出,集結成團,沉于水底部。
5.培養皿內加溫法
將刮取到的干的病料,放于培養皿內,加蓋。將培養皿放于盛有40~45℃溫水的杯上,經10~15分鐘后,將皿翻轉,則蟲體與少量皮屑黏附于皿底,大量皮屑則落于皿蓋上。取皿底檢查;皿蓋可繼續放在溫水杯上,再過15分鐘后,仍可能有蟲體黏附于皿蓋底部,并可以反復進行如上操作。本法可在鏡下收集到與皮屑分離的蟲體,供制作玻片標本用。
如欲判斷收集到的蟲體是否存活(特別是在藥物治療后判斷療效),可采用以上的1、4、5方法,看它們是否活動;也可以將收集到的蟲體用油鏡觀察,活的蟲體可見其內部淋巴包含物的流動。
三、原蟲病的實驗室診斷技術
寄生于動物的病原原蟲,根據其寄生部位不同,可分為血液原蟲、生殖道原蟲、消化道原蟲和組織內原蟲,它們的病料采集與檢查方法也各有不同。
(一)血液原蟲的檢查
用消毒過的針頭自耳靜脈或頸靜脈采取血液。此法適用于檢查寄生于血液中的伊氏錐蟲、梨形蟲和住白細胞原蟲。血液采取后的檢查方法有下列各種。
1.鮮血壓滴標本檢查
將采出的血液滴于載玻片上,加等量生理鹽水,混合均勻后,加蓋玻片,立即放顯微鏡下用低倍鏡檢查,發現有運動的可疑蟲體時,可再換高倍鏡檢查。冬季室溫過低,應先將玻片在酒精燈上或爐旁略加溫,以保持蟲體的活力。由于蟲體未染色,檢查時應使視野中的光線弱些。本法適用于檢查伊氏錐蟲。
2.涂片染色標本檢查
采血,滴于載玻片一端,按常規推制成血片,并使晾干。滴甲醇2~3滴于血膜上,使其固定,爾后用姬氏液或瑞氏液染色。染后用油浸鏡頭檢查。本法適用于各種血液原蟲。
(1)姬氏染色法 取市售姬氏染色粉0.5克,中性純甘油25.0毫升,無水中性甲醇25.0毫升。先將姬氏染色粉置研缽中,加少量甘油充分研磨,再加再磨,直到甘油全部加完為止。將其倒入60~100毫升容量的棕色小口試劑瓶中;在研缽中加少量的甲醇以沖洗甘油染液,沖洗液仍傾入上述瓶中,再加再洗再傾入,直至25毫升甲醇全部用完為止。塞緊瓶塞,充分搖勻,爾后將瓶置于65℃溫箱中24小時或室溫下3~5天,并不斷搖動,此即為原液。
染色時將原液2.0毫升加到中性蒸餾水100毫升中,即為染液。染液加于血膜上染色30分鐘,后用水洗2~5分鐘,晾干,鏡檢。
(2)瑞氏染色法 以市售的瑞氏染色粉0.2克,置棕色小口試劑瓶中,加入無水中性甲醇100毫升,加塞,置室溫內,每日搖4~5分鐘,1周后可用。如需急用,可將染色粉0.2克置研缽中,加中性甘油3.0毫升,充分搖勻,然后以100毫升甲醇分次沖洗研缽,沖洗液均倒入瓶內,搖勻即成。
瑞氏染色法染色時,血片不必預先固定,可將染液5~8滴直接加到未固定的血膜上,靜置2分鐘(此時的作用是固定),其后加等量蒸餾水于染液上,搖勻,過3~5分鐘(此時為染色)后,流水沖洗,晾干,鏡檢。
3.蟲體濃集法
以上幾種方法雖然可以查到血液中的原蟲,但血液中的蟲體較少時,則不易查出蟲體。為此,常先進行集蟲,再行制片檢查。其操作過程是,在離心管中加2%的檸檬酸鈉生理鹽水3~4毫升,再加病畜血液6~7毫升,混勻后,以每分鐘500轉的速度離心5分鐘,使其中大部分紅細胞沉降;而后將含有少量紅細胞、白細胞和蟲體的上層血漿,用吸管移入另一離心管中,并在該血漿中補加一些生理鹽水,將此管以每分鐘2500轉的速度離心10分鐘,可得到沉淀物。取此沉淀物制成抹片,按上述染色法染色檢查。此法適用于伊氏錐蟲病和梨形蟲病。其原理是錐蟲和感染有梨形蟲的紅細胞的相對密度較輕,所以在第1次沉淀時,正常紅細胞下降,而錐蟲和感染有梨形蟲的紅細胞尚懸浮在血漿中。第2次離心沉淀時,則將其濃集于管底。
(二)生殖道原蟲檢查法
1.牛胎兒毛滴蟲檢查
(1)病料采集 牛胎兒毛滴蟲存在于病母牛的陰道與子宮的分泌物、流產胎兒的羊水、羊膜或其第四胃內容物中,也存在于公牛的包皮鞘內,取以上各處的病料尋找蟲體。
(2)檢查 將病料置于載玻片上鏡檢,可見其長度略大于一般的白細胞,能清楚地見到波動膜,波動膜常作為本蟲與其它一些非致病性鞭毛蟲和纖毛蟲在形態上的區別依據。
2.馬媾疫錐蟲檢查法
檢查材料主要應采取浮腫部皮膚或丘疹的抽出液,以及尿道和陰道的黏膜刮取物。將采集的病料,加適量生理鹽水,制成壓滴標本檢查;也可制成抹片,用姬氏液染色后檢查;也可用生理鹽水浸濕的滅菌紗布,插入公馬尿道或母馬陰道,擦洗后,取出紗布,洗入無菌生理鹽水中,將鹽水離心沉淀,取沉淀物檢查。
(三)糞便原蟲檢查法
1.球蟲卵囊檢查法
一般情況下,采取新排出的糞便,按蠕蟲蟲卵檢查的方法;或直接做成抹片檢查;或經過濃集法處理后檢查。球蟲卵囊可以染色后觀察,先將附有卵囊的抹片,在加溫的醋酸中放5~10分鐘后固定,而后以0.1%的占納司綠染色10分鐘,在水中洗滌,再以濃的伊紅染液染色5分鐘,最后再用水洗后檢查。
2.結腸小袋(纖毛)蟲檢查法
檢查時取新排出的糞便一小團,在載玻片上和1~2滴加溫的生理鹽水混勻,挑去粗大的糞粒,覆以蓋玻片,在低倍顯微鏡下檢查,即可見到活動的蟲體。也可以滴加碘液進行染色。
(四)組織原蟲檢查法
一般在動物死后剖檢時,取一小塊組織,以其切面在載玻片上做成抹片、觸片,或將小塊組織固定后制成組織切片,染色檢查。患泰勒焦蟲病的病畜,常呈現局部的體表淋巴結腫大,采取淋巴結穿刺物,進行顯微鏡檢查以尋找病原體。家畜患弓漿蟲病時,除死后可在一些組織中找到包囊體和滋養體外,生前診斷可取腹水,檢查其中滋養體的存在。取得的腹水可在載玻片上做成抹片,以瑞氏液或姬氏液染色后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