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實踐美學視野中“柔美”特性與形態

柔美是人類最早認識的美學范疇之一。我們這里所說的柔美,指的就是狹義的美,或曰西方傳統美學中的優美。它與作為審美對象的美,廣義的“美”,并不是同一概念、范疇,而是兩個擁有不同內涵的概念、范疇,二者是不可以相互取代或相互混淆的。我們這里所說的柔美,是與剛美相對的一種美的表現形態,是同剛美、丑、悲劇、喜劇、幽默、滑稽相關的美的范疇,有其自身的特質。

一 柔美的本質特點

(一)和諧性

和諧性指的是對象的各組成部分之間所形成的完整和協調的性質與狀態,是柔美這一審美形態的系統結構特點。一方面,和諧性是柔美展示的對象的那種既協調一致又多樣統一的特性。它不僅是內容要素、形式要素之間的統一,也是內容與形式各要素之間的統一。在審美關系中,柔美體現為對象對主體的溫馨親切、順情適性、怡情悅性的美感,它所體現的是事物合規律與合目的的統一,也即形式的合規律外觀與真、善、美的合目的內容的相互協調所體現的完整的、協調的美。在審美的高峰體驗中,主體可以達到物我交融、心曠神怡的境界,正如朗吉弩斯所言:“人體需要靠四肢五官的配合才顯得美,整體中任何一部分如果割裂開來孤立看待是沒有什么引人注意的;但是所有各部分綜合在一起,就形成一個完美的整體。”北京大學哲學系美學教研室編:《西方美學家論美和美感》,商務印書館1980年版,第48頁。朗吉弩斯的分析是非常有道理的,它讓我們看到了構成對象的柔美的因素不應該是分裂的、對立的、單一的,而是完整的、協調的、全面的。另一方面,從柔美與審美主體的關系來看,它是一個雙向對象化的過程,最顯著地體現了主體與客體的對立統一和協調一致,顯現出美的合目的性的特征。因為只有客體適合順應了主體,才可能使主體在其審美活動中產生與客體的同一性、協調性,從而實現主客體的統一。這就是謝靈運、王維的山水詩,貝多芬、舒伯特的《小夜曲》,能給人舒緩、愉悅的享受的原因。和諧性,不僅體現在人們的藝術創造與欣賞領悟過程中,還體現在人與自然的協調以及人與人關系的和諧等之中。

(二)靜柔性

博克認為:美的東西是嬌小的、細致的、光滑的,其質地柔和,形狀整飭,美的全部魔力,就包含在“姿態和動作”的“悠閑自若、圓滿和嬌柔”之中。這就是說,柔美就其本質來說,是一種純真、嫻雅、圓滿、和順的美,是非動態的美。可以說,悠然、纏綿、溫柔的狀態,經常是呈現出柔美的特質。這是由于,柔美是一種和中之美、平和之美,往往側重展示主體在審美實踐進程中所實現的自由、和諧的狀態。因為從內容來看,柔美展示的是有形式的自由本質,是建立于人與對象世界的最終和諧共存的關系中所呈現的相對穩定平和,所以,柔美的事物從外表看,既可以是“蟬噪林欲靜,鳥鳴山更幽”的動中之靜,也可以是“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的靜中之動,但無論是相對運動還是相對靜止,就其本質而言,都是趨向平和的。從形式來看,柔美是符合形式美的規律的,講究完美生動、嚴整有序、節奏明快、均衡對稱、多樣統一。柔美所呈現的美的合規律與合目的的自由性質,是渾然天成的和諧統一,是“樂而不淫,哀而不傷”的和平,是溫柔敦厚、安詳恬靜的氛圍。由于柔美是處于矛盾對立的各方在超越了激烈對抗,解決紛爭和沖突之后,所達到的平衡、和諧和統一,因而它必然充滿安閑、典雅、平和,以清緩、優雅的神采、氣韻和氛圍,獲得人們的愛慕、眷戀。

(三)均衡性

柔美的事物與隨意、怪誕、雜亂、奇異無緣,它大多是簡單、對稱、規則、合比例、有韻律的。柔美的均衡性就是構成對象的各種因素和各個部分之間大致適當、和諧,不會對人的生理、心理產生強烈的刺激,主體與客體協調統一,顯現出靜穆、平和、自由的特性。古代希臘的畢達哥拉斯學派提出的“黃金分割率”,較長的一段與較短的一段的比率為1.618∶1,近似于5∶3或者8∶5,這是常見的美的比例關系。因為事物的大小要與觀察的時間成比例,要“依靠體積與安排”,符合一定形式與比例的事物才是優美的。雖然這種優美的特性往往是以被加工改造過的自然或藝術作品的形式展現出來,但它確實給人身心舒暢、歡愉適意的感受,特殊者更能使人心馳神往、寵辱皆忘。那種接近人體比例的圖形在人看來是最勻稱、最美的,建筑中所采用的和諧比例是從人體的對稱和比例借用而得來的,是人體比例的合適發展與擴大。法國音樂家雷哈認為:“勻稱和優美的比例乃是某種實實在在的東西,沒有它,建筑就只能是一堆石頭。只有當音樂開始遵循勻稱規律的時候,音樂才成為實實在在的藝術……勻稱乃是思想的創造,而不是偶然的巧合。”汪流等編:《藝術特征論》,文化藝術出版社1984年版,第235頁。均衡性所體現的柔美,展示了“陽而不散,陰而不密”的生氣之合,是一種以簡馭繁的“圓而神”的智慧,是柔美的集中體現,也是人類智慧的集合。

