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導論

一 研究背景與意義

之所以要進行勞動價值論的時代化研究主要基于以下幾點考慮:

首先,勞動價值論的時代化是馬克思主義時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2009年9月,中共十七屆四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黨的建設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第一次鮮明地提出了推進馬克思主義時代化的重大命題,將馬克思主義“時代化”與“中國化”“大眾化”相并列。所謂馬克思主義時代化,就是把馬克思主義同當前時代的發展和特征結合起來,使之能夠適應時代需要、把握時代脈搏、回答時代課題。這既是時代主題轉換的內在要求,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現實需要,更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內在特質的邏輯必然。價值理論歷來是經濟理論的基石,經濟理論的差異往往都源于價值理論的分歧。與其他經濟理論相比,勞動價值論在馬克思政治經濟學中的基礎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的大廈就建立在勞動價值論的基石上。作為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的基石,勞動價值論是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的組成部分,馬克思正是在完成了勞動價值論的科學化進程的前提下,才揭示了其經濟學說中的一系列基本問題。在當代,勞動價值論仍具有頑強的生命力,是與時俱進的科學理論。

其次,勞動價值論的時代化是勞動價值論自身發展的理論要求。以往,人們對勞動價值論的發展問題一般認為,勞動價值論的產生具有時代的烙印,而人類社會發展至今,發生了許多重要而深刻的變化。因此,這種產生背景與時代演進之間的矛盾,促使勞動價值論必須依據現實情況的變化而不斷發展。一般來看,這種看法并無錯誤之處,但這種看法暗含著這樣的一個假定:勞動價值論本身沒有內在矛盾或者沒有根本性的內在矛盾。這樣的一種想法,會使得人們不是從馬克思勞動價值論本身基本范疇的反思中去尋找突破和發展,相反是在已有的概念、范疇構造的理論框架內嘗試通過修補的方法來解決理論和現實之間的矛盾。事實上,勞動價值論從誕生以來就面臨多方的責難和挑戰,這些責難和挑戰不僅有經濟學家出于階級立場不同而提出的,也有基于合理揚棄的成分而提出的。勞動價值論本身也有其內在的矛盾或局限性,不是萬能的。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經濟全球化的日益加深、市場經濟的不斷推進,新情況、新問題涌現出來,勞動價值論的發展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這只說明勞動價值論進一步發展的內在必然性更加凸顯。即使沒有這些新變化和新發展,勞動價值論自身也有向高級理論形態發展的要求,這是理論自身內在矛盾或局限性所必然引發的。因此,勞動價值論亟待通過對其基本范疇,如勞動、物化勞動、生產性勞動、價值、使用價值、交換價值等概念的深入研究,走出困境,實現突破和發展,這是勞動價值論時代化的理論要求。

再次,勞動價值論的時代化是勞動領域新變化和新發展的現實需要。今天,知識經濟初現端倪,科學技術、服務勞動、生產要素創造價值的觀點隨之加劇,勞動價值論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和機遇。勞動價值論是否具有科學性,能否適應現代社會的需要,能否解釋社會現象等問題都需要我們進一步去思考。在當代,社會勞動發生多方面的變化:一是勞動主體多元化,除了從事物質生產的勞動者外,還有從事科技研究與開發的勞動者、從事管理的勞動者、從事服務的勞動者、從事信息收集與處理的勞動者等等。勞動的主體已不再是單一的傳統意義上的產業工人,而是包括一切從事生產活動的勞動者;二是現代勞動形式與馬克思時代相比,也發生了一系列的變化,如體力勞動為主逐漸轉向腦力勞動為主、服務業或“第三產業”的形成、管理勞動的作用突出、除了傳統的生產勞動、基礎勞動、實體勞動,還出現了非生產勞動、創新勞動、虛擬勞動等。勞動范疇的豐富化使得有人以此為依據進而對勞動價值論持否定態度。如何認識知識經濟、如何解釋勞動價值論面臨的一些難題、如何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回答勞動與價值的關系問題,不僅關系到馬克思主義的生存與發展,而且也關系到社會主義生產力的發展。因此,有必要對勞動價值論進行時代化研究,這是勞動價值論時代化的現實需要。

