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守望、守護、守承工藝美術學術論文集
- 李紅梅 張嘉秋 裴朝軍
- 6845字
- 2019-01-04 15:30:45
中國傳統服飾旗袍的裁剪工藝研究
王京菊 楊挺
北京聯合大學
旗袍作為中國最具代表性的傳統服飾,它的存在與發展是在特定的文化因素與社會環境下完成的。對旗袍的人文因素、造型、結構、裁剪、材料選擇以及工藝等特點的分析研究與實踐,能使我們充分了解中國傳統文化,在學習繼承中國傳統手工藝技術的基礎上,將現代創新意識進行巧妙的結合具有著重要意義。
1 中國傳統服飾旗袍的演變與發展
旗袍作為中華服飾最具代表性的傳統服裝,其服飾美的元素已經被世界認可,成為了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旗袍在歷史發展的過程中基本上分為三個階段。
最初的階段是起源于我國少數民族的服裝,旗袍最早是滿族旗人的袍服,袍服具有寬袍大袖的造型特點。清代初期對被編入八旗的人們稱之為旗人,而旗袍作為當時女性所穿著的服裝與旗女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隨著八旗制度逐步確立,旗人所穿著的袍服在款式造型上發生了變化,與滿洲早期的樣式出現了有很大的不同,這時旗女所穿的長袍可說是旗袍真正的前身。
第二個階段是旗袍造型特征的確定。民國初期旗人的袍服經過演變發展成為了真正意義上的旗袍,具有了鮮明的特征。脫胎于清代滿族婦女袍服的旗袍在造型上腰身仍然是較為寬松的,外輪廓的線條基本上是平直的,與當時流行的倒大袖的造型相呼應,旗袍的下擺造型總體上仍然比較大,與前者發生變化的部位是在肩部造型、胸部造型更加合體,腰間部位造型略有收腰已呈合身之趨勢。這一階段最受歡迎的是青布旗袍造型,尤其是受到當時女學生們的喜愛,成為當時中國新女性典型的裝扮。二十世紀四十年代末可稱之為旗袍的鼎盛期,旗袍元素中的立領在寬與窄、高與低上,袖子造型由連袖款式到上袖款式的長短,旗袍側擺開衩的高低等變化,使旗袍在造型上徹底擺脫了傳統模式。旗袍的發展同時改變了中國婦女長期以來束胸裹臂的舊貌。這時期的旗袍受到海派文化的影響,在造型結構上吸取西式裁剪方法出現了改良旗袍,整個的廓形與當時歐洲所流行的女裝廓形更加吻合。尤其是隨著歐洲工業化的紡織品大量進口,例如羽紗、呢絨、蕾絲等備受當時時尚人們的喜愛,隨著旗袍在材料選擇范圍的寬泛,人們的著裝觀念發生了非常大的改變。這一時期的旗袍已經奠定了它在女裝舞臺上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成為中國女裝典型代表。
第三階段是傳承與創新的現代旗袍。作為最具中國元素的經典服飾的旗袍,旗袍的裁剪手法上加入了省道的結構變化,無論是胸部腋下的斜省還是腰部前后的收省,使得旗袍結構凹凸有致整體的造型更加合身。同時肩縫和裝袖結構的出現,使肩部造型和腋下胸部更加貼合人體,在肩部的制作中融入西式服裝的配料,制作出謂之“美人肩”的造型。這一時期的旗袍無論是在裁剪方法上和還是在造型結構上的改變均是在上海完成的,當時流行著這樣的歌謠“人人都學上海樣,學來學去學不像,等到學到三分像,上海已經變了樣。”說明了上海在當時的服裝界具有著領先的地位。進入二十一世紀今天的人們在大力倡導傳承中華傳統的文化,具有一百多年歷史的京式旗袍傳統手工技藝已于2006年列入了北京區級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其精湛的制作工藝,具有深厚文化內涵,在國內外有著深遠的影響。