二 柔美的形式表現

(一)優美——柔美的自然形態

優美主要是以自然事物和現象的形象,來體現人在處理與自然關系的實踐—創造中所實現的自由。當作為自然的現象和事物為人所把握,人可以運用其中的規律為自己服務,并在此進程中超越了直接的、實用的、功利的、道德的目的,成為體現人類自己審美目的的對象時,它就成為柔美的一種表現形式。自然中的事物和形象中的那種展示和諧、寧靜、淡雅、清幽、勻稱、溫潤質地的存在對象,在進入人的審美視野時,往往被認為是優美的。如鮮麗的朝日、和煦的春風、金黃的秋天、飄忽的煙霞、悠然的山村、蜿蜒的小溪、倒影的孤舟、嬌嫩的楊柳、婉啼的鳴鳥、稚嫩的孩童、柔弱的少女……一切細小的、光滑的、柔軟的、明亮的東西,都屬于優美的。當人們將其作為審美的對象,并在審美體驗中主體與客體、內容與形式的對立沖突完全消解,獲得和合統一,形成“同構”,感受到那種心身輕快松弛、心境歡悅恬適、心曠神怡、寵辱皆忘、無拘無束的自由情態時,所獲得的就是對于優美的享受,所體驗到的就是自由的境界。而當自然的優美進入藝術的表現形態時,往往主要是以形式的美來展現其特點的。以線條為例,優美的線條必須是避開直線,緩慢地偏離直線,形成弧線、蛇行線或波浪線,因為波浪線比任何上述線條都更能創造美。如古代希臘的“愛奧尼亞”柱式,洛可可風格的建筑,中國書法藝術中的圓、曲、藏、緩、潤、流轉如裕等。在聲音方面,優美的聲音應該是悅耳動聽、婉轉歡快的,如貝多芬的《田園交響樂》、芭蕾舞《天鵝湖》的音樂;在色彩方面,優美的色彩往往是色澤鮮明而不刺眼;在自然風光方面,武夷山風景的清碧邈遠、夏日暴雨過后的七彩云霞、敦煌的月牙泉等是優美的;人體勻稱的比例,如達·芬奇的《蒙娜麗莎》、傣族少女潑水的姿態,也是優美的。正如博克所說,“美的事物比較小;美的東西必須是平滑柔軟的……美的東西不是朦朧的……必須是明快嬌柔的”, “優美以快感為基礎”,而且優美可以產生愉快,“無須通過心靈即可贏得人的身心”[波]符·塔達基維奇:《西方美學概念史》,學苑出版社1990年版,第228頁。,使欣賞者、接受者獲得一種“溫柔的喜悅”。

(二)優雅——柔美的社會形態

優雅主要以社會現象和事物或者象征性地以自然現象和事物的形象來顯現人類在處理與社會(他人)的關系的實踐—創造中所實現的自由。優雅與優美不同,是由于優雅并非直接的自然現象或景致所能表現出來的,而是經過了人的思想情感改造與審美選擇、審美積淀,并為一個時期的某一群體認同的自然的、社會的、藝術的審美對象所表現出來。它雖然具有現實性,但不完全是具有現實事物客觀屬性的那個現實,而是融入了人的思想情感色彩的現實,是經過人的思想情感修飾了的、寄托著人們心目中追思的對象形象的現實。司空圖在《二十四詩品·清奇》中對優雅進行了具體的描繪:“娟娟群松,下有漪流,晴雪滿汀,隔溪漁舟。可人如玉,步履蹀尋幽。載瞻載止,空碧悠悠。神出古異,淡不可收,如月之曙,如氣之秋。”中國文人山水畫中的梅、蘭、竹、菊,在進入繪畫藝術之后,其自然形態就成為具有社會性的審美對象,在自然的梅、蘭、竹、菊的清幽、素潔、高貴、挺拔的姿態里,隱含的是士大夫的社會心理和審美心理,象征文人士大夫不為五斗米折腰、不畏權貴、不與社會的惡濁污穢同流合污、亭亭玉立、傲霜斗雪、蘭心蕙質的高潔品行。優雅除體現藝術內容的美之外,更多地體現在與人的社會行為相關的審美性質或審美價值,如服飾美、環境美、情操美、語言美、行為美等方面。這些與人的生活情趣、時代風尚、行為方式相關的內容,當其作為審美對象時所展示的優雅態勢,便不再與外在的功利目的直接相關聯,而成為審美的對象,展現其審美的價值。如巴黎時裝發布會上女模特所展示的華美、飄柔的衣飾;日本武者小路千家茶院的斗笠門、露地、“又隱”、伊和花瓶、寒菖蒲等所構筑的茶道環境。別林斯基指出:“普希金的任何情感中永遠有一些特別高貴的、溫和的、柔情的、馥郁的、優雅的東西,在教育青年人、培育青年人的感情方面,沒有一個俄國詩人能夠比得過普希金。”[俄]別林斯基:《別林斯基論文學》,新文藝出版社1958年版,第59頁。顯然,普希金的詩歌與人格對于青年人的心靈、語言、行為的感染作用,取決于他的高尚、曠達、自由的情操。一個人舉止文明,語言優美,常常為他人著想,他的行動又可以感染周圍的人,使人互助互愛、彬彬有禮,并在語言與行為美的基礎上建造良好的人文環境與氛圍,在遇到沖突的時候,往往可以化干戈為玉帛……可見,在人的生命旅程中,在社會文明的進程中,優雅的心理功用是巨大的,優雅總是可以使人趨向完美、純潔,提高人的品格,陶冶人的心靈,對于一個民族的精神提升與成長具有特別的意義。