最后,勞動價值論的時代化是分配領域新問題和新情況的現實需要。當前,收入分配不平等問題受到了全世界的關注,而在收入分配不平等的趨勢背后,勞動收入占比(即勞動收入在國民收入中的比重)更是持續下降。在中國,由于市場經濟體制不完善,尤其是收入分配機制不完善,近十多年來,勞動收入占比也呈現出顯著的下降之勢,2003年以后降幅更大。“現在,中國的勞動收入占比僅為40%左右,已躋身勞動收入占比最低國家之列。”祁毓:《我國勞動收入份額持續下降原因的研究述評》,《財經政法資訊》2010年第2期。此外,在初次分配中,各省勞動者收入比重總體上也呈下降趨勢,各省勞動者收入的平均水平從1990年的53%下降為2005年的48%,且各省之間的勞動收入占比差距也逐漸加大。這一問題不僅影響著不同地區、不同群體、不同產業、不同行業之間的收入問題,也影響著居民消費水平的提高和經濟結構的轉型問題。因此,有關勞動收入占比持續下降的問題已經引起廣泛關注。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指出,必須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實現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發展同步、勞動報酬增長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十二五規劃”也就調整收入分配關系進一步提出意見,指出要“堅持和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努力扭轉城鄉、區域、行業和社會成員之間收入差距擴大趨勢”《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求是》2010年第21期。;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堅持共享發展的理念,指出“勞動報酬提高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這也是在當前經濟體制改革過程中重視收入分配改革的體現。價值創造者的收入要和價值實現者的收入相匹配,否則價值就成了空話。但價值創造者如果得不到認可和尊重,人類價值創造的源頭就會枯竭。勞動價值論指出,勞動是價值創造的唯一源泉,這就更需要我們在當前的經濟體制改革中給予勞動和勞動者充分的尊重和體現。但是,在現實的初次分配中,居民收入占比和勞動報酬占比偏低的現象卻日益明顯。因此,我們需要借助于勞動價值論時代化的研究,不僅揭開勞動收入分配份額下降之謎,更要為提高勞動收入分配份額提供實踐上的解決之道,這也是研究的實際意義所在。

二 國內外研究狀況綜述

勞動價值論廣義上的勞動價值論是指包含古典勞動價值論,即從威廉·配第提出“勞動決定價值”到亞當·斯密和大衛·李嘉圖對勞動價值論的論述,均包含在內。為了區別于這一廣義的勞動價值論,我們將古典學派的勞動價值論稱為古典勞動價值論,而將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稱為“勞動價值論”或“科學的勞動價值論”,因為在勞動價值論的發展史上,是馬克思將古典勞動價值論科學化。勞動價值論在馬克思那里得到了最為完整和成體系的表達,因而,文中“科學的勞動價值論”在其內涵上等同于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是一個老話題,但卻又是一個熱點問題,因此對于它的研究,不管是國外還是國內,都不曾停止。馬克思以勞動價值論為理論基礎,對資本主義生產關系進行了全面深入解剖,耗費了畢生的心血,寫出了被譽為工人階級“圣經”的理論巨著《資本論》。對勞動價值論這一理論基石的動搖,會導致對馬克思主義的全盤否定。正因如此,自馬克思主義誕生以來,所有懷疑和反對馬克思主義的人都把主要力量集中到勞動價值論上,形成了一次又一次的大論戰。伴隨著這一次又一次的論戰,勞動價值論也越來越備受矚目。

學界關于勞動價值論的研究較多,研究成果也頗豐,既有相應的文章,也有相應的專著。在期刊網上,以1979年到2012年為時間界限,輸入“勞動價值論”的主題詞,共有8138篇文章,直接以“勞動價值論”為題名進行搜索,則有2238篇文章。基于勞動價值論時代化的角度,我們將時間界限縮短為2000年至2012年,即自21世紀以來,則以“勞動價值論”為主題的文章有5432篇,以其為題名的文章也有1762篇。此外,學界關于勞動價值論的專著也不少,有百余本之多,這其中還不包括某些論著的分章節中對勞動價值論的論述,例如在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研究的著作中,勞動價值論的內容均會有所涉及。由此可見,學界對于勞動價值論的研究由來已久、持續不斷、數量眾多,這也從側面反映了勞動價值論研究的學術價值。下面筆者從國內和國外兩個角度分別對勞動價值論的研究狀況、研究熱點及研究難點等問題作一綜述。