2 中國傳統服飾旗袍的特征
經過20世紀上半葉的演變,旗袍元素逐漸得到穩定,成為一種經典服飾。旗袍在整體造型上應具備以下特征:上下呈連身長袍,前身片為左右整身型、右衽的大襟全開或者半開,全開襟由領根部開始排列至右側開衩的位置,采用手工縫制方法將盤扣釘縫在大襟上,半開造型在右側縫上加縫隱形拉鎖;頸部的結構為立領包裹造型,可根據個人喜愛制定寬窄形式;后身片為整身型,也可根據要求將后片裁剪分為兩片并加上拉鎖;前后衣片均設有腰省起到收腰的作用;旗袍的側縫兩邊有開衩,在旗袍制作工藝上開衩部位多采用緄邊工藝進行包裹;袖的造型多種多樣可連袖、上袖或無袖;旗袍特征中最具風格的是盤扣,靈活多樣且具特色;旗袍上手工繡制清新的花紋,裁剪的柔美線條,面料上手繪的水墨中的雅致,現代材料花紋間的婀娜,呈現出古典與現代的相結合,詮釋出東方的優美韻致。
2.1 領子的造型
領子的造型分為一般領、企領、鳳仙領、無領、水滴領、竹葉領、馬蹄領,其中企領又分為圓領和方領。企領造型較為傳統,而小鳳仙領則比較新潮。旗袍的領子制作要求造型是挺廓的,傳統的工藝師傅是將白布通過多道工序制作成里襯后達到要求,而現代工藝已隨著新型襯布的開發在技術上有了很大的提高。
2.2 袖子的造型
最早的傳統旗袍袖子是與衣身連在一起的,雖然在長袖的造型中出現分割線,原因是在裁剪中受面料的寬窄的限制而設定的。改良旗袍多為绱袖或無袖結構,旗袍的绱袖結構一般可分為短袖、中袖、中長袖和長袖。
2.3 盤扣的造型
盤扣作為旗袍的附件發展至今已有五百多年,手工盤扣的款式多種多樣,旗袍的盤扣的一端扣為結,一端的袢為環,扣袢結合將左右領子及衣襟連在一起起到固定的作用。手工盤扣作品必須經過開料、刮漿、風干、拔漿、整燙、開條、燙條、盤扎、整形、塞芯、封燙、修復等十幾道工序才能完成。
2.4 襟的造型
開襟是旗袍的特點之一,在制作上多選用右側單斜襟,造型上具體可分為單襟、雙襟、直襟、斜襟、琵琶襟、曲襟以及沒有襟。在工藝制作過程中雙襟的制作要比單襟復雜,曲襟的形狀因為其開口較大特點比較容易穿著。
2.5 開衩的特色
旗袍最早是沒有開衩的,隨著旗袍的造型演變與發展,外形結構上越來越貼身以凸顯女性的線條美,使得穿著旗袍時感到行動不便,所以在兩側出現了開衩。這是由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電影明星顧蘭君所帶領的,當時她這種先鋒的行為把旗袍推向了一個新的階段。最初旗袍開衩的高度不高,但隨著時代的變化旗袍開衩的高度也隨之有所變化。
2.6 緄邊的工藝
緄邊是旗袍制作過程中不可缺少的工藝,緄邊分為雙緄和單緄,緄邊工藝具有包裹的作用,一般用在旗袍的大襟、領邊、開衩等部位。用來緄邊的材料稱為緄條,緄條的材料即可選用絲質的絹布制作,也可選擇旗袍本身圖案中的一種顏色,其作用是用來包裹旗袍外口的毛邊,同時具有裝飾性。
2.7 刺繡的工藝
刺繡分為機繡和手工繡工藝,旗袍的刺繡通常選用帶有吉祥寓意的龍鳳、牡丹及孔雀等圖案作為裝飾。傳統手工刺繡時多是選用金、銀絲線將圖案繡到旗袍的衣片部位上,手工刺繡工藝令旗袍更為美觀和高貴。
2.8 旗袍的選料
傳統旗袍的制作多選用天然織物,而絲質的面料多用于高檔社交場合,如織錦緞、古香緞、金玉緞、縐緞、金絲絨等。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大提高,旗袍的選料更加廣泛,日常生活中所穿用的旗袍用料,夏季天氣炎熱可選擇、棉、麻、紡絲等透氣好的薄型織品;春秋季可選擇易洗滌的化纖或混紡等織物。夏季的禮服旗袍面料適合選擇電力紡、真絲雙縐、絹紡及杭羅等真絲織品,該織品質地柔軟、輕盈不粘身、舒適透涼;春秋季節的禮服旗袍的面料則適合選則各種錦緞、絲絨類,選擇高檔面料并且通過傳統手工制作的旗袍更能體現東方女性華貴而高雅的氣質。
