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導論

一 問題的提出和選題意義

(一)問題的提出

專政和民主是一對很容易引起人們爭論的概念。歷史上,人們對這兩個概念以及二者之間的關系有著多樣的,甚至對立的理解。當今世界,民主已經成為具有普遍意義的政治價值和制度體系,民主化亦成為世界進步潮流;而專政,尤其是無產階級專政,由于種種原因,卻遭到了人們長期的誤解和否定。西方自由主義學者往往把專政等同于專制獨裁,把專政與民主截然對立起來。他們認為馬克思的無產階級專政理論是一種專制思想,如果付諸實踐就會導致極權主義。卡爾·波普爾就認為同柏拉圖和黑格爾一樣,馬克思也是民主的敵人,是專制主義的代表人物,馬克思的一切政治理論“不僅是錯誤的,而且是致命的錯誤”[英] 卡爾·波普爾:《開放社會及其敵人》(第二卷),鄭一明等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193頁。。在波普爾看來,“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政策可以被描述為一種使工人懷疑民主的政策”同上書,第256頁。。雖然《共產黨宣言》曾寫道:“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無產階級上升為統治階級,爭得民主”,但“只要它作為第一步被接受,那么,爭得民主也會喪失”同上書,第257頁。。西方新自由主義代表人物哈耶克也指出:“一個真正的 ‘無產階級專政’,即使形式上是民主的,如果它集中管理經濟體系的話,可能會和任何專制政體所曾做的一樣,完全破壞了個人自由。”[英] 弗里德里希·奧古斯特·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王明毅等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版,第71頁。對哈耶克而言,“社會主義從一開始便直截了當地具有獨裁主義性質”同上書,第29頁。,社會主義蘇聯和東歐國家正是由于馬克思理論的“原罪”,才會走向極權主義和專制獨裁。

在社會主義陣營中,第二國際修正主義代表人物伯恩施坦從代議制民主立場出發,把民主定義為“不存在統治階級”,即“一種社會狀況的名稱,在其中任何階級都不能享有同整體對立的政治特權”[德] 愛德華·伯恩施坦:《社會主義的前提和社會民主黨的任務》,殷敘彝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65年版,第189—190頁。,批判和否定了馬克思的無產階級專政理論。他認為“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創立他們的關于無產階級專政的理論時,心目中是以法國革命的恐怖時期為典型例子的”同上書,第149頁。。無產階級專政意味著無產階級掌握政權而成為享有特權的統治階級,實行恐怖和獨裁統治。在伯恩施坦看來,馬克思主張的無產階級專政“屬于低下的文化”, “是一種政治上的返祖現象”同上書,第195頁。,是一種過時的理論,已經和現代社會民主政治不相符合了,必須予以放棄。他說:“在社會民主黨的代表在一切有可能的地方實踐上都已經站在議會工作、比例人民代表制和人民立法(這一切都是同專政相矛盾)的立場上的這一時代,堅持無產階級專政這一詞句究竟是什么意思呢?這一詞句今天已經如此過時,以致只有把專政一詞的實際意義去掉并且賦予它隨便什么削弱了的意義,才能使這一詞句和現實相一致。”同上。

即使在社會主義國家,對無產階級專政的傳統認識也是把其理解為對少數敵對階級和勢力的鎮壓,有意識或無意識地把專政與民主對立起來,強調對人民實行民主,對敵人實行專政。在實踐中,由于社會主義首先在經濟文化相對落后的國家建立起來,現實的無產階級專政還沒有實現比資本主義更加美好的共產主義社會;以高度集權為特征的蘇聯社會主義模式使得無產階級專政逐步走向了領袖的獨裁專制,為蘇聯解體和東歐社會主義國家轉向資本主義埋下了伏筆。當今的社會主義國家正在進行全方位的改革,但仍舊沒有完全擺脫傳統社會主義體制的束縛,面臨著繼續深化改革和建設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繁重任務。這在某種程度上也強化了人們把專政視為專制的認識。

然而,作為科學社會主義的創始人,馬克思畢生都在為實現無產階級和全人類的解放而努力奮斗。他創立了唯物主義歷史觀和剩余價值學說,證明了共產主義是實現所有人的自由的理想社會,無產階級專政作為向共產主義過渡的國家形態是克服了資產階級民主(即代議制民主)弊病的真正民主。馬克思無產階級專政理論與現實社會主義實踐的矛盾和困境促使我們思考:什么是無產階級專政?無產階級專政與民主是什么關系?馬克思的無產階級專政理論與現實社會主義的無產階級專政實踐是什么關系?如何認識和評價無產階級專政理論?要回答上述問題,我們需要從現時代出發,理性分析馬克思關于無產階級專政及民主的論述,重新檢查無產階級專政與民主的關系。