首先,勞動價值論在國外的研究,主要見于國外學者們對馬克思經濟學的研究著作及國內學者對西方經濟學的研究著作和部分文章中。在西方,對于勞動價值論的研究,代表性著作主要有龐巴維克的《卡爾·馬克思及其體系的終結》一書,該書被認為是集當時資產階級經濟學家攻擊和否定馬克思經濟理論之大成的代表作。關于該書主要內容,筆者在后文國外論戰部分會集中介紹,故此處便不再詳細論述。此外,比利時經濟學家埃內斯特·曼德爾的《論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詳見 [比] 埃內斯特·曼德爾《論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廉佩直譯,商務印書館1979年版。一書也研究了勞動價值論的部分內容,涉及勞動、商品、價值、貨幣等范疇,并從經濟思想發展史的視角,揭示了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科學意義。美國的伊恩·斯蒂德曼等寫的《價值問題的論戰》詳見 [美] 伊恩·斯蒂德曼等《價值問題的論戰》,陳東威譯,商務印書館1990年版。一書,就國外價值理論展開的論戰進行了詳述,分別介紹了伊恩·斯蒂德曼、保羅·斯威齊、埃里克·奧林·賴特等數十位經濟學家的看法,并對價值、生產、勞動等諸多勞動價值論的問題進行了研究。倫敦大學經濟學院教授森島通夫在其著作《馬克思的經濟學》詳見 [日] 森島通夫《馬克思的經濟學:價值和增長的雙重理論》,袁鎮岳譯,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的第一章中,專門論述了“勞動價值論”的問題,就價值的定義、相對價值的量的決定、價值、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等問題進行探討。薩繆爾森先后發表三篇專論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文章,分別是《工資和利息:馬克思模型的現代剖析》(1957)、《從馬克思的價值到競爭價格的轉化》(1970)和《理解馬克思的剝削概念:馬克思的價值與競爭的價格間的所謂轉化問題》(1971)。這三篇文章表達的是同一個觀點,即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不適于對現實經濟生活的分析。楊玉生:《評西方經濟學界關于勞動價值論的爭論》,《廣播電視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1期,第58頁。

除了西方學者的專著和文章論述外,國內學者在對西方經濟學的研究中,也述及國外勞動價值論的研究狀況。例如,楊玉生、楊戈著的《價值·資本·增長——兼評西方國家勞動價值論研究》、吳易風的《外國經濟學的新進展兼論世界經濟發展的新趨勢和勞動價值論》及其《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與西方經濟學比較研究》等論著,均對國外勞動價值論的研究狀況作了介紹。同時,也有學者撰文評述國外勞動價值論的研究狀況,例如,刊登在《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2年第6期)的曾枝盛的《國外學者關于勞動價值論的百年論爭回顧和思考》一文,就從“資產階級經濟學發難攻擊馬克思的勞動價值理論”“勞動價值理論討論的深化關于 ‘轉形問題’的討論”及“斯拉法《用商品生產商品》挑起的論爭”三個方面,對勞動價值論在國外的百年論爭作了回顧,并對此作了思考。此外,楊玉生也撰寫了《評西方經濟學界關于勞動價值論的爭論》該文刊登于2002年第1期的《廣播電視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一文,詳細介紹了西方經濟學界對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研究,從龐巴維克、薩繆爾森、斯蒂德曼、斯威齊、德賽等人對勞動價值論的反對意見到多布、曼德爾等人對勞動價值論的肯定意見,都作了全面闡述。

總體上看,國外關于勞動價值論的研究可以分為對立的兩大派,這兩大派在勞動價值論本身的意義、價值轉形及勞動價值論本身的邏輯等問題上持有截然相反的看法。反對派多是以微觀經濟學的研究方法,在價值轉形問題上,對勞動價值論提出反對意見,并以此來質疑和否定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意義;而支持者則以勞動價值論方法論上的科學性和邏輯體系的嚴密性對反對者加以反駁,并就價值轉形問題提出了不同的看法,由此掀起了西方百年來關于勞動價值論的大論戰這部分內容將在本書第一章詳細論述,作為對勞動價值論發展的脈絡梳理。

其次,在國內,關于勞動價值論的研究成果也頗多,發表的論文已近萬篇,關于勞動價值論的專著也不乏其數。在這些著作中,代表性的有郭京龍、李翠玲主編的《聚焦勞動價值論在中國理論界》、劉永佶的《現代勞動價值論》、顧海良的《馬克思經濟思想的當代視野》、羅雄飛的《轉形問題與馬克思勞動價值論拓展》、何煉成等編的《社會主義社會勞動和勞動價值論新探》等。此外,在一些論著中也可散見關于勞動價值論的論述,如洪遠朋主編的《經濟理論比較研究》、吳易風、程恩富等人主編的《當代經濟學理論與實踐》等。前人對于勞動價值論的研究,為本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也拓寬了研究的視野。國內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問題:

(一)勞動價值論的由來和演進

這一部分內容主要探討勞動價值論的歷史演進,研究了勞動價值論的由來及各個階段的演進,其中著重介紹各個階段代表人物關于勞動價值論的思想,分析其不足與貢獻。對于這一問題的研究,近年專著極少,但關于勞動價值論的書籍均有專門列出相應的章節加以論述。例如,由陳永志所著的《勞動價值論的創新與發展研究》一書中就將勞動價值論的由來與演進放在了書中的第一章,闡明了古典學派勞動價值論的由來與發展。另外,還有專門的文章對這一問題加以論述,代表性文章主要有王書文的《試論勞動價值論的演進歷程》(《經濟師》2003年第8期)、邱兆祥的《淺論古典學派在勞動價值論上的貢獻》(《中央財政金融學院學報》1990年第3期)、慈斌的《從配第到李嘉圖析古典經濟學勞動價值論的歷史貢獻及其局限性》(《經濟理論研究》2008年第3期)等。這些文章各自論述的重點有所不同,但是都對勞動價值論的由來和演進過程作了說明,并對相應代表人物的觀點也作了評析,具有參考意義。同時,還有部分學位論文在對價值理論的回顧中,也涉及了勞動價值論的演進及其主要觀點,例如東北師范大學張鵬俠的博士學位論文《勞動價值論研究——構建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現代形式》一文,專列第二章來討論這個問題。

歸納起來,學界對于這一問題,大致都認為勞動價值論是古典政治經濟學的偉大發現,主要經歷了三個階段的演進。

第一階段是威廉·配第的提出階段。他在《賦稅論》一書論述什么是自然價格此處的“自然價格”事實上就是價值,就是生產一種商品所消耗的勞動。時,提到“假如一個人在能夠產生一蒲式耳谷物的時間內,將一盎司白銀從秘魯的銀礦中運來倫敦,那么,后者便是前者的自然價格。如果發現了新的更豐富的銀礦,因而獲得二盎司白銀和從前獲得一盎司白銀同樣容易,那么,在其他條件相等的情況下,現在谷物一蒲式耳十先令的價格,和以前一蒲式耳五先令的價格,是一樣便宜”[英] 威廉·配第:《賦稅論獻給英明人士貨幣略論》,陳冬野等譯,商務印書館1963年版,第52頁。。配第在這里已經指出一種商品的價值是由生產它的勞動時間所決定的,價值量的大小,取決于所花費的勞動時間的長短。并且指出了價值量和勞動生產率之間的關系,認為價值量隨著勞動生產率的變化而反向變化。這些觀點對勞動價值論的創建具有重大的意義。但配第僅僅看到勞動是物質財富的源泉,而沒有看到決定價值的真正源泉,導致土地和勞動共同決定價值的錯誤結論。

第二階段是亞當·斯密的繼承階段。斯密在繼承配第的價值理論研究基礎之上,指出了價值是由生產商品所耗費的勞動創造的,勞動是價值的源泉和尺度。斯密指出:“任何一個物品的真實價格,即要取得這物品實際上所付出的代價,乃是獲得它的辛苦和麻煩。對于已得此物但愿用以交換他物的人來說,它的真正價值,等于因占有它而自己省免并轉加到別人身上去的辛苦和麻煩。”[英] 亞當·斯密:《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上卷),郭大力、王亞南譯,商務印書館2007年版,第26頁。這里的“辛苦和麻煩”就是指勞動。此外,斯密指出價值決定于生產商品所必要的勞動量,認識到商品相互交換的比例,取決于生產各種商品所必要的勞動時間。并且在斯密那里,決定價值的勞動已經是一般的勞動,“在亞當·斯密的著作中,創造價值的,是一般社會勞動(不管它表現為哪一種使用價值)”馬克思:《剩余價值理論》,《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Ⅰ,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64頁。。但斯密認為勞動價值論只適合于簡單的商品經濟,對于資本主義社會是不適用的。資本主義社會商品的價值則是由工資、地租和利潤三大收入構成的。

第三階段是李嘉圖的發展階段。李嘉圖的價值理論是古典政治經濟學發展的最高峰,“作為古典政治經濟學的完成者,李嘉圖把交換價值決定于勞動時間這一規定作了最透徹的表述和發揮”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51頁。。李嘉圖把使用價值看作交換價值的物質承擔者,指出價值是由生產一種商品所必需的勞動決定的,“商品的價值或其所能交換的任何其他商品的量,取決于其生產所必需的相對勞動量,而不取決于支付這種勞動的報酬的多少”[英] 大衛·李嘉圖:《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周潔譯,華夏出版社2005年版,第1頁。。他還指出,作為價值唯一源泉的勞動是人的,而且是社會規定的人的活動。在考察勞動決定價值的這一過程中,李嘉圖還看到了勞動熟練程度的差異和勞動強度的不同,對商品價值量大小是有影響的。這些都是他在勞動價值論上的重要貢獻,然而,在價值向生產價格轉化問題上,他由于不理解價值規律在簡單商品生產和資本主義商品生產中的不同表現形式,因而遇到了兩大難題,導致其體系的解體。