3 中國傳統服飾旗袍的裁剪
旗袍作為經典服飾經過幾百年的演變與發展,在結構造型上由寬松到合體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古代旗袍的結構裁剪大多采用平直的線條,現代旗袍的特點是隨著腰身上出現的省道結構使旗袍整體造型更加立體,胸省的使用顯得衣身更加合體,袖子采用了西式的裝袖。旗袍的在裁剪制作中要考慮穿著者體型、氣質、穿著場合等因素。
3.1 旗袍的測量方法
旗袍開始制作的第一步是采集顧客的各部位尺寸,尺寸測量的準確與否決定旗袍的質量,是非常重要的工序。手工制作的旗袍一般需要采集人體36個部位的尺寸,而現代高級定制的旗袍相對要少些。測量尺寸時需要被服務者著緊身內衣,站立姿態端正并保持自然放松狀態,呼吸要自然。需要采集尺寸的部位有長度、圍度,測量長度時皮尺與地面呈垂直狀態,長度包括旗袍的整體長度、前腰節的長度、乳房的高度、腰圍到臀圍的高度、膝蓋的高度、開衩的高度、后腰節的高度、袖子的長度等;測量“圍度”時要求皮尺呈水平并松緊適當,圍度包括胸圍、腰圍、上腰圍、腹圍、臀圍、袖口圍、領子圍、肩寬、胸寬及背寬等部位(見圖1)。

圖1 旗袍的測量
3.2 旗袍的裁剪
旗袍的結構繪制方法很多,中國傳統旗袍采用的是十字型平裁方法,改良旗袍的結構可采用多種多樣裁剪技法,如比例法、原型法及立體裁剪等。
此案例的旗袍造型為立領、斜襟長款、無袖并有裝飾繡花圖案,采用原型法進行結構繪制,采集顧客尺寸并進行分析之后首先繪制出主人的原型樣板,在原型的基礎上按結構衣片制作結構樣板。
樣板繪制:在原型的基礎上繪制腰節以下長度為95公分(厘米,下同),腰臀距為22公分。前片的領口在原型的基礎上向下0.5公分,寬0.5公分,后片領寬放寬0.5公分。前衣身的肩寬和胸圍部分分別縮進1公分,后片小肩在前小肩的基礎上追加0.2公分的吃量。在腰節線上根據胸圍直線前片縮進1公分,后片由胸圍直線縮進1.5公分。前后臀圍按設計尺寸的1/4計算,袖窿在原型基礎上向上抬高1公分,繪制完成的領口、袖窿、側縫的線條要求圓順流暢符合人體造型(見圖2)。

圖2 旗袍的裁剪
4 中國傳統服飾旗袍的工藝制作
傳統旗袍的在制作工藝技術上的特點是做工精良考究,多采用各種手工刺繡、鑲、嵌、緄邊等工藝技法;現代旗袍工藝特點是式樣簡潔合體的線條結構代替精細的手工制作。
4.1 中國傳統旗袍的工藝制作
4.1.1 核對裁剪衣片及制作標記
在縫制前首先要檢查旗袍的裁片,依次核對面料、里料及輔料的質量和數量,并放整齊。然后根據旗袍的材質特性及部位選用線丁、粉印、眼刀、針眼等不同的方法做出標記。前片需要標記的位置是省道位、腰節位、開衩位、绱拉鏈位、裝領對位點、下擺貼邊、盤扣位。后片需要的標記位置是:腰節位、绱拉鏈位、開衩位、省位、下擺貼邊。袖片需要的標記位置:袖山對位點及袖口貼邊。
4.1.2 制作省道
按縫制標記緝省,盡量與人體體型相吻合。一般材料的省縫制作可倒燙,在熨燙省道的同時將胸部胖勢燙出,通過歸拔技術將腰節部位拔開,使省縫不但平服而且不起吊;精良的面料在縫制省縫時采用中間分燙的方法,表面平服無折痕,注意熨燙時要根據面料特性選擇不同的溫度,或干燙或濕燙。
4.1.3 歸拔衣片
