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2.對于長期增長導向下的宏觀經濟政策,首要任務是配合特定時期的經濟增長戰略。因此,經濟增長模式從根本上界定了中國宏觀經濟政策框架的特征。

縱觀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經濟增長歷程,可以看出,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是與工業化進程的加速推進相伴隨的。1991-1997年和2002-2007年是中國工業化進程加速推進的兩個主要時期。在前一個時期,工業增加值占GDP比重提高了4.5個百分點;在后一個時期,工業增加值占比提高了2個百分點。與此對應,這兩個階段的年均GDP增長率分別是11.5%和11.2%,明顯高于其他時期(見圖2-3)。以工業化推動整體經濟增長,這不僅是世界范圍內各國經濟騰飛經驗的啟示,更是中國在考慮了經濟增長的約束條件與突破手段之后的必然選擇。

圖2-3 工業化進程與GDP的高速增長

首先,從中國經濟的“二元結構”出發,農村大量剩余勞動力為工業部門的擴張提供了廉價的勞動供給來源,而工業部門的擴張也為農村剩余勞動力提供了就業崗位。其次,國際分工體系調整和國際產業轉移浪潮,為中國工業化進程突破國內技術約束和資本約束提供了條件。最后,工業制成品作為典型的可貿易品,產出的市場實現問題可以依賴國際市場來解決,從而突破國內的收入約束和市場約束。

通過加速推進工業化進程來實現整體經濟的增長,直接導致中國供給結構的失衡。這表現為,在中國的供給結構中,以工業制成品為代表的貿易品占比過高,以服務為主的非貿易品占比過低。不僅如此,為了突破工業化進程的國內約束,總需求結構也必然處于失衡狀況。中國工業部門的發展充分利用了國際分工體系調整和國際產業轉移的契機,這意味著中國工業部門的生產技術多是外來的,缺乏內生的技術進步能力。

在這種情況下,工業部門的擴張主要倚重資本積累的加速,即國內高投資。高投資需要高儲蓄的支撐。在一般邏輯上,儲蓄有國內和國外兩個來源。如果是大規模利用國外儲蓄,則意味著經常出現項目赤字和對外負債。但是對于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大國,因為不具備利用本幣進行大規模國際融資的能力,所以儲蓄只能主要來自國內。這就抑制了國內消費對國內工業制成品供給的吸收能力。由此,在總需求結構中,投資需求和外部凈需求必然占據過高比重。從圖2-4中可以看出,在2000年以后中國工業化加速推進的過程中,最終消費需求在總需求中的占比持續下降,投資需求和凈出口的占比持續上升。在中國傳統增長模式下,供給結構中工業占比過高,總需求結構中投資和凈出口占比過高,供求兩個方面的特征界定了中國傳統增長模式的非均衡性。

圖2-4 中國的總需求結構

主站蜘蛛池模板: 铜山县| 瓮安县| 桃园县| 五指山市| 绥德县| 云阳县| 宜春市| 阿城市| 三穗县| 琼海市| 项城市| 兴和县| 丘北县| 淮北市| 都江堰市| 广安市| 城步| 花垣县| 沽源县| 涡阳县| 兴业县| 库伦旗| 巴彦淖尔市| 阿拉善盟| 百色市| 图木舒克市| 大埔县| 稻城县| 平凉市| 南充市| 宁晋县| 新巴尔虎右旗| 灵川县| 会理县| 永昌县| 五常市| 铜鼓县| 昭觉县| 资阳市| 开江县| 兴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