總而言之,古典學派不同時期的幾位代表人物在勞動價值論方面堅持不懈的探索,是勞動價值論發展歷史上的重要階段。對于這些研究,我們要辯證地看待,既批判,又要借鑒其合理成分,才能把握其中的歷史線索和內在邏輯。

(二)關于深化對勞動的認識

關于深化對勞動的認識的研究,是探討當代條件下價值形成新特點的理論基礎。這一研究主要圍繞當代勞動的新特點展開,集中于以下方面:

一是當代勞動出現的新情況研究。這是深化對勞動認識的前提,只有認清了當前勞動的新特點、新情況,才能更好地深化勞動價值論。關于這個問題,學者們都認為當代的勞動與馬克思時代所分析的勞動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具體來說有:勞動主體的多元化,當代的勞動主體不再僅限于體力勞動者,也包括腦力勞動者,并且后者日益成為主要的主體;勞動形式多樣化,即當代的勞動形式不僅包括體力勞動,還包括科技勞動、管理勞動、服務勞動等多種形式;三是勞動領域的豐富化,即當代的勞動領域不僅局限于物質生產領域,還有非物質生產領域,更有虛擬生產的領域。這些新特點都對當前的勞動價值論提出了挑戰,同時也提供了發展機遇。

二是關于創造價值的勞動的外延問題。這是結合當代勞動的新特點(例如價值創造由體力勞動為主轉變為腦力勞動為主,科學勞動、管理勞動和服務勞動的重要性日益凸顯等情況)提出的。有的學者主張將勞動拓寬為既包含物質財富創造的勞動,也包括精神文化產品創造的勞動,從而擴大了生產勞動的外延;而有的學者則反對擴大生產勞動的外延,認為生產勞動僅僅指物質領域的勞動。這就引起了關于生產勞動與非生產勞動的爭論,并進而形成了“寬派”“中派”和“窄派”三種不同的觀點。這三個派別的具體觀點,將在本書第一章國內論戰部分具體分析。

三是關于對各種勞動的理解。這一問題涉及怎樣看待科技勞動、管理勞動和服務勞動在價值創造中的作用。對于這個問題,學界沒有統一的答案。有學者主張,科技勞動和管理勞動也屬于生產性勞動,因而也創造價值,并且作為復雜勞動形式,它們創造的價值更大更多;而有學者則認為,這兩種勞動不屬于生產勞動,它們僅僅是以科技、管理等要素的形式參與價值創造,不是價值的源泉。另外,關于服務勞動,學者們的看法更是紛繁復雜。有的學者還將服務勞動作了分類,認為一種是可以物化的服務勞動,這種勞動屬于生產勞動,創造價值;而另一種則是純粹的服務,它提供的消費品是一種無形產品。在這類服務中,藝術家、教師和醫生又歸入生產勞動領域,而國家機關、政府工作人員的勞動則不屬于生產勞動。參見趙凌云《勞動價值論新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當然,關于這個問題,學界意見不一,也有學者認為政府和國家公務員的勞動也是創造價值的勞動。

(三)關于價值創造問題的研究

這里對價值創造問題的研究,不同于前面所論述的探討價值創造源泉的問題,而是探討價值創造與使用價值創造之間的關系、價值創造與價值分配之間的關系、價值分配與使用價值分配等一系列問題。

首先,關于價值創造與使用價值創造的研究,主要有兩種觀點:一種是認為,使用價值的創造與價值的創造是統一的,因而不能分離出具體哪些要素創造了使用價值,哪些要素創造了價值;另一種則是認為,兩者有區別,即堅持價值的源泉是唯一的,只有勞動,而財富的源泉才與各種生產要素相關。

其次,關于價值創造與價值分配的關系研究。這一問題一直是理論界討論的焦點和難點。經過長期的討論,學界形成基本的共識,即認為社會主義實行按勞分配和按生產要素相結合是合理的,有其理論依據。但是在具體的理論依據是什么的問題上,仍存在著分歧:一派將價值創造與價值分配完全分開,認為兩者之間沒有聯系,進而認為按勞分配和按要素分配的理論依據不在于勞動價值論,而在于生產資料所有制;另一派的觀點則認為價值分配不同于分配制度,但它與價值創造之間不是毫無聯系的,后者是前者的基礎,但同樣否認價值創造是分配制度的理論依據;還有一派的觀點認為,價值創造最終決定著價值歸屬,只不過在勞動生產能力未能沖破生產資料歸不同所有者占有這一生產關系限制的情況下,由生產關系直接決定價值的分配關系。

