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傳媒與“新寫實小說”的興起作者名: 張小剛本章字數: 2342字更新時間: 2019-01-04 17:34:49
第四節 基本框架和主要內容
基于以上諸方面的考慮,本書在具體構想和章節安排上,試圖從一個較小的角度切入,但是又不局限于就事論事,而是在一個較為開闊的視野中重繪“新寫實小說”興起的歷史軌跡和文學圖景,為其提供一種有別于以往的研究和文學史敘事的認識模式;并在這種新的認識模式中重新尋找“新寫實小說”的歷史坐標。以《鐘山》雜志和“新寫實小說”興起的互動關系為聚焦點,本書試圖廓清“新寫實小說”的興起過程中的物質基礎和制度因素。并在此基礎上帶動20世紀80年代文學雜志與文學思潮的若干問題。也就是說,盡量做到小中見大,以大托小。
第一章,通過對不同性質、等級的文學雜志的區分和考察,將其置于20世紀80年代的歷史洪流中審視它與經濟、政治體制改革之間的關系,描述其從繁榮到萎縮的走勢和命運。本書試圖以具體的雜志發行量的統計數字為依據,從歷時的角度對20世紀80年代文學雜志的命運沉浮作整體描述。事實上,對整個20世紀80年代是一個文學繁榮的黃金時期的判斷是有失公正的,這種整體化的判斷忽略了文學雜志在20世紀80年代不同時段的命運起伏,也對不同性質、地位和等級的文學雜志的歷史命運造成了遮蔽。本書的討論以文學雜志的具體印刷量和發行量為證,將20世紀80年代的文學雜志的發展進程大致分為三個主要階段。分別是1978—1984年:文學雜志的守持、繁榮期;1985—1988年:文學雜志的改革、徘徊期;1989—1991年:文學雜志的調整、萎縮期。在第一個時段,因為雜志社“事業單位,企業化管理”的性質導致文學雜志在出版、發行、訂閱等環節的高度“計劃化”,以及“文革”之后讀者積極的閱讀心理,文學雜志出現了繁榮的局面。第二時段的劃分以1984年末開始的城市改革以及出版部門在哈爾濱的會議上提出的出版社從生產型向生產經營型轉型為界,自此以后,雖然文學雜志在經營管理上發生了一定的轉變,從資助方式上看,雖然政府撥款仍在繼續,但是雜志的自主權有所增強。第三個階段,20世紀80年代末,文學雜志走向了全面的調整,其內容與外在裝幀發生了明顯變化,發行量也一度在低谷中徘徊。
第二章,從文學場域的角度,以上海、北京、南京等城市為主要聚焦點,描述當代文學中心的轉移?!拔母铩苯Y束以后,文學主要發揮意識形態的功能,參與了從撥亂反正到改革開放的社會價值觀念的重建,作為政治、文化中心的北京理所當然地成為當時的文學中心。而發生于1985年的文學“轉折”中,《上海文學》已經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從“現代派”小說到“先鋒小說”,雖然北京、沈陽、西藏的一些雜志參與了這場文學運動。但是,位于這個中心的卻是上海這個注重形式、變革的城市。隨著1988年前后“文學失去轟動效應”,“先鋒文學”的衰落及其他一些事件的發生,作為20世紀80年代文學中心的北京和上海在推動文學思潮的建構上逐漸趨于平靜。在“治理整頓”時期,北京文學的“主旋律”和上海文學的市場面向給《鐘山》倡導“新寫實小說”提供了歷史契機?!剁娚健穼彆r度勢,打出了“新寫實小說大聯展”的旗號。在以后的兩三年間,南京實際上成為這一時段的文學中心。
第三章,從文學思潮與雜志的角度關注《鐘山》是如何將“新寫實小說”生產出來的。這是一個文學策劃的過程,包括選題策劃、內容策劃和營銷策劃等環節。在“新寫實小說”策劃過程中,《鐘山》實則是巧妙地整合了各種生產要素和市場要素,從而贏得了豐厚的資源:作家資源、批評家資源、報刊資源、讀者資源等。在《鐘山》與《文學評論》的太湖會議之前,“寫實”傾向的創作已經成為一個重要話題。其后,《鐘山》于1989年第3期開辦“新寫實小說大聯展”,后漸成規模。其組稿過程中表現出來的策略,是一個媒體人在面對諸多矛盾和問題時的深謀遠慮。媒體意識的自覺促成了這次文學策劃。這其中包括名家、雜文、時效性、新奇性、當下性、物質獎勵、聯合媒體進行宣傳等諸多因素。
第四章,正是因為《鐘山》的策劃,“新寫實小說”才成為一個廣受關注的文學現象。也正是因為這種命名,池莉、方方、劉震云、劉恒等作家才得以“新寫實小說”的代表作家進入文學史。這是《鐘山》和其他雜志、批評家共同制造的“歷史”結果,在這個過程中,《鐘山》造就了“思潮”、造就了作家、造就了自身。那么,《鐘山》是如何將這些作家生產出來的呢?在選擇上有哪些策略呢?為什么最后被文學史記住的只有池莉等四人呢?在本章中,筆者通過對“新寫實小說”代表作品的發表、轉載、評論、入史過程的考察,歷史地繪制了池莉等四人為評論關注、篩選、入史的過程,這個篩選過程是八九十年代之交文壇的各種力量(報刊、批評家、地域)博弈的過程。
第五章,主要討論讀者與“新寫實小說”的興起的關系。本論題聚焦1989年第3期至1991年第3期《鐘山》的整體形象,既注意到“新寫實小說大聯展”、“雜文作坊”、“新潮小說”、“中國潮報告文學”“評論”等欄目設置和平衡上的讀者因素,又將不同期的欄目設置的調整與其歷史語境相聯系。其中雜文的消長、先鋒的吸引力、新寫實的號召力、中國潮的當代感都成為版面設置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為不同類型的讀者提供了多樣的文學產品,成為考察《鐘山》所預想的讀者結構和閱讀口味的重要窗口,而其中的欄目設置的變化則顯示了這一時期的意識形態對文學讀者的干預。
第六章,將“新寫實小說”的興起置于八九十年代轉型的歷史語境中,從歷時的角度考察文學生產與“文學思潮”的關系?!皞邸薄ⅰ胺此肌?、“改革”、“尋根”文學思潮在生產上具有共同的特征,那就是“計劃生產”:這種文學思潮的生產更多注重的是文學的意識形態效應以及文學“本身”的審美性,而到了“新寫實小說”, “市場”成為文學思潮緣起與興盛的重要向度。正是“市場”的暗中支持,才使得南京的《鐘山》和“新寫實小說”成功地走進了文學史。從這個意義上講,“新寫實小說”是八九十年代社會轉型中頗具征候性的文學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