(二)選題意義

研究馬克思的無產階級專政與民主的關系,對于全面認識和反思馬克思的政治思想,對于客觀、批判地認識民主的理論與實踐,對于深入認識社會主義國家無產階級專政理論與實踐及其民主政治建設,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無產階級專政理論是馬克思政治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尤其是馬克思國家理論的核心理論。列寧就曾明確指出:“只有承認階級斗爭、同時也承認無產階級專政的人,才是馬克思主義者。”《列寧全集》第31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2頁。同時,無產階級專政理論是建立在馬克思對資本主義國家的批判、革命學說以及共產主義理論基礎之上的。研究無產階級專政與民主的關系,有助于完整、準確地理解馬克思的理論體系和思想主題,有助于認識代議制民主理論的優點和不足,有助于認識無產階級專政與民主的內在本質聯系,構建社會主義民主理論。

研究馬克思無產階級專政與民主之關系,有助于廓清理論是非,澄清對馬克思思想的誤解。由于馬克思階級斗爭理論和無產階級專政學說的對抗色彩,以及20世紀的社會主義無產階級專政實踐出現過較為嚴重的錯誤,馬克思這一理論遭到了人們的誤解。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內部出現了伯恩施坦與考茨基、盧森堡,以及列寧與考茨基的爭論。原本信奉馬克思主義的社會民主黨也逐漸采取多元化的指導思想,放棄了馬克思的無產階級專政主張,接受了自由主義民主理念和制度。西方自由主義學者更是借助蘇聯社會主義實踐把馬克思的無產階級專政理論歪曲為專制主義和極權主義,視馬克思為民主的敵人。闡明馬克思無產階級專政與民主之間的真實關系,恢復這一學說的本來面目,有助于消除對馬克思思想的種種誤解,起到正本清源的作用。

現實的社會主義并不是建立在馬克思所設想的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基礎之上,但其核心的社會經濟政治制度又是按照馬克思的設想建立的。研究馬克思無產階級專政與民主關系,一方面,有助于理解當今社會主義國家的政治現狀,以理性批判為武器,反思現實的無產階級專政,推動社會主義國家的民主政治發展;另一方面,有助于總結無產階級專政的歷史經驗和教訓,結合當代世界民主政治發展的潮流,站在今天時代的高度客觀評價馬克思這一思想,為推進社會主義國家的民主政治建設提供理論支持。

二 國內外研究狀況

(一)國外研究綜述

國外對馬克思無產階級專政理論及其與民主關系的研究很早就已展開。在馬克思的時代,巴枯寧、蒲魯東、魏特林、拉薩爾等就與馬克思(恩格斯)進行了思想爭論。第二國際時期,伯恩施坦、考茨基、盧森堡和列寧等理論家對馬克思的有關思想進行了爭論,提出了許多有價值的見解。20世紀20年代以來,馬克思無產階級專政理論受到更大的關注:以蘇聯為代表的社會主義國家繼承了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的批判,著重闡述了無產階級專政的積極意義;西方自由主義學者則結合蘇聯模式展開了對馬克思無產階級專政理論的批判和反思;西方左翼學者和西方馬克思主義者則試圖理性反思和重構馬克思的政治思想,以此來批判資本主義和蘇聯社會主義。

1.馬克思無產階級專政理論

關于無產階級專政概念。有學者認為馬克思、恩格斯沒有對無產階級專政加以具體的說明,也未曾就無產階級專政寫過專題文章,他們沒有關于無產階級專政的學說,也沒有形成系統的理論。參見 [俄] 尤·斯·諾沃帕申:《無產階級專政的神話》, 《國外社會科學》2005年第6期。

多數學者認為馬克思有關于無產階級專政的學說,并形成了不同的見解。薩托利認為馬克思的無產階級專政不是一個國家,而是要以作為專政者的無產階級去消滅國家,專政不過是革命的另一個說法。參見 [美] 喬·薩托利:《民主新論》,馮克利、閻克文譯,東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521—522頁。穆罕默德·塔巴克也指出馬克思沒有把無產階級專政設想成一種國家形式,公社與國家是對立的。無產階級專政的職能是承擔社會改造的監督者角色,使政治和經濟這兩個領域處于無產階級的直接統治之下,消滅私有制,消除勞動異化的條件。參見曲延明編寫:《重新認識馬克思的無產階級專政理論》, 《國外理論動態》2001年第5期。