最后,關于價值分配與財富分配的研究。這一研究的代表性觀點同樣有兩種:一是認為價值分配與財富分配是從不同角度理解的兩個概念,前者是從生產財富的人類活動角度看的,是人類勞動的分配;而后者是從物理角度看,是一定物質量上的分配。二是認為兩者完全統一,價值分配是不可以量化比較的使用價值分配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的表現形式。

(四)關于勞動價值論與我國收入分配的相關研究

目前,國內學者對收入分配體制問題基本達成共識,即按勞分配與按生產要素分配相結合的分配制度。但對于這一分配制度與勞動價值論之間的關系,則觀點不一。有的學者主張勞動價值論是按勞分配的理論依據,有的學者則表示反對。總體而言,目前學界較為一致的觀點是認為勞動價值論是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體系的關鍵樞紐點,但不是按勞分配的理論基礎,然而,按勞分配原則與勞動價值論之間是存在著一定的聯系的。劉德庚:《“馬克思主義勞動價值論與收入分配問題”學術研討會觀點綜述》,《理論視野》2001年第3期,第23頁。

近來研究的重點是收入分配關系問題。20世紀90年代以來,國內許多學者(例如李楊、向書堅、李稻葵等人)觀察到了勞動收入占比持續下降的趨勢,從不同角度對此進行解釋,認為主要原因有:一是資本積累與技術進步,認為資本和技術與勞動力之間存在著某種替代關系,資本和技術導致勞動的弱化。二是勞動力市場的變化,認為勞動力市場上的競爭性勞動供求關系形成了對勞動力市場供給的正向沖擊,勞動力市場的分割形成的勞動力資源得不到有效配置、對勞動力的保護程度下降等均是勞動收入占比下降的重要原因。三是財政收支與財政分權,認為過高的財政收入會形成對勞動收入的“擠出效應”,財政分權會加劇社會不公,導致更為惡化的勞動弱勢局面。四是經濟結構,認為經濟結構的改變是勞動收入占比持續下降的原因。五是收入分配制度,認為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是勞動收入占比下降最重要的制度性影響因素。這些研究都對勞動收入占比下降的原因作了一定程度上的解釋,但更多是從經濟學角度進行解釋的。勞動收入占比下降、勞動收入份額減少這一現象,不僅僅是一種經濟現象,更是一種社會現象,需要從社會層面對這一現象進行深層次的分析;勞動價值論作為伸張勞動者利益的理論,恰好能為其提供一種新的理論視角。當前關于勞動價值論與收入分配之間的研究熱點就在于此,歸結起來,亟待探討的問題主要有:一是按生產要素分配與勞動價值論之間的關系;二是如何運用勞動價值論正確對待各行各業的收入性質;三是如何運用勞動價值論對收入分配的公正問題提供指導。這些均是需要加以研究的時代課題。

三 研究方法與思路

本研究是運用基礎理論解釋現實問題的研究,因而在研究中,既需要對理論本身加以挖掘和梳理,也需要對現實問題進行分析,這就決定了在研究中,主要采取的方法有:

(一)歷史與邏輯相統一的方法

這一方法主要運用于對基礎理論本身的分析過程中,既有以勞動價值論發展的歷史進程為線索,回顧其發展的歷程,也有以理論的主要觀點為依據,分析各個發展階段理論的具體觀點在邏輯上的繼承與發展。具體而言,主要有:

第一,通過對勞動價值論的歷史回顧,厘清勞動價值論的發展歷程,并在其中對各個代表人物的觀點進行歸納和演繹相結合的分析;

第二,通過對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歷史梳理,厘清勞動價值論的科學化進程,并對其中的不同階段進行邏輯分析。

(二)文獻法

勞動價值論是蘊涵于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中的基礎理論,因而,對于這一理論的挖掘和梳理,需要通過文獻資料解讀的方法加以完成。因此,在論文寫作過程中,需要通過閱讀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如《資本論》《政治經濟學批判大綱》《反杜林論(政治經濟學編)》《哲學的貧困》等相關著作文獻,從中歸納出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豐富內涵,為其時代化研究打下理論基礎。

