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鐘模科普作品選:化工·地質·環境漫談
- 李鐘模
- 1423字
- 2019-01-04 15:16:25
28 武大郎之死與砷
讀過《水滸傳》的人,對西門慶串通王婆與潘金蓮毒死武大郎的故事都十分熟悉。武大郎捉奸被西門慶一腳踢傷,那潘金蓮將王婆秘送與她的砒霜溶在煮沸的水中,當做藥給武大郎服用。武大郎服后便七竅出血,一命嗚呼。西門慶怕留下罪證便把武大郎火化了。尸體火化后,何九叔偷偷地“撿”了兩塊骨頭拿去散骨池內只一浸,那骨頭酥黑,系是毒藥身死的見證。
砒霜的化學名稱叫三氧化二砷(As2O3),是劇毒物質,人服0.1克即可致命。毒死武大郎的砒霜量一定很大。大量的砷化合物積聚體內,尸體火化時,砷化合物分解為元素砷。含有元素砷的骨頭浸在水中,立即顯出灰黑色來,因為砷是灰黑色的。
現代有一種快速鑒定砷的方法——“砷鏡法”,即將試樣同鋅與鹽酸一道處理,把產生的氣體導入經加熱的玻璃管,如果有砷存在,則在靠近加熱的地方形成亮黑色的由元素砷積聚的“砷鏡”。何九叔把骨頭浸在水中檢驗砷的存在與否,其實就是原始的快速鑒定砷的方法。
早在四千多年前,我們的祖先就發現了雄黃、雌黃一類的砷礦物。公元前2世紀的西漢時期,煉丹術產生,砷就是一種主要的煉丹原料,后來傳入阿拉伯和歐洲。歷代的帝王和權貴貪圖長生不老,都把長壽寄托在煉丹上。由于過量服用,許多人因砷中毒而死。梁代陶弘景所著《本草經集注》記載,食用雄黃可以輕身成仙。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對砷的藥用著述較詳。我國人民在端午節時喝雄黃酒由來已久,據說可以“活血去邪”,但不可多喝,喝多了會發生砷中毒。在神話故事《白蛇傳》中有白娘子飲了許仙的雄黃酒后現出原形之說。我國歷代人民對砷的利用,主要是把它作為驅蟲、殺菌的藥物,或作為強身劑。
16世紀瑞士人開始用砷劑治療梅毒和貧血。19世紀歐洲人廣泛地將砷作為抗菌藥和強身劑。幾千年來,人們對砷的藥物性和毒性均有所認識:作為藥物方面,如治病、強身、驅蟲、殺菌等早已得到廣泛應用;作為毒性,尚認識不足,人們只知道砒霜是一種劇毒物,因而“談砷色變”,其實,砒霜只不過是砷的一種化合物。長期以來,砷一直被認為是有毒元素,近年來對砷的生物學功能有新的發現。有人認為砷有利于血紅蛋白的合成,可促進生物的生長發育。因此,有人建議將砷列為可能的生物必需微量元素。
綜上所述,可知砷對人體有益也有害,不可缺也不可過量。因此,我們只有客觀、科學地認識它、掌握它,才能化害為利,為我所用。
據介紹,正常人體總砷量約為98毫克,人體每天從食物和水中的攝入量為0.5~2.5毫克。如果攝入量過多就會產生砷中毒。急性砷中毒多為大量意外地接觸砷所引起的,可嚴重損害胃腸道、呼吸道,引起皮膚發黃、腹痛、頭痛及神經痛,甚至昏迷。嚴重者表現為神經異常,呼吸困難,心肌衰竭而死亡。急性中毒的致死劑量為70~180毫克。
慢性砷中毒者表現為肌體無力,食欲減退,皮膚角化及某些神經癥狀。地方性慢性砷中毒主要反映在皮膚、頭發、指(趾)甲和神經系統方面,還有全身性癥狀。
綜上所述,砷的確給人類造成禍害。但我們還要看到砷也有為人類造福的一面。如將元素狀態的砷作為一種強壯劑,久服可以強身壯體、抵御寒冷。至今瑞士山區的人們仍在口服元素狀態的砷。實驗證明,動物缺砷可引起生長障礙,發育滯緩,免疫力下降,皮毛生長不良、無光澤、易脆易脫。雖然人類和動物都離不開砷,但需要量較少,在一般的生態環境中都能得到滿足。所以,在天然條件下,砷缺乏癥是少見的。
令人奇怪的是,過量的砷是有毒的,而海產品特別是魚蝦類含砷量是食物中最高的,但從古至今未見有食魚蝦者中毒的,這個原因至今尚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