有學者提出了對立的觀點,認為馬克思的無產階級專政是一種國家形態。美國學者F.凱恩認為,馬克思的無產階級專政是從現存的異化國家到國家消亡的第一個階段,即社會主義階段。但異化在無產階級專政階段是否已經克服這個問題上,馬克思前后是不一致的,他對怎樣能擁有不是凌駕于社會之上而又統治社會的國家沒有作出清楚的回答。參見 [美] F.凱恩:《異化和無產階級專政》, 《國外社會科學》1980年第11期。在埃爾斯特看來,無產階級專政是從資本主義社會向共產主義社會轉變的一個政治時期。專政在馬克思的時代和他的著作中并不一定意味著與民主不一致,它包括了一種形式的超合法性,一種違反憲法的政治統治:“無產階級專政是以多數人的統治、超合法性、打碎國家機器和代表的可撤換性為特征的。”[美] 喬恩·埃爾斯特:《理解馬克思》,何懷遠等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420頁。邁克·李維(Michael Levin)指出,馬克思的無產階級專政是由無產階級革命產生的直到階級差別消失的國家。國家權力將由無產階級掌握,并成為其維護統治的工具。Michael Levin, Marx, Engels and Liberal Democracy,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1989, p.122.對達里爾·格拉瑟(Daryl Glaser)而言,馬克思認為為了實現共產主義,在社會革命之后有一個國家存在的社會主義過渡階段,其任務是發展生產力和維護革命成果。Daryl Glaser, “Marxism and Democracy”, in Andrew Gramble, David Marsh and Tony Tant(eds.), Marxism and Social Science, London: Macmillan Press Ltd,1999, pp.239-258.

關于無產階級專政的制度設計。學者們關注的主要是無產階級專政與巴黎公社的關系,形成了三種代表性觀點。第一種觀點認為巴黎公社即是無產階級專政。例如穆罕默德·塔巴克認為,巴黎公社是無產階級專政的一種形式,是工人階級非官僚主義的、直接的政治組織,實現了政治權力非制度化。參見曲延明編寫:《重新認識馬克思的無產階級專政理論》, 《國外理論動態》2001年第5期。第二種觀點認為無產階級專政和巴黎公社是馬克思設想的向共產主義過渡的兩種不同模式。無產階級專政是中央集權和獨裁主義的,而巴黎公社則是分權和參與的。無產階級專政更符合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Michael Levin, Marx, Engels and Liberal Democracy,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1989, pp.122-129.第三種觀點認為馬克思沒有明確說明無產階級專政國家的本質,以及它是否在社會主義開始消亡,無產階級專政與巴黎公社之間的關系并不明確。馬克思可能會傾向于列寧關于無產階級專政的論述:對工人階級及其同盟實行民主,對資產階級和反對社會主義的階級實行專制。Daryl Glaser, “Marxism and Democracy”, in Andrew Gramble, David Marsh and Tony Tant(eds.), Marxism and Social Science, London: Macmillan Press Ltd,1999, pp.239-258.

布倫德(F. L. Blender)認為馬克思沒有準確地闡明無產階級專政和向共產主義的過渡時期這兩個概念。在馬克思那里,存在兩種對立的無產階級專政模式:一種是民主的無產階級專政,即無產階級直接控制國家和生產過程;一種是集權的無產階級專政,由無產階級政黨、官僚或技術專家控制國家,國家控制生產過程。F. L. Blender: “the Ambiguities of Marx's Concepts of‘Proletarian Dictatorship' and‘Tran-sition to Communism'”, in Bob Jessop and Charlie Malcoln-Brown(eds.), Karl Marx's Social and Po-litical Thought(Volume Ⅲ),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1990, pp.355-383.