(三)比較分析的方法

有比較才能有鑒別,要說明勞動價值論在現時代的生命力,需要我們將它與其他價值理論的觀點作一比較分析;同時,要對現實存在的情況有個準確把握,也需要我們將其與以往的情況作一比較,更需要對其本身存在的不同差別進行比較分析。因而,在本書中,比較分析方法的運用十分重要。主要有:

第一,將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與古典政治經濟學的勞動價值論、西方價值理論的主要流派進行比較,從中得出異同;

第二,將恩格斯、馬克思各自對勞動價值論研究的不同階段進行比較,理順勞動價值論的發展進程;

第三,將不同勞動形式進行比較,分析勞動價值論基本范疇的豐富內涵及各自的作用;

第四,將不同行業、不同地區、不同主體之間的收入分配份額進行比較,揭示收入分配份額的變化趨勢。

(四)定量分析與定性分析相結合的方法

這一分析方法,主要運用于對收入分配問題的分析中。通過搜集數據,尤其對不同地區、不同行業和不同主體收入之間的數據進行定量分析,并運用相關理論加以解釋,從而達到定性分析的目的。

(五)文本解釋學的方法

理論是一個歷史文本,它有特定的視界即視看的區域。視界同歷史一樣總是不停地運動。隨歷史進程,我們現在的視界比當時的視界又有新的發展。我們現在學習理論,實際上就是兩個視界的相遇、交融,即解釋學中的“視界融合”,通過融合形成新的理解、新觀點。

在上述研究方法的基礎上,本書以古典勞動價值論的珍貴理論貢獻為基礎,以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為研究對象,以馬克思主義勞動價值論不斷完善的歷史過程為資料,以百年來勞動價值論的爭論為參照,以中國社會主義建設歷史進程為實踐依托,以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中國化成果為理論依據,以馬克思主義勞動價值論的時代化問題為主題展開研究。具體而言,本書的研究思路如下:

第一,本書先對國內外關于勞動價值論百年論爭的觀點進行回顧和梳理,從中梳理出勞動價值論在國內外研究中曾涉及的主要問題及其在當下研究中的熱點和難點問題。這一論戰的介紹和觀點的評析,一方面,有助于在當前對勞動價值論時代化的研究中,不再重復過去論戰中已經涉及并有結論的問題;另一方面,延續論戰中尚未解決的問題,從而推進勞動價值論的時代化研究。這是研究的前提。

第二,本書從勞動價值論時代化的必然性、重要性與可能性的分析中,引申出勞動價值論時代化的命題,進而指出勞動價值時代化的基本任務之所在。這是提出勞動價值論時代化研究這一命題的起點。

第三,本書對研究的主題——勞動價值論的發展進程作了介紹,對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形成進程和內容進行梳理,從而做到尊重理論前提、回歸理論真相和挖掘理論精髓,這是對研究對象本身的理論基礎分析。

第四,本書分析了推進勞動價值論時代化的現實必要性,從理論和現實兩個角度指出勞動價值論在當前遭受到的巨大挑戰和面臨的難題,這既是對勞動價值論時代化的現實必要性分析,也是對勞動價值論時代化主題的必然提出。挑戰和難題,恰好是時代化需要解決的問題,也指出了理論的局限性所在。

第五,本書從社會勞動論、價值生成論、價值實現論、價值分配論等四個角度,分析了勞動價值論時代化的具體內涵與啟迪,從而緊扣主題,即勞動價值論的時代化,這是主題的深化。

第六,本書對堅持和推進勞動價值論作了理論與現實的思考,這是本書小結部分,也是對本研究的總結,有助于指導我們繼續推進勞動價值論的時代化研究。

四 研究重點與研究創新

社會科學研究的任務不是僅僅指出現實社會存在的問題和指責這些問題,而是尋找這些問題存在的深層原因,并且盡力尋求解決這些問題的途徑和方案。因而本書的研究重點主要集中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對勞動價值論的基本范疇和基本內涵重新梳理,準確理解和把握勞動價值論,為其時代化研究打下鋪墊;

二是勞動價值論的時代化研究,包括勞動范疇豐富、勞動形式劃分、勞動性質界定和勞動地位確定等內容,也包括價值創造與分配關系的厘清、分配制度的時代認識、收入分配的多元因素研究等問題;

三是勞動價值論時代化的啟迪,包括深化勞動價值論中關于勞動的論述的重要借鑒意義、深化勞動價值論中關于分配的論述的重要指導意義,力求為當代經濟發展過程中的新情況、新現象提供理論的解釋和實踐的回應。

在這些研究重點中,本書的創新之處主要在于:

