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設計營銷及經典案例點評
- 陳根
- 4251字
- 2019-01-04 14:42:51
1.4 技術
設計在消費增長以及市場這一難以被合理化和系統化的現代生活領域的重新確立中扮演著社會文化角色,這成為定義現代設計的一個重要方面,但更理性化的批量制造和技術革新是定義現代設計的另一個重要方面。的確,消費和市場需求的增長過程本身不足以說明現代設計這個概念的發展;現代設計的定義也取決于它在大批量標準化產品的制造領域所扮演的關鍵角色。這些標準化產品盡管是為滿足擴大的市場需求而生產的,但由于大批量生產需要較高的投資成本,因此必須依靠有力的銷售。設計是技術和文化的交界,同時也是傳達社會文化價值的一種現象,作為批量生產的固有環節,已深入消費和生產兩個領域。的確,要使消費和生產兩個領域產生聯系并緊密地結合在一起,設計是關鍵的力量之一。
除了在消費的社會文化背景中理解設計的作用之外,到技術革新的歷史中去認識設計的位置也很重要。因為設計既影響了制造和材料領域,同時也受它們的影響。技術革新為大量制造自19世紀晚期起誕生的新穎產品奠定了基礎。它們挑戰和激發設計師的想象力,并構成了一個完整的物質文化新領域,成為對更傳統的裝飾藝術領域的補充。大量供應的新商品如真空吸塵器、電器和新交通工具,以及這些年形成的廣告和零售展示新方式,為已有的和新的消費者都提供了一種途徑,使他們得以為自己創建新的身份認同,并探索步入現代生活的道路。
1.4.1 技術革命
從人類的早期起,技術就和宇宙、自然、社會一起,構成人類生活的四個環境因素。幾千年來,它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社會的面貌。
對近現代人類歷史的發展,我們習慣用代表性的科技創新引起的科技革命來劃分階段。科技革命是一個科技哲學的概念,迄今沒有統一的定義。在“第六次科技革命的預測研究”課題中,科技革命是科學革命和技術革命的統稱,指引發科技范式、人類的思想觀念、生產方式的革命性轉變的科技變遷。在人類發展的過去500年里,世界上先后大約發生了五次科技革命,包括兩次科學革命和三次技術革命;推動了世界現代化的前四次浪潮,第一次革命是近代物理學的誕生,第二次是蒸汽機和機械革命,第三次是電氣和運輸革命,第四次是相對論和量子力學革命,第五次是電子和信息科技革命。
1.4.2 設計與技術
技術必須借助載體才可以流傳和延續傳遞交流。技術的載體分別由能工巧匠、技師、工程師、制造大師、發明大師、科學家、管理大師、信息大師等為代表的高科技高技能人群創造,圖紙、檔案、各類多媒體存儲記憶元器件、電腦芯片、電腦硬盤等,古代的甲骨文、竹簡、印刷術都是技術進程的標志性載體。通過對載體的巧妙設計,可以給冷冰冰的技術賦予柔軟的生命。
1.4.2.1 從設計史看技術發展
技術與設計相輔相成,推動著人類文明的發展。設計史就是一部技術發展史。現代設計發端于第一次技術革命——工業革命,是指資本主義工業化的早期歷程,即資本主義生產完成了從工場手工業向機器大工業過渡的階段。它是以機器生產逐步取代手工勞動,以大規模工廠化生產取代個體工場手工生產的一場生產與科技革命,后來又擴充到其他行業。這一演變過程叫作工業革命,標志性事件是在18世紀中期英國的瓦特(James Watt)發明的蒸汽機。從此,整個世界有了很大的轉變,人類開始有了鋼鐵技術和火車的運輸工具,掀起了一陣工業機器的風潮(見圖1.10和圖1.11)。