由于傳統旗袍結構線的特點,僅靠擺縫及收省難以達到合體的目的,制作時應通過歸拔工藝加強造型的需求。前衣片需要歸拔胸部、腹部、擺縫及肩縫部位,后衣片需要歸拔袖窿部位、背部、臀部、肩縫及擺縫,通過歸拔工藝使衣片更加貼合人體體型特征。
4.1.4 敷牽帶
牽帶選用薄型有紡直絲粘合襯,寬1.2厘米左右,敷牽帶的松緊要符合歸拔后造型要求,要求將牽帶粘貼在凈粉線上。首先將前片開襟上口部位敷牽帶,由于開襟是斜絲綹所以容易還口,敷牽帶時略帶緊一些,然后在開襟擺縫處由袖窿開始沿擺縫將牽帶粘到拉鏈位以下1.2厘米處。后片需要敷牽帶的位置是由袖窿開始沿擺縫處粘貼到開衩位置,在臀部附近處將牽帶敷的略緊一些。
4.1.5 緄邊
根據造型工藝的要求不同,滾邊的制作方法有多種多樣。傳統的手工工藝采用的是暗線緄邊的方法,首先將衣片毛縫折光,開衩處剪一眼刀至凈粉0.1厘米處,緄條與衣片正面相對緝線0.4~0.5厘米,然后將緄條翻轉、翻足,再將緄條包轉、包足,然后將緄條反面與大身撬牢,注意不能撬到衣身的正面,最后將夾里蓋過撬線與緄條撬牢,此工藝的特點是緄邊飽滿、完整、要求在衣身的正面不露出針跡。
4.1.6 縫合肩縫并绱袖子
首先將前身后身衣片的正面相對并對齊肩縫,前片在上面進行緝縫小肩縫,注意后肩縫要略有吃勢以符合人體的要求,然后將肩縫進行劈燙。制作袖口的緄邊方法與擺縫開衩方法相同,調整好袖山的吃勢與袖窿相對進行縫合。
4.1.7 做夾里
將夾里省緝好,縫合肩縫夾里,再裝袖夾里,縫好后將省縫、小肩縫進行倒燙,要求熨燙平服。將前后夾里擺縫對齊,底邊縫頭折光,用手針將夾里下擺貼邊撬牢,針距0.3厘米,或用機縫將下擺貼邊緝牢,要求夾里下擺比衣片下擺短1厘米。
4.1.8 勾縫夾里
縫制時先將夾里復在小襟的衣片上,要求與小襟正面相對并對齊里面的領口、肩縫,然后沿領口下端沿凈粉線緝至小襟的下口處,倒燙縫邊將正面翻出燙平服。如果是單旗袍無夾里,需要在小襟的下口加縫貼邊,貼邊與衣片正面相對并進行緝縫,翻正后坐進0.1厘米熨燙平服,然后將貼邊反面用手針撬牢。復大襟時將衣片與夾里反面相對擺放平服,夾里在上并對齊肩縫及開衩處眼刀,將夾里大襟處及左右擺縫開衩處縫頭折光,蓋過緄邊緝線,采用手工撬縫工藝,要求針距0.3厘米撬牢固。后片夾里的制作與前片夾里的勾縫方法相同。
4.1.9 縫合擺縫、袖縫
先將前后衣片的正面相對,對準各部位后沿凈縫緝線,然后分燙擺縫、袖縫的縫邊,翻正衣片后再將袖口夾里折光,蓋過緄邊緝線,撬牢。
4.1.10 做領、裝領
將凈領襯燙在領面的反面,領面上口沿襯邊沿包轉。將緄條緝在領面上口,包轉并撬牢,并做好裝領對位標記。領面與領口正面相對,領面在上,從左襟開始起針沿領襯下沿緝線。绱好的領子領面領圈圓順、平服,領子左右對稱,各對位點準確。最后是復領里,將領里縫頭折光,復在領面反面撬牢,注意領里略緊于領面。
4.1.11 制作、釘縫盤扣
裁剪2厘米左右的斜條布,將兩邊毛口向里折然后再對折層,選用手針進行撬縫牢固。如果選用的是較薄的材料,可以多折幾層再進行撬縫,也可在斜條中加上幾根紗線,這樣制作的盤扣條顯得比較飽滿。為了便于盤花造型保形,撬紐袢時經常加入細銅絲,盤花是將盤扣條盤結成所需的各種形狀并用線釘好,盤縫花扣需要注意條、花的比例協調,大小規格可根據款式和花形確定。小襟釘扣環,大襟釘扣結,要求用細密針縫牢,扣袢條兩端要折光藏在盤花下面。
4.1.12 釘領鉤,打套結
領鉤釘縫在大襟一側領的圓角處,領袢釘縫在小襟一側領的圓角處,要求均與領止口平齊,左右高低一致釘縫牢固,不要露出針腳。衣身兩側的擺縫開衩處采用套結針法用手針將衩口封牢固。
4.1.13 整燙