一是研究視角不同。當前學術界對勞動價值論的研究多從勞動價值論本身或是從勞動價值論與價值創造、價值分配問題入手,但在這些研究視角中,將勞動價值論時代化與勞動收入占比下降的現實進行結合分析的不多。因此本書通過勞動價值論時代化的相關研究,除了進一步豐富和發展勞動價值論之外,更在于要用時代化的勞動價值論解釋和解決勞動收入占比的問題,進而為我國收入分配問題提出新的思路,這是創新之一。

二是研究內容不同。時代化是一個新的命題,不同的研究可以對勞動價值論的豐富和發展作出不同的論述。本書則以勞動論和價值論為視角,對勞動價值論時代化的內涵作一闡述。在勞動論方面,關于勞動的分析內容,本書從十組概念出發,對社會主義勞動形式進行了豐富化的認識和分析,這些劃分和分析是一種創新;在價值論方面,關于收入分配的依據,本書從直接因素、間接因素、倫理因素和偶然因素等方面,對社會主義收入分配問題進行了分析。此外,關于馬克思勞動價值論與西方價值理論,尤其是其與效用價值論之間的區別分析,筆者站在時代演進的高度,提出了自己的管窺之見,也是一個創新之處。

三是研究落腳點不同。目前在勞動價值論的研究方面,有的學者是側重論述勞動價值論本身的科學性、適用性等問題;有的學者側重論述其在當下面臨的主要挑戰及其需要深化之處;有的學者則側重論述其與收入分配原則之間的關系問題。這些分析自有其合理之處,然而這些論述本身不是本書的研究目的和落腳點。本書的研究目的在于通過勞動價值論時代化的研究,不僅實現勞動價值論在當下的生命力,更意在真正弘揚和彰顯勞動和勞動者的主體地位,在生產、交換、消費和分配領域真正做到以人為本,這才是勞動價值論的精神實質之所在,也才是科學發展觀背景下,勞動價值論的時代使命之所在。因此,研究的落腳點與其他研究有所區別。

五 研究難點、不足與研究展望

由于勞動價值論的時代化研究是基礎理論與現實問題相結合的研究,因而既需要掌握并解讀大量的文獻資料,又需要了解并分析復雜的現實情況,還需要運用不同的研究方法,這些都加大了研究的難度。本書的研究難點主要有:

一是由于西方價值理論的研究多是以微觀經濟學的數量分析方法為主,因此,對西方價值理論的分析難度較大,需要經濟學的相關知識和范式;

二是勞動價值論時代化的標準及其如何實現時代化不好把握,目前尚未有定論,因此本書只能力求在時代背景下,做到勞動價值論理論上的深入和實踐上的深化;

三是由于現存數據的缺失與失真,有關不同地區、不同行業、不同主體之間的勞動收入份額的現狀及其發展趨勢方面的數據較難搜集、統計和分析。

囿于筆者理論功底不夠,分析能力有限,加之上述的研究難點,因而在寫作過程中,存在著不足之處,具體有:一是由于自身學科的需要和研究的目的,因而使得研究較為側重宏觀分析,對于勞動價值論的微觀分析則較為不足;二是研究過程中,具體分析樣本和數據的選擇上,出于研究的需要和資料搜集的限制,側重選取了對研究有用的樣板和數據,研究結論難免有偏頗之處。此外,由于自身水平的局限,對于勞動價值論基本范疇的界定和基本內涵的挖掘不夠深入和系統。

研究的不足,恰好說明了勞動價值論的時代化研究這一命題在今后的可延續性。這是一個古老的話題,但同時也是一個持久的話題,它需要我們結合新時期的發展形勢和新時期的研究手段,更深刻地說明勞動價值論在當前的生命力,更加堅定和有力地發揮其在當前實踐中的指導作用。今后的研究希望能夠從勞動價值論的基本范疇和基本內涵入手,在當前的背景下探討勞動價值論需要完善和發展之處,進而以完善和發展了的勞動價值論為當代社會經濟問題出謀劃策。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丹巴县| 华宁县| 洞口县| 乌拉特前旗| 彭泽县| 比如县| 民丰县| 永登县| 保康县| 南京市| 永州市| 博客| 城口县| 睢宁县| 吉木萨尔县| 阳信县| 罗平县| 黔东| 北辰区| 安溪县| 襄汾县| 井陉县| 姚安县| 封丘县| 富川| 富宁县| 开江县| 百色市| 治多县| 兰西县| 镇坪县| 黄浦区| 淮阳县| 泽州县| 雷波县| 蛟河市| 礼泉县| 萝北县| 东山县| 曲沃县| 黔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