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代中國治國理政:理論與實踐
- 王鈺鑫
- 1925字
- 2018-11-08 20:05:36
一 形成與提出
實踐發展永無止境,認識真理永無止境,理論創新永無止境。黨和人民的實踐是不斷前進的,指導這種實踐的理論也要不斷前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就是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新方略和與時俱進的新理論,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踐相結合的新發展。2015年4月28日,習近平在慶祝“五一”國際勞動節暨表彰全國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確立了新形勢下黨和國家各項工作的戰略目標和戰略舉措,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了理論指導和實踐指南。那么,如何認識“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來龍去脈就成為頭等重要的任務。大家比較一致地認為,“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有一個逐步提出和成型的過程。
但具體來說,仍有不同的觀點。綜合各方面的觀點,比較有代表性的有三種。
第一種是“總源頭”說。習近平指出,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從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個全局出發形成和提出了“四個全面”戰略布局。這成為學者進行解讀和闡釋的主要依據。有學者認為,“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總源頭是黨的十八大精神。在論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與黨的十八大的直接關系之后,就全面從嚴治黨與十八大精神的關系做出這樣的說明:“全面從嚴治黨”的提出和形成“雖然不是直接來源于、來自于黨的十八大,但是,它卻與十八大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是間接來源于、來自于黨的十八大”。有研究認為,“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基本思想,已存在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之中,存在于十八大精神之中。
即是說,“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是黨的十八大精神的具體化,也是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治國理政創新實踐的科學總結和理論升華。
第二種是“三階段”說。比較有代表性的觀點是:“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是在黨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基礎上,在黨的十八大以來新的偉大實踐中,逐步提出并形成的。從黨的十六大提出“一個全面”到黨的十八大提出“兩個全面”,到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三個全面”,再到“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提出,這是中國共產黨對治國理政方略認識不斷深化的三大階段。“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提出以后,其理論定位也有個發展過程。起初是作為全面完成黨的十八大提出的任務、要求以及當前黨和國家事業發展中必須解決好的主要矛盾提出來的;其后,習近平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十八屆四中全會精神,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首次把“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定位于黨中央的戰略布局。
進而將“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定位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理論指導和實踐指南。
第三種是“長期探索”說。有學者認為,“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是歷史現實未來的辯證統一。其緣由是:歷史、現實與未來的統一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規律,任何一項重大治國戰略的形成與出臺,也往往基于歷史、現實與未來的有機統一。黃坤明認為,從歷史的發展脈絡來看,“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是對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實踐經驗的科學總結和豐富發展。中國共產黨在全國執政60多年來,經過幾代中國共產黨人接力奮斗、不懈探索所積累的治國理政豐富經驗,是提出“四個全面”的重要歷史前提。
也有學者主張把“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源頭延伸到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并由此強調“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中的每一個都有一個逐步提出、日益明晰的過程。
認為,“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所包含的內容是改革開放30多年來歷屆中央不斷總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成就和實踐經驗陸續概括形成的。
上述三種觀點都有一定道理,有助于更加清晰地認識“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來龍去脈,厘清“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源”和“流”,為深化“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形成史的研究提供了認識基礎。然而,認識和把握“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必須堅持唯物史觀,秉承寬廣的歷史視野。從歷史方位來看,“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是在社會主義學說創立500年、社會主義國家誕生近100年、中國社會主義實踐60多年之際提出的,其形成是一個很長的歷史跨度,與中國共產黨長期的理論探索和實踐探索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是幾代中國共產黨人接續奮斗的智慧結晶,也是科學社會主義在當代中國的新發展。同時,“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每一個“全面”的形成也都有很深的歷史淵源和較長時期的理論與實踐探索。但把四個“全面”放在一起作為整體進行論述,并強調在“全面”上著力、在“深化”上進取,則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從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個全局提出來的。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全面深化改革,再到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是層層遞進、漸次鋪陳的全局性長期性戰略謀劃和布局。對此,也要進行歷史的分析,從而講清楚“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是繼承和創新的有機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