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智能化浪潮:正在爆發的第四次工業革命
- 張江健
- 2422字
- 2019-01-04 15:53:08
前言
未來已來,并且正在流行
種種跡象表明,當前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浪潮正洶涌來襲,并且勢不可擋,對于每個國家與個人,既是機遇也是挑戰。然而很多人很疑惑,第四次工業革命究竟是什么?是工業4.0、人工智能、互聯網+還是能源互聯網?不同人對這個問題往往有不同的見解。實際上,前三次工業革命的影響并不僅僅局限于制造業或者能源領域。比如蒸汽機的發明帶來了火車和輪船的誕生,從而推動了鐵路、港口、鋼鐵等產業的快速增長;內燃機及電力的問世催生出汽車及電器產品,帶動了公路、電網等基礎設施投資;計算機及互聯網的發明和廣泛使用推動了半導體、軟件及電子商務等信息技術產業的爆發。因此,工業革命應該是對某一時期重大技術革命影響過程的概括,它帶來的將是一場社會大變革,影響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而正在到來的第四次工業革命,將是近代人類文明繼機械化、電氣化及信息化之后的一次大規模的智能化浪潮,將對人類生產及生活方式產生革命性影響,從而為人類文明揭開全新的一頁。
科技進步是人類文明不斷前進的根本動力。人類要想改造世界,讓世界變得更美好,就需要獲取信息來不斷提升自身的認知能力,因而需要信息技術。人類改造世界的過程需要能源作為動力,要實現資源的空間轉移就需要交通運輸。因而,信息、能源及交通就構成了人類科技發展的“三駕馬車”,這是人類科技發展的核心驅動力。縱觀幾千年來人類科技發展史,它既是一部信息革命史,也是一部能源革命史,更是一部交通革命史。人類為了滿足自身生存發展需要就產生了醫療、教育、住房、零售等各個行業,同時在各行各業中起到中介作用的金融服務也應運而生,后者甚至成為現代經濟發展的血脈。
根據《財富》雜志發布的2016年世界500強榜單數據,經過統計分析,我們驚訝地發現,世界500強可以劃分到信息技術、能源技術、交通技術范疇的企業一共有196家,大約占500強企業的39%。其中,500強排名前10的企業里面有6家能源企業、2家交通企業、1家信息技術企業,而排名前100位的企業中有44家屬于這三個領域。可見,科技發展“三駕馬車”依然在今天的全球經濟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人類科技發展史首先是一部信息革命史,人類認知能力的提升是進行科技創新的前提。人類社會至今大概經歷了五次認知革命,分別是:語言革命、文字革命、印刷革命、通信革命及信息革命,每一次認知革命都讓人類的認知能力出現飛躍,新的科學理論及科學技術不斷涌現,從而更好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數十萬年前語言革命加速推動人類從動物種群中分離出來,成為獨特的智慧生物,人類的經驗可以被傳承下來,人類出現第一次認知飛躍,人類開始進入狩獵采集時代。5000多年前文字革命使人類的經驗、方法可以被固化下來成為知識,并且方便傳承到下一代,知識也向不同地域擴散,有文字記錄的人類文明由此誕生。15世紀中期活字印刷革命使人類獲取知識的門檻大幅降低,知識開始大范圍傳播,科學與技術快速興起,人類認知能力出現第三次飛躍,工業文明開始萌芽。19世紀末電信革命讓人類遠距離溝通方式從單向的書信郵遞往雙向的電報電話轉變,信息媒介也從原來的書籍報刊向廣播電視遷移,信息傳播效率大幅提升,人類進入電子通信時代。20世紀中后期計算機及互聯網帶來的信息革命使人類知識實現了數字化及虛擬化,并且開啟了知識共享新時代,出現信息爆炸。進入21世紀,隨著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及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的快速發展,人類的認知能力終于有機會突破自身的生理局限,對于更加微觀和宏觀的世界將有更深層次的認識,人類正迎來第六次認知革命,認知能力將再次飛躍,從而最終進入到智能化時代。
縱觀近代工業革命200多年來人類科技發展歷史,過去人類無意識地經歷了三次產業革命,而正在到來的第四次工業革命最大特點是人類有意識地采取相應措施推動、引導和加速新產業革命的到來。近十年來,世界主要工業化國家都非常密集地推出各種產業政策,提升本國在一些新興戰略產業領域的全球競爭力,以爭取未來技術主導權。與過去三次產業革命類似,第四次工業革命產生技術突破性創新的領域也主要集中在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及新交通技術領域,同時還在衍生的新材料、生物醫療等多個方面有所體現,具體表現為人工智能、VR/AR、5G通信、工業4.0、新能源汽車、無人駕駛、可再生能源、石墨烯材料、基因測序等細分技術領域。
科技無國界,這里沒有戰爭史、政治史,只有全球科技發展史。人類數千年文明世界,多少宮殿廟宇灰飛煙滅,多少帝皇領袖更替,但是唯有科技文明、思想文化得以世代傳承,最終造福千秋萬代。當每個人都處在歷史的洪流中就很難看清趨勢,不妨跳出來,站在岸上換一個角度去觀察、去思考。也許這樣更容易看清時代大趨勢,看到歷史從何而來,將往何處而去,從而真正把握時代的機遇。
人類將往何處去的問題,往往會在人類從何處而來中得到啟發,科技發展的未來走向也不例外。通過回顧歷史,審視當下,有助于我們每個人更好洞察未來。未來已來,并且正在流行,它就是正在掀起的智能化浪潮。
致謝
本書在寫作過程中得到了很多專家學者及科技自媒體朋友的關注與支持,在這里特別感謝中國科學院大學呂本富教授、東南大學呂乃基教授、廣東工業大學劉明珍教授、北極光創投姜皓天、人工智能專家顧嘉唯、硅谷華人工程師董飛、國融證券劉銳為本書初稿提出了許多寶貴意見及建議。感謝馬繼華、朱翊兩位資深科技自媒體人為本書傾情作序,感謝楊子超、徐曦、丁道師、朱翊、楊靜、丁海驁、劉鋒、莊帥、慕容散、韓永旭、羅超等數十位知名科技自媒體人為本書寫推薦評論,感謝百度百家平臺為科技自媒體作者提供內容展示及作者交流機會。
同時,非常感謝我的家人、朋友對本書提供的幫助與支持,他們包括雷國東、余栩斌、劉思綺、徐星、葉佳萍、彭文靜等。也十分感謝本書責任編輯耍利娜以及化學工業出版社的各位同仁,他們為本書出版提供了專業的指導與幫助。最后,衷心感謝本書參考文獻相關的作者,正是他們的創作貢獻才讓本書內容更加充實完整,感謝為本書做出努力的所有人。
張江健
2017年2月于深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