2.無產階級專政與民主的關系

西方部分學者認為馬克思的政治理論是一種專制思想,如果付諸實踐必然導致專制主義和極權主義。在卡爾·波普爾看來,馬克思是民主的敵人,是專制主義的代表人物,他的政治理論是錯誤的。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政策是使工人懷疑民主,雖然《共產黨宣言》指出“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無產階級上升為統治階級,爭得民主”參見 [英] 卡爾·波普爾:《開放社會及其敵人》(第二卷),鄭一明等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256—257頁。。西方新自由主義代表人物哈耶克也指出:“一個真正的 ‘無產階級專政’,即使形式上是民主的,如果它集中管理經濟體系的話,可能會和任何專制政體所曾作的一樣完全破壞個人自由”[英] 弗里德里希·奧古斯特·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王明毅等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版,第71頁。,民主只是一種控制的幻夢。對哈耶克而言,“社會主義從一開始就具有獨裁主義性質”同上書,第29頁。,蘇聯和東歐國家正是由于馬克思理論的“原罪”,才會走向極權主義和專制獨裁。美國實用主義學者悉尼·胡克也認為馬克思所謂的民主只不過是一種“神話”,根本不可能實現,蘇聯將這種“神話”變成了法西斯的專政和血腥的統治。參見 [美] 悉尼·胡克:《理性、社會神話和民主》,金克等譯,上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289頁。齊格蒙德·克蘭斯貝格認為馬克思的根本思想是用暴力改造社會,而不是熱衷于什么民主理論。馬克思不能對自由、平等和民主的特性加以理論的闡明和敘述,不了解民主是一種使人民能根據自己的理想和價值觀念來不斷尋求最美好最公正的制度安排。參見齊格蒙德·克蘭斯貝格:《卡爾·馬克思與民主》, 《國外社會科學》1983年第3期。在社會主義者中,伯恩施坦從代議制民主的立場出發,認為馬克思主張的無產階級專政“屬于低下的文化”, “是一種政治上的返祖現象”[德] 伯恩施坦:《社會主義的前提和社會民主黨的任務》,殷敘彝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65年版,第195頁。,是過時的理論和主張,必須予以放棄。

有西方學者則針鋒相對地指出馬克思的無產階級專政是一種民主模式。戴維·赫爾德把馬克思關于無產階級革命后的政治權力組織稱為“政治的終結”。他認為馬克思設想爭取政治終結的斗爭將經歷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兩個階段。在社會主義階段,即無產階級專政時期,自由主義國家的權力組織將被實行直接或委托民主的“金字塔”結構的公社委員會政權組織取代,這是一種根本區別于自由主義民主的新型民主。委員會以人民的共同意志為依據行使立法權和行政權;所有委員會代表、政府人員、地方行政長官、法官由選民直接選舉產生,受選民約束;最小的社區實行自治。在赫爾德看來,馬克思的巴黎公社式的民主克服了自由主義民主的困境,即由于分權原則而導致的國家權力缺乏責任的根本缺陷。參見 [英] 戴維·赫爾德:《民主的模式》,燕繼榮等譯,中央編譯出版社2008年版,第126—136頁。馬斯泰羅內指出馬克思闡述了巴黎公社是參與式民主制度的新政府形式,指出了打破占有者階級統治特權的道路,公社的組織是實現自由的、聯合的勞動的榜樣。[意] 薩爾沃·馬斯泰羅內:《歐洲民主史:從孟德斯鳩到凱爾森》,黃光華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8年版,第185頁。德雷珀(H. Draper)認為,在馬克思、恩格斯那里,無產階級專政就是無產階級統治。在馬克思的時代,專政并不意味著專制獨裁,并不與民主相對立,往往被用來指稱人民的大規模民主運動和集會。馬克思所做的僅僅是把專政與階級聯系起來。H. Draper: “Marx and the Dictatorship of the Proletariat”, in Bob Jessop and Charlie Mal-colm-Brown(eds.), Karl Marx's Social and Political Thought(Volume Ⅲ), 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 pp.289-315.

在社會主義陣營中,第二國際思想家和活動家盧森堡認為馬克思的無產階級專政就是無產階級民主。“無產階級的歷史任務在于,當它走向政權時,在資產階級民主的位置上,創造出社會主義民主以代替之而不是取消一切民主,……社會主義民主不是別的,就是無產階級專政。”《國際共運史研究資料》第4期,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45頁。盧森堡進一步指出:無產階級專政“必須是階級的事業,而不是少數領導人以階級的名義實行的事業,這就是說,專政在每一步上就必須依靠群眾的積極參與,必須直接處于群眾的影響之下,必須接受公眾的監督”同上書,第46頁。。第二國際的另一位思想家和活動家考茨基也批判了伯恩施坦等人的改良主義觀點,并贊同盧森堡的觀點,認為無產階級專政不是一個人的專政,而是階級專政,是無產階級的統治。參見 [奧] 考茨基:《無產階級專政》,載于《考茨基言論》,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66年版,第258—305頁。