圖1.10 瓦特發明的蒸汽機

圖1.11 火車汽船代替馬車帆船
從設計史的角度看,如果沒有工業革命就不會有今天所謂的工業設計和現代意義上的設計。正是工業革命完成了由傳統手工藝到現代設計的轉折,隨之而來的工業化、標準化和規范化的批量產品的生產為設計帶來了一系列變化,也導致了新的設計思想設計方式的產生。
首先,設計行業開始從傳統手工制作中分離出來。在傳統的勞動過程中,往往由人扮演基本工具的角色,能源、勞力和傳送力基本上是由人來完成的。而工業革命則意味著技術帶來的發展已經過渡到另一個新階段,即以機器代替手工勞動工具,從而變成了勞動的性質和社會、經濟的關系。此時的設計風格被簡化為適應機器制造的東西。
其次,新的能源和材料的誕生及運用為設計帶來全新的發展,改變了傳統設計的材料的構成和結構模式,最突出的變革出現在建筑行業,傳統的磚、木、石結構逐漸被鋼筋水泥玻璃構架所代替。
最后,設計的內部和外部環境發生了變化。當標準化、批量化成為生產目的時,設計的內部評價標準就不再是“為藝術而藝術”,而是為“工業而工業”的生產。對于設計的外部環境的變化,市場的概念應運而生,消費者的需求,經濟利益的追逐,成本的降低,競爭力的提高,設計的受眾、要求和目的都發生了變化。
[案例] 設計之母——德國
在設計歷史上,德國在技術上的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德國素有“設計之母”稱號,為催生現代設計最早的國家之一,也是全世界先進國家中最致力于推動設計的國家。德國設計史主要包括三個階段:德國工作聯盟(The DeutscheWerkbu)、包豪斯(Bauhaus 1919—1933)和烏姆設計學院(The Ulm Hoschschule)(見圖1.12)。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德國工作聯盟在1907年已開始發展設計,借由強大的工業基礎,將工業生產的觀念帶進了設計的標準化理念,成功地將設計活動推向現代化。

圖1.12 烏姆設計學院
到了包豪斯時期,更將工業設計的理念加以延續,并融入了藝術元素;而他們將美學的概念帶入設計,除了改進標準化之外,更加強了功能性的需求。德國在1945年戰后,努力復興他們先前在設計上的成績,在工程方面,機械形式加速標準化和系統化,是設計師和制造商的最愛。技術美學思想發展最力的是五十年代的烏姆設計學院(Ulm Instituteof Design,1955—1968),它確立了德國在戰后出現“新機能主義”的基礎。該校師生所設計的各種產品,都具備了高度形式化、幾何化、標準化的特色,所傳達的機械美學確實繼承了包豪斯的精神,并帶動功能美學持續發展。除此之外,還引入了人因工程和心理感知的因素,使設計出的產品更合乎人性化的原則,形成高質量的設計風格(見圖1.13)。

圖1.13 包豪斯設計學院
德國的設計教育理念,更影響到世界各地。由于受到包豪斯的影響,戰后的德國設計活動復蘇得很快,并秉持著現代主義的理性風格,以及系統化、科技性和美學的考慮。其產品形態多以幾何造型為主,例如博朗公司(Braun)所生產的家電產品就是以幾何形為設計風格。德國的設計對工業材料的使用相當謹慎,不斷地研究新生產技術,以技術的優點來突破不可能的設計瓶頸,并以工業與科技的結合帶領設計的發展與研究,此種風格也影響到后來日本的設計形式。而Ulm和電器制造商博朗(Braun)的設計關系密切,共同奠定了德國新理性主義的基礎(見圖1.14)。

圖1.14 Braun公司標志
1956年博朗公司推出了著名的SK4唱機(被稱為白雪公主的棺材),它的設計者便是我們熟知并且敬仰的德國工業設計大師迪特·拉姆斯。不久,迪特·拉姆斯便成為布朗最具影響力的設計師并且領導布朗的設計隊伍近30年之久,很多他當時的設計作品現在早已經被現代藝術博物館永久珍藏(見圖1.15)。

圖1.15 SK4唱機
其旗下的鐘表部門于2014年初推出了“BN0111”新款運動手表。采用70年代的復古風格與鮮艷的配色,表盤秉承了德國簡潔的設計美學,并具有160英尺(1英尺=0.3048米)深度的防水特性以及多功能小表盤設計(見圖1.16)。