(三)秀美——柔美的藝術形態

“秀美主要是以人的運動形態或象征性地運用自然事物和現象的運動形態之形象顯現人在處理人與自身或部分他人的關系的實踐—創造中所實現的自由。也就是說,當一個人或象征著人的某種自然物,被人把握運用它的運動規律來實現人自己的某種群體(社會)的共同審美目的時,它就是一個秀美的對象,它具有秀美的審美屬性。”張玉能:《實踐的自由與美的范疇》, 《華中師范大學學報》2003年第1期。在古希臘的神話傳說中,美神有一條可以使人秀美的腰帶,這條腰帶可以使佩戴它的人分享到秀美,變得可愛。也就是說,秀美是屬于人身上的屬性,是屬于人類種族界限之內的屬性,“僅僅是人類結構的特權”, “秀美具有感性的外觀,它不是內蘊的,而是外露的”,是“一種不由自然賦予卻從主體本身中迸發出來的美”, “是受自由影響的形體的美,是人格所規定的那些現象的美”[德]席勒:《秀美與尊嚴》,張玉能譯,文化藝術出版社1996年版,第108、110、118、149頁。。由于秀美是一種運動的、不定的美,因此,在藝術中,秀美往往是以人的運動來作為其載體的,集中在音樂、舞蹈、繪畫、雕塑、文學、電影、電視、戲劇、戲曲等藝術門類,表現為輕巧、舒緩、柔韌、典雅。如頷首施禮的少女,花樣滑冰的瀟灑,柴可夫斯基的芭蕾舞劇,永樂宮壁畫中仙女優雅的姿態,顧愷之的繪畫,梅蘭芳的《貴妃醉酒》《天女散花》,張藝謀《英雄》中殘劍與無名在水面上如鳥和蜻蜓一樣翻飛飄忽的格斗……女性,從作為審美對象來說,許多藝術作品所集中展示的是其秀美的風姿,文學作品中對于女性秀美的描繪更是不勝枚舉。《詩經》中的“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李白的“美人卷珠簾,深坐顰蛾眉”,文同的“美人卻扇坐,羞落庭下花”……秀美所展示的清新柔媚、典雅合度、悠揚飄逸,可以引起欣賞者內心的舒暢松弛、賞心悅目,達致一種精神歸依愉悅、心靈自由和諧的情感滿足。

由以上的分析,我們可以認為:優美是以自然美為主體,融合社會美與藝術美;優雅是以社會美為主體,融合自然美與藝術美;秀美是以藝術美為主體,融合自然美與社會美;三者既相互區分又相互融合、滲透,在本質上體現人類實踐——創造中已經實現的自由。我們區別優美、優雅與秀美,是為了更好地辨識審美現象的豐富性、復雜性、多變性,在更廣闊和多元的意義理解美與審美,理解實踐與創造的自由。

原載《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2期

主站蜘蛛池模板: 山东省| 东山县| 梅河口市| 荔浦县| 荣成市| 弋阳县| 明光市| 孝义市| 涪陵区| 桑植县| 安溪县| 阿拉善右旗| 大石桥市| 昌吉市| 遵义县| 安达市| 安西县| 高密市| 五家渠市| 沾益县| 吉林省| 武宁县| 德格县| 自治县| 红桥区| 德兴市| 宾阳县| 门源| 南京市| 松潘县| 明星| 石林| 延川县| 连云港市| 株洲市| 沙洋县| 依安县| 休宁县| 宜章县| 肇州县| 定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