在社會主義國家中,蘇聯和東歐社會主義國家領導人和學者對無產階級專政與民主關系的論述和研究也很多。這些研究有學術層面的,但更多地受到了意識形態的影響,其代表人物有列寧、羅伊·麥德維杰夫和亞歷山大洛夫等人。列寧繼承了馬克思分析資本主義民主的階級方法,贊同馬克思的無產階級專政。列寧指出無產階級民主要求的不僅僅是普選權,而是工人獲得政權,打碎資本主義的國家機器,建立共產主義社會。列寧還高度評價了巴黎公社,認為巴黎公社是新興無產階級國家的雛形,巴黎公社的民主措施指明了無產階級革命的目標。羅伊·麥德維杰夫的《社會主義民主》和亞歷山大諾夫的《論蘇維埃民主》圍繞著社會主義與民主的關系,資產階級民主的實質、社會主義民主的具體建設等問題展開討論,他們基本上繼承了列寧的觀點。

3.研究述評

總體來看,西方學者的研究主要表現為對馬克思無產階級專政理論的反思和重構。所謂反思就是在梳理有關文本的基礎上,結合歷史發展闡述馬克思的思想的合理性和局限性。所謂重構就是試圖把馬克思思想與現實結合起來,建立一種符合時代和現實的理論。從研究方法看,西方學者運用了多種方法:部分學者通過文本重新解讀馬克思的無產階級專政理論;部分學者從歷史和比較的角度研究馬克思無產階級專政理論;部分學者從馬克思思想總體出發闡述馬克思無產階級專政理論,反思馬克思的思想的不足。從研究視角看,他們主要從思想史的視角論述馬克思無產階級專政理論及其與民主的關系,把馬克思視為政治思想史上的一位重要思想家,持相對客觀的立場。但也有部分學者從意識形態出發,全盤否定馬克思的思想,缺少實事求是的學術態度。

社會主義陣營學者的研究主要表現為對馬克思的無產階級專政理論的辯護,即在批判資產階級民主基礎上,認為馬克思的無產階級專政是一種真正的民主,并以此來論證現實無產階級專政的合理性。從研究方法看,雖然有比較嚴肅的學術研究,但也受到意識形態的影響。從研究視角看,主要是基于現實的需要來解讀馬克思的無產階級專政理論,帶有工具主義和教條主義的色彩。

(二)國內研究綜述

改革開放以來,國內研究馬克思的無產階級專政理論及其與民主關系的文獻很多。研究馬克思政治思想、政治哲學和馬克思主義政治學的著作,都會涉及這個論題。研究馬克思主義無產階級專政和民主理論的文獻也會論及馬克思的無產階級專政與民主關系問題。直接研究馬克思無產階級專政和民主思想的文獻也非常多。這些文獻闡述了無產階級專政的概念、性質、職能,無產階級專政與民主的關系等問題。

1.馬克思無產階級專政理論

學者們一般都認為無產階級專政理論是馬克思革命理論和國家學說的重要內容。有學者甚至認為這一理論是馬克思學說的核心,是馬克思在總結革命實踐經驗的基礎上提出的綱領性口號,是一個完整的理論體系。參見張震廷:《無產階級專政理論在馬克思學說中的地位——兼論亨特和德雷珀的“新觀點”》, 《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82年第4期。

關于無產階級專政的概念。洪韻珊認為馬克思、恩格斯沒有對無產階級專政的概念作出明確的闡述。參見洪韻珊:《無產階級專政學說的歷史和現實》,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83年版,第24頁。徐育苗則指出馬克思、恩格斯從國家的階級內容(即國體)和歷史地位兩方面給無產階級專政下過明確的定義。參見徐育苗、李曉惠:《關于無產階級專政理論的幾個問題——與洪韻珊同志商榷》,《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6年第1期。在劉佩弦看來,國體角度的無產階級專政是整個無產階級的專政即無產階級統治,是全體人民參加管理的國家,對無產階級和廣大民眾實行民主、對少數剝削階級實行專政。歷史地位角度的無產階級專政指的是共產主義的第一階段(即社會主義階段)向共產主義高級階段的政治過渡時期。參見劉佩弦、曾曼西:《關于過渡時期與無產階級專政問題》, 《教學與研究》1980年第1期。但大多數學者認為無產階級專政是由資本主義社會向共產主義社會轉變的過渡時期。金雁和秦暉提出了第三種看法。他們認為馬克思的無產階級專政是在戰爭狀態下以暴力對抗暴力的臨時獨裁,與專制概念是不同的。馬克思、恩格斯是在專政的本意上使用這個概念,即專政是一種戰時獨裁,意味著民主的中斷,與法治不容,但在革命后期不能再實行革命專政。參見秦暉:《專政、民主與所謂“恩格斯轉變”——19世紀后半期社會主義政治理念述評》, 《炎黃春秋》2008年第1期。金雁、秦暉:《“無產階級專政”與“人民專制”——1848—1923年間國際社會主義政治理念的演變》, 《當代世界社會主義問題》2007年第3期。

