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母艦的獨特武器
航空母艦本身是為了讓飛機起降、維修以及使其能長期作戰而存在,相較于傳統最大攻擊距離僅有40千米的戰列艦艦炮武器,艦載機有著1000千米以上的作戰航程,還可通過空中加油的方式延長航程,并能在攻擊完后回到航母上裝載彈藥,再度起飛攻擊,其作戰范圍、持續性和任務多樣性也使艦載機與巡航導彈在海戰中所扮演的角色有所不同。
艦載機作為航空母艦的主要武器,其性能決定航母的戰斗能力,同時,航空母艦所能搭載的艦載機越多,戰斗能力也就越強。

早期艦載機被搭載在大型軍艦上,利用這樣的滑軌彈射。
早期的艦載機配備在大型軍艦上,如戰列艦或者是巡洋艦上面,擔任搜索與射擊觀測的任務。這種艦載機外型與水上飛機極為相近,平常搭載于軍艦的發射滑軌或者是起飛前自收藏的機庫送到滑軌上。起飛時飛機利用火藥、油壓、蒸汽或者是其他的力量彈射出去,執行任務完畢之后,利用機身上的浮筒降落在軍艦附近的海面,軍艦甲板上的起重機會將飛機自水面上吊起收回。1910年11月14日,美國飛行員E.B.伊利從“伯明翰”號巡洋艦上首次駕機起飛成功。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艦載機主要用于海上偵察、巡邏和反潛。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艦載機的戰術技術性能有了很大提高,在塔蘭托、珍珠港、珊瑚海、中途島等多次海戰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改變了傳統的海戰形式。

中途島海戰中,從美軍航空母艦上起飛準備對日本“三隈”號重巡洋艦進行攻擊的艦載轟炸機。
艦載機依用途可分為轟炸機、反潛機、魚雷機、攻擊機、戰斗機、預警機、電戰機和偵察機。從飛機類別上來說,以固定翼飛機為主,直升機與垂直起降飛機只是其中少數。
在這些艦載機中,航空母艦艦載兵力的核心是攻擊機和戰斗機。目前世界上處于服役中的艦載攻擊機和戰斗機主要有美國的F/A-18和AV-8B(英國研制的“海鷂”戰斗攻擊機改進型)、俄羅斯的蘇-25和蘇-33、法國的陣風M、印度的米格-29K和“海鷂”、巴西的A-4和中國的殲-15。美國與其多個盟國正計劃裝備新一代的F-35聯合打擊機,該機為第五代戰斗機,有著隱身與垂直/短程起降的能力,其C型與B型將分別取代F/A-18和“海鷂”系列,屆時西方各國的艦載機類型將大幅統一。

美國航空母艦上搭載的F/A-18戰斗攻擊機

從法國“戴高樂”號航空母艦上起飛的陣風M型戰斗機

英國的“海鷂”Ⅱ戰斗攻擊機,該機具有垂直起降能力。

俄羅斯的蘇-33戰斗機,由蘇-27戰斗機發展而來。
其他機種,如艦載直升機、反潛機、預警機,多為輔助或反潛用途。目前固定翼的艦載預警機僅有E-2空中預警機,美國與法國航空母艦上均使用該機。俄羅斯航空母艦上以直升機為主。一般來說,艦載直升機負責反潛、搜索、中程制導、運輸和救援的任務,但不足以肩負對敵軍戰斗機或導彈的攔截行動,遠程打擊能力也不足,作為預警機的能力也不如固定翼飛機。與陸基直升機相比,艦載直升機有著垂直起降,收納至機庫方便,體積更小、重量更輕,旋翼與尾梁皆為折疊式等特點,有些艦載直升機甚至能于水面起降。目前世界各國航空母艦上的直升機主要以為美國的SH-60、SH-3和俄羅斯卡-27為主。

俄羅斯卡-27武裝直升機,主要搭載在各種大型軍艦上用于運輸和反潛。
除了艦載機這種獨特的武器以外,大部分現代航母只裝備用以自衛的其他武器,包括各式防空導彈、近程防御武器系統以及電子戰武器設施。不過,凡事總有例外,俄羅斯的“庫茲涅佐夫”級航空母艦在俄羅斯海軍中的定義是“重型航空巡洋艦”,不僅搭載有艦載機,同時更裝備了大量反艦導彈和防空導彈,自身戰斗力非常強大,堪稱航空母艦中的“另類”。

“庫茲涅佐夫”級航空母艦,最多可搭載60架艦載機,這一數字低于美國航空母艦,但裝備了比美國航空母艦更多的導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