旗袍制作完成后先修剪線頭及檢查并清洗污漬,通過整燙使服裝平服并符合人體體形特征。整燙順序先燙里后燙面,先燙附件后燙主件,由上至下進行各部位的熨燙。熨燙時應根據面料耐熱性能選擇溫度、濕燙或干燙、時間、壓力,盡量避免直接熨燙,特別是絲絨的面料要用蒸汽噴燙,避免出現倒毛而產生極光。
4.2 傳統手工與機制旗袍的差異
4.2.1 樣板的使用
手工制作的旗袍是根據每位顧客體型進行量體打版,通過樣板修正可達到彌補身材上的不足,使穿著者的旗袍即合身又美麗。流水線機制的旗袍為了節約成本,只有幾個標準號型的樣板,通過批量制作的優勢達到降低成本的目的,由于不是量體裁衣所以無法滿足各種體型需求。
4.2.2 緄邊的工藝
手工制作的旗袍后鑲四道的緄邊,緄邊的配色非常考究,制作后外觀無針腳、手感飽滿,由于緄邊是后鑲上去的,所以根據旗袍的顏色單獨選料進行搭配的緄邊可以起到很好的點綴效果。機器制作的緄邊一般是用旗袍本身的料子折疊后進行勾縫起到收邊的作用。
4.2.3 歸拔腰身
推歸拔燙是高檔服裝制作中工藝技巧,這是手工制作旗袍極為關鍵的一道工序。通過此工藝的歸拔可以使穿著者腰身挺拔,旗袍的下擺不會出現發飄外翻的現象,是機器制作旗袍所缺少的工藝。
4.2.4 拉鎖的制作
手工旗袍,拉鎖下面是一塊整布,為了穿著方便很多旗袍都在后背裝上拉鎖,機制旗袍在裁剪時將后片分為左右兩片,縫制時可將拉鎖進行勾縫否則無法操作。手工制作的旗袍是將布上開出拉鎖的長度,然后再手工將拉鎖縫上,可以保證背部花紋圖案的完整性。
4.2.5 領、袖的制作
手工制作工藝中這是最難的一道工序,每個領子和袖子都要經過十幾道特殊工藝才能完成,手工制作出來的領子即挺括又有形,曲線自然,相對于穿著者脖子的高矮松緊以及袖口適當合體。機制旗袍由于缺少這些工藝就顯得無能為力了。
4.2.6 盤扣
高級手工旗袍的盤扣外觀精美、曲線優美別制,做工精致無毛刺,縫制牢靠,外觀腳細密均勻無針腳,手感豐滿結實。機制旗袍盤扣和普通手工旗袍的盤扣做工就很相形見絀了。
4.2.7 暗扣
機制旗袍的暗扣通常都是按扣,縫制不太牢靠,容易導致走光等危險發生。高級手工旗袍則采用按扣與鉤扣相結合,很好地解決了橫向和縱向受力的問題,可謂雙重保障。
4.2.8 手工旗袍拼接完美
由于拼花不僅要比正常旗袍多廢很多料子,在制作過程中費時費力,而且需要高超的技術才能制作拼接出完美的作品,這種工藝在機制和普通手工制作的旗袍中很難做到。
4.2.9 特殊面料
像絨、沙絨和蕾絲等面料,由于其熨燙及制作難度遠高于普通絲質旗袍,所以只有真正的高級手工定制旗袍才能做出這種面料的旗袍。
4.2.10 繡花
手工刺繡顏色豐富且畫面生動,作品更具藝術氣息。對于高級手工定制的旗袍,由于每件旗袍的圖案均不相同,多采用手工刺繡來完成,其高昂的刺繡成本和獨特的藝術感受進一步彰顯了穿著者的非凡品味,尤其是在為數不多的高級手工定制旗袍的領子上繡花,其技藝也可稱得上是巧奪天工,令人嘆服。
5 結語
總之,旗袍作為中國燦爛輝煌的傳統服飾的代表之一,旗袍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歷史意義,它既有滄桑變幻的往昔,更擁有煥然一新的現在。旗袍不僅擁有獨特的形式美感和裝飾美感,更是傳統中國多民族和多元文化不斷交流、融合的產物。如何繼承中國傳統手工藝,打造中國本土品牌服飾是每個設計師要思考的問題。
參考文獻
[1]王宛春,徐青青,李靜.淺談舞臺表演中旗袍的風格設計.魅力中國,2011年12期.
[2]王紅.論傳統旗袍文化與現代時裝.濟南紡織化纖科技,2008年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