關于馬克思無產階級專政理論的發展歷程。學術界大致分為以下幾個時期:1842—1848年是無產階級專政理論的萌芽、確立和形成時期;1848—1852年是無產階級專政理論的提出和系統闡述時期;1852—1883年是無產階級專政理論的科學論證和豐富發展時期;1883—1895年是無產階級專政理論的進一步發展時期。參見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無產階級專政學說史(1842—1895)》,吉林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洪韻珊:《無產階級專政學說的歷史和現實》,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83年版,第7—23頁。在無產階級專政理論形成的標志上學界存在爭論:第一種觀點主張以1848年《共產黨宣言》的發表為標志;第二種主張以《1848年至1850年的法蘭西階級斗爭》和1852年3月5日馬克思給約·魏德邁的信為標志;第三種主張以1871年《法蘭西內戰》的發表為標志。參見馬積華:《馬克思提出無產階級專政學說的時間商榷》, 《社會科學》1981年第2期。

關于無產階級專政的制度設計。有學者認為馬克思的無產階級專政不是一種國家形式和官僚制度,而是巴黎公社模式。無產階級專政打碎了資產階級舊的國家機器,廢除了官僚制和特權制。參見李參:《無產階級專政與工人自治政府》, 《新疆大學學報》1981年第2期。戴安良:《對馬克思無產階級專政理論的再認識》, 《理論與改革》2006年第6期。董德剛:《對無產階級專政的新認識》, 《理論視野》2009年第5期。但有學者指出巴黎公社不是無產階級專政。參見秦暉:《專政、民主與所謂“恩格斯轉變”——19世紀后半期社會主義政治理念述評》, 《炎黃春秋》2008年第1期。金雁、秦暉:《“無產階級專政”與“人民專制”——1848—1923年間國際社會主義政治理念的演變》, 《當代世界社會主義問題》2007年第3期。多數學者都認為無產階級專政是一種新型的國家,即由國家向無國家過渡的半國家,無產階級掌握國家政權,實行政治統治。郁建興:《馬克思無產階級專政和民主學說新論》, 《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02年第1期。無產階級專政實行共和政體在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歷程有三個階段和三種形式:1848—1852年的議會制共和國;1871年的巴黎公社式共和國;1891—1894年的民主共和國。參見嚴家其:《國家分類和無產階級專政國家的政體問題》, 《國內哲學動態》1979年第11期。華清:《馬克思恩格斯關于無產階級專政形式的思想》, 《社會主義研究》1990年第2期。

關于無產階級專政職能。無產階級將通過公社組織成為社會改造的監督者,國家將執行監督經濟向共產主義過渡的政治職能,使政治和經濟兩個領域都處于無產階級直接統治之下。參見戴安良:《對馬克思無產階級專政理論的再認識》, 《理論與改革》2006年第6期。與此同時,無產階級專政國家對少數剝削階級實行鎮壓,維護無產階級的政治統治。

2.無產階級專政與民主的關系

國內學者主要有兩種觀點:一種觀點認為無產階級專政理論是一種與民主對立的思想,無產階級專政是一個必要的過渡性的政權形式。無產階級需要利用它來保證無產階級的統治,其目的是要消滅將多數人的勞動變為少數人的財富的階級所有制,使個人所有制成為現實,從而實現國家和社會的合一,最終達到政治終結后的真正的民主。無產階級民主就是對人民的民主,無產階級專政就是對敵人的專政,是國家的兩種不同的職能。參見牟宗艷:《政治終結進程的民主——馬克思的理想民主模式評析》, 《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04年第2期。另一種觀點認為馬克思的無產階級專政就是無產階級民主。郁建興等認為馬克思是在無產階級作為最大多數人獲得政治統治的意義上闡述了無產階級專政概念。無產階級專政是指無產階級的統治,一種代表大多數人利益的政治權力,就是無產階級民主。這是一個超越了資產階級自由主義民主的新民主概念。參見張凱飛:《試論無產階級專政的實質》, 《學習與探索》1981年第1期。王先勝:《無產階級專政實質新說》, 《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87年第1期。郁建興:《馬克思與自由主義民主》, 《哲學研究》2002年第3期;《無產階級專政和民主學說新論》, 《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02年第1期。賀然:《重新解讀馬克思的民主批判理論》, 《湖北社會科學》2005年第7期。孫永芬:《歷史地透析馬克思恩格斯的民主思想》, 《科學社會主義》2008年第1期。

