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中國社會發展年度報告·2015作者名: 李漢林本章字數: 1533字更新時間: 2019-01-04 13:43:31
二 分析框架
如何在宏觀與微觀的結合上把握中國社會發展的形勢,如何分析和看待在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對于我們國家當前與今后的發展,至關重要,對研究者以及政策制定者能夠在事實基礎上做出正確的分析與選擇是至關重要的。正是基于這種考慮,多年以來,我們嘗試系統地從理論與方法的結合上研究社會的總體發展狀況。在對國外一些發展理論的梳理以及對國內改革開放的一些發展經驗和發展思路總結的基礎之上,我們將社會發展的理念歸納為致力于人民福祉、社會公平、社會包容、社會可持續發展的路徑和模式,并在此基礎上,提出通過“社會景氣”與“社會信心”這兩項表征民眾“總和性情緒”的社會事實來觀測與分析一個社會發展的總體狀況與運行態勢。在這里,我們期望通過對“社會景氣”與“社會信心”的研究,能夠使人們較為準確地把握社會變遷與發展的形勢,較為全面地把握經濟社會的運行狀況,從而使理論的研究以及政策的制定有一個全面、可靠的數據基礎。
我們認為,個體層次上的主觀態度一旦“化合”到總體性的社會情緒(Aggregated Mood)便具有了社會事實的特征,這是因為所有外在的客觀變化都能在人們的主觀感受中穩定地表現出來。雖然社會景氣與社會信心是人們某種主觀態度的總和性體現,但反映的是整個社會結構是否整合有序、整個社會環境是否安定團結、整個社會方向是否順應民意。在研究中,社會景氣主要是指人們對他們目前所處的社會環境的一種主觀感受,社會信心則是人們在綜合考慮各方面因素的基礎上對社會未來發展狀況的預期。按照理論概念演繹的方式,社會景氣被操作化為民眾的滿意度、相對剝奪感和對政府的信任度;社會信心被操作化為對社會性事項的信心度和對個體性事項的信心度。從人們對可指涉對象的預期目標與目標實現程度之間的對比關系出發,民眾社會態度產生的微觀機制,即預期—實現的對比關系可以成為我們勾連微觀個體與群體及社會宏觀狀況的“橋梁”。當然很難將這種對比關系進行精確化,但對比的差異程度成為人們進行相關社會問題評判的“模糊”標準。依據此機制,一旦人們的預期目標未能達成或只是部分達成,則會降低滿意度和對政府的信任度并激發相對剝奪感;同樣的道理,對當下社會景氣狀況的判斷則構成了人們對未來進行預期的現實基礎。
與此同時,我們還認為,一個發展狀況良好的社會應該是一個景氣的社會,也應該是一個人們對未來有著良好預期與信心充足的社會;在這個意義上,對社會景氣狀況與社會信心狀況的研究是試圖達到把握社會發展“脈搏”,以“晴雨表”的方式反映社會發展狀況的目標。通過深入地理解一個社會的“社會景氣”與“社會信心”,能夠使人們較為準確地把握社會變遷與發展的形勢,較為全面地把握經濟社會的運行狀況,從而使理論的研究以及政策的制定有一個全面、可靠的數據基礎。
與2014年一樣,2015年我們在對社會發展進行研究的過程中,首先嘗試從社會景氣與社會信心出發,對整個社會的發展狀況進行評估。我們認為,一個社會的景氣與社會信心狀況是反映一個社會發展程度的“晴雨表”,許多外在客觀變化都能在人們的主觀感受中穩定地表現出來。社會景氣強調的是人們對當下所處的社會環境的感受與看法,社會信心則是人們在綜合考慮各方面因素的基礎上對社會未來發展的理性預期。雖然是對人們主觀態度的測量,但反映的是整個社會結構是否整合有序,整個社會環境是否安定團結,整個社會方向是否順應民意。一個發展良好的社會理應是一個民眾滿意度水平高、相對剝奪感低、對政府信任的社會;一個發展良好的社會也理應是一個民眾對未來有著良好預期與信心充足的社會。正是在上述研究邏輯之上,我們將社會景氣的測量操作化為滿意度、相對剝奪感和對政府的信任度;將社會信心操作化為對社會宏觀層面的信心度和個體微觀層面的信心度。(參見圖3-1)

圖3-1 社會景氣、社會信心與社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