圖1.16 “BN0111”新款運動概念腕表系列
由烏姆(Ulm)設計學院帶來的理性設計理論,將數學、人因工程、心理學、語意學和價值工程等嚴謹的科學知識應用到實務設計方法中,這是現代設計理論最重要的改革發展,也深受歐美各國的贊賞及普遍采用。至今,德國所設計的汽車、光學儀器、家電用品、機械產品、電子產品受到全世界消費者的愛好、使用,這都要歸功于早期設計拓荒者對德國設計運動的貢獻。
德國的工業企業一向以高質量的產品著稱世界,德國產品代表優秀產品,如德國的汽車、機械、儀器、消費產品等,都具有非常高的品質。這種工業生產的水平,更加提高了德國設計的水平和影響。意大利汽車設計家喬治托·吉奧幾亞羅為德國汽車公司設計汽車,德國生產的意大利設計師設計的汽車,卻比同一個人在意大利設計的汽車要好得多,因而顯示出問題的另外一個方面:產品質量對于設計水平的促進作用。德國不少企業都有非常杰出的設計,同時有非常杰出的質量水平,比如克魯博公司(Krups)、艾科公司、梅里塔公司(Melitta)、西門子公司、雙立人公司等。德國的汽車公司的設計與質量則更是世界著名的。這些因素造成德國設計的堅實面貌:理性化、高質量、可靠、功能化、冷漠特征(見圖1.17~圖1.20)。

圖1.17 Krups B100 Beertender啤酒機

圖1.18 Melitta咖啡機

圖1.19 雙立人TWIVIGL鍋具

圖1.20 保時捷汽車
1.4.2.2 非物質化
電子和信息技術的普及應用開啟了第五次科技革命之門,而隨著互聯網技術的普及和移動互聯網的發展,全球正處于半個世紀以來的又一次重大技術周期之中。在不久的將來,移動寬帶會覆蓋到所有人群,而現在正處于從導入期到拓展期的轉折點。“手機就是當年的電燈泡,未來我們可以想象到的,就是幾乎所有設備都會接入網絡”,愛立信前總裁兼CEO衛翰思(Hans Vestberg)曾說道。
以微電子、通信技術為代表的數字信息技術的普及和應用正把人們從物質社會引入非物質社會。所謂非物質社會,就是人們常說的數字化社會、信息社會或服務型社會。工業社會的物質文明向信息社會的非物質文明的轉變,在一定程度上將使設計從有形的設計向無形的設計、從物的設計向非物的設計、從產品的設計向服務的設計、從實物產品的設計向虛擬產品的設計全方位調整(見圖1.21)。

圖1.21 數字化社會
[案例] 電子皮膚
隨著可穿戴技術的迅猛發展,醫療保健行業也開始研發專屬的可穿戴技術,包括對人體的血壓、肌肉活動和其他生命體征的實時監測都將會成為醫療行業的前沿研究領域。
得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的研究人員日前宣布他們已經開發出一種新型“電子皮膚”,這種厚度只有0.3毫米的可穿戴設備能夠貼在人的皮膚上,然后對佩戴者的體征數據進行準確檢測和記錄;同時該設備還能將數據上傳至電腦,甚至還能直接向人體輸送藥物(見圖1.22)。

圖1.22 電子皮膚
根據研究人員的介紹,他們在“電子皮膚”中內置了運動追蹤和體溫監測等傳感器;同時自帶的RAM能夠完成數據存儲和上傳工作,并且藥物可以通過該設備直接傳輸到人體體內。盡管目前市面上也存在有類似的“電子皮膚”設備,但是得克薩斯大學所研究的卻是首個將病情監測與治療結合在一起的“電子皮膚”設備。
“將存儲功能整合到‘電子皮膚’中確實非常有創新性,”瑞士聯邦理工學院的工程師史蒂芬妮·拉科說道,“至少目前市面的同類設備還都不具備數據存儲功能。”
另外,該“電子皮膚”的功能還需要借助外接電源和數據傳輸器才能正常工作,距離真正的可穿戴設備還有一段距離;同時,鋰離子電池以及RFID電子標簽又沒有足夠大的彈性。日后如果電源和數據傳輸的問題能夠被順利解決的話,這款“電子皮膚”設備就有望被推向消費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