3.研究述評

國內學術界對馬克思無產階級專政理論有著相對系統的歸納和闡發,集中論述了馬克思無產階級專政的發展脈絡、理論構成、歷史地位等。學者們總體上對馬克思無產階級專政理論持肯定態度并為這一理論進行了辯護,認為它實現了對資產階級民主的超越。從研究方法和視角看,國內學者主要是從馬克思的文本入手,結合現實的需要闡發和歸納馬克思的無產階級專政理論。

國內學術界在研究馬克思無產階級專政理論中取得了積極的成果和進步,但仍然存在需要解決的問題。國內大多數研究基本上是建立在價值判斷的基礎上進行的,研究的基本思路是預先設定馬克思思想的正確性,然后閱讀、尋找有關文獻予以證明。即使有一些爭論,也是在總體認可馬克思的前提下展開的。與此同時,對馬克思無產階級專政的研究也沒有完全擺脫意識形態的束縛,帶有工具主義的色彩。這就很難真正做到對馬克思無產階級專政理論進行學術研究。在研究方法上,國內學者主要是通過馬克思文本的分析得出有關無產階級專政的觀點,沒有進行批判性思考和比較分析。這樣導致的后果是就馬克思論馬克思,或者為現實辯護而誤解、曲解馬克思。

任何思想家都會受到時代的局限,不會也不可能提出一勞永逸地解決所有問題的萬靈理論,馬克思也不例外。目前國內外學者對無產階級專政的制度設計、無產階級專政與代議制民主的關系還有待于深入的學術研究;關于無產階級專政的內在自洽性和不足、無產階級專政與巴黎公社的關系并沒有達成共識,還存在較大的學術探討空間。本書試圖深入剖析馬克思的無產階級專政與民主的關系,結合歷史發展以反思這一理論的合理成分和具有局限性的內容,得出新的認識,以求進一步推進對馬克思思想的學術研究。

三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正確認識馬克思無產階級專政理論的核心問題是無產階級專政與民主的關系問題,這構成了本書的研究對象。階級是馬克思思想的核心概念,在馬克思的大部分著作中都充滿了階級分析,這是理解馬克思無產階級專政與民主關系的關鍵,這也是本書研究的基本線索。

馬克思通過階級分析不僅論證了無產階級專政的必然性、過渡性和歷史定位,而且闡述了無產階級專政與民主的內在關聯。在馬克思看來,資本主義社會中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之間的階級斗爭必然導致無產階級專政,這個專政是由資本主義向共產主義轉變的過渡時期,其任務是保持無產階級政權,進行社會改造,發展生產力,消滅階級,為實現人類解放和真正的自由準備條件。馬克思通過階級分析批判了代議制民主的虛假性和異化的危險性,并在此基礎上結合短暫的巴黎公社實踐,建構了無產階級專政的制度體系,以克服代議制民主的弊病,完成無產階級實現人類解放的歷史任務。

本書將圍繞階級這一線索從以下幾方面展開對無產階級專政與民主關系這一核心問題的探討:首先,梳理馬克思時代的民主與專政概念,在此基礎上闡述馬克思的無產階級專政概念,初步展現無產階級專政與民主的關系;其次,以馬克思文本為依據,實事求是地呈現馬克思對無產階級專政的制度構想,在制度層面展示無產階級專政與民主的關系;再次,通過與代議制民主的比較分析,進一步展示馬克思無產階級專政的民主屬性;復次,結合馬克思逝世后東西方社會主義實踐,客觀、全面地理解馬克思無產階級專政與現實的關系,反思馬克思無產階級專政理論的不足和缺陷;最后,探討馬克思無產階級專政作為一種新型民主的當代價值以及如何在新的時代條件下發展馬克思的思想。

(二)研究方法

1.本書涉及的研究方法

(1)文本學和語言學政治學研究方法。本書從馬克思論述階級、專政與民主的著作出發,闡述作者所表達的本意。與此同時,馬克思的思想還要結合語言學政治學中的語境來加以理解。語境“指的是構成歷史上某一特定著作的意義背景的思想和文化環境,并且在一定意義上也包括其政治和社會經濟環境”唐士其:《西方政治思想史》(修訂版),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610頁。。這種方法強調對不同時空條件下政治語言的具體把握,既注重同一套概念與語匯在不同條件下的不同含義,也注重不同表達方式可能具有相同的內涵。把這兩種研究方法結合起來,我們可以更為準確地“確定作者在他的時代為他的讀者寫作的時候實際上想表達什么”, “搞清楚作者本人復雜的意愿”。[美] 約翰·岡內爾:《政治理論:傳統與闡釋》,王小山譯,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01頁。

(2)比較研究方法。比較研究是理論分析最基本的方法之一,它“通過對各種事物或現象的對比,發現其共同點或不同點并由此結識其相互關系和相互區別的本質特征”吳增基等:《現代社會調查方法》,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58頁。。本書通過馬克思無產階級專政與代議制民主理論和制度體系的比較分析,揭示出馬克思思想與代議制民主理論的區別和聯系,從而客觀、全面認識馬克思的無產階級專政與民主的關系。

(3)理論聯系歷史的方法。理論是對歷史抽象的客觀描述,要全面地認識和評價一種理論,就需要聯系歷史來進行考察。馬克思的無產階級專政與現實有著緊密的聯系。本書將聯系社會主義國家的政治實踐以及西方國家中社會民主黨的理論主張,分析、評價馬克思的無產階級專政理論與政治現實的關系。

2.本書涉及的相關理論

(1)馬克思思想理論。無產階級專政理論是馬克思思想體系的一個重要內容,與其他理論有著緊密地聯系。只有把無產階級專政理論放入他的整個思想體系中,才能得到更好的理解。本書涉及馬克思的理論主要有階級理論、共產主義理論、國家理論和革命理論。

(2)政治學理論。專政與民主是政治學的重大理論問題,分析馬克思的無產階級專政與民主的關系,也涉及政治學有關理論,包括民主理論、政治權力理論、政治合法性理論、政府理論等。

四 邏輯結構

本書以階級分析為基本線索,通過闡述無產階級專政與民主的關系,力求客觀評價馬克思無產階級專政理論,即在澄清誤解的基礎上,辨別其中有價值的內容和具有時代局限性的要素。本書由導論、正文(共五章)和結語三部分組成。

導論 簡要分析了選題的提出和研究意義,國內外相關文獻研究狀況,研究思路和方法、涉及的相關理論及本書的篇章結構。

第一章 較為詳細地考察了本書涉及的幾個基本概念,即民主、階級、專政以及無產階級專政。這一章將通過概念史的考察,厘清馬克思的無產階級專政和民主概念,揭示無產階級專政概念的民主內涵,初步展現無產階級專政與民主的關系。

第二章 依據馬克思(恩格斯)的文本,展示了馬克思關于無產階級專政的制度構想。馬克思在批判和繼承代議制民主的基礎上,依據巴黎公社實踐經驗構想了無產階級專政的基本原則和制度體系。這一套制度體系包括人民武裝制度、立法與行政合一的政府體制、普選制度、社會勤務員制度以及地方自治制度。本章將在制度層面展示馬克思無產階級專政與民主的關系。

第三章 比較分析了馬克思無產階級專政與代議制民主之間的異同,進一步闡明無產階級專政與民主之間的內在關聯。比較項目主要包括價值目標、經濟基礎、理論原則和制度設計四個方面。

第四章 從歷史發展的角度審視馬克思無產階級專政理論的歷史境遇,揭示馬克思無產階級專政與現實之間的關系。具體內容包括:第二國際思想家圍繞馬克思無產階級專政理論和俄國十月革命的爭論、西方社會民主黨的理論和政策演變與馬克思無產階級專政理論在西方的歷史命運;東方社會主義國家關于無產階級專政的理論和實踐,尤其是蘇聯無產階級專政模式及其與馬克思思想的關系。

第五章 站在現時代的高度,重新評價馬克思的無產階級專政理論。首先根據章節的內容,概述出馬克思無產階級專政作為民主理論體系的原貌,澄清對馬克思的誤解。其次,闡明無產階級專政作為一種新型民主理論的積極價值和時代局限。

結語 將總結以上各章的主旨,概括馬克思無產階級專政與民主的關系,探討如何在新的時代條件下繼承和發展馬克思的思想,推動社會主義國家民主政治建設。

主站蜘蛛池模板: 荆州市| 阳新县| 武威市| 寻甸| 沧源| 杭锦旗| 阜南县| 北海市| 广安市| 罗城| 开化县| 犍为县| 阿克| 石河子市| 霍林郭勒市| 武义县| 苗栗县| 加查县| 屯昌县| 大港区| 南澳县| 岳阳县| 绥德县| 黑龙江省| 孟连| 左贡县| 阳江市| 辽宁省| 阳泉市| 荆州市| 河曲县| 黄骅市| 景德镇市| 北安市| 六盘水市| 临猗县| 长葛市| 黄陵县| 松阳县| 河南省| 大理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