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的意識與邏輯:基于唯物史觀的解釋
- 胡瀟
- 1258字
- 2018-11-08 19:59:01
第五章 文化無意識
明確提出“文化無意識”概念的是美國的文化學家懷特。他認為:“無意識也是一個既可用心理學也可用文化學來解釋的概念。……總的來說,整個文化領域對絕大多數普通人,甚至對許多社會科學家來說都是一個‘無意識’的領域。……對于那些相信人類創造文化和掌握文化變化方向的人來說,他們可能把文化的力量及其對人的決定作用說成是一種無意識——一種超機體的無意識。”人的行為“一方面……是機體作用的結果,另一方面它又是超機體的文化傳統或文化過程作用的結果。個人對決定其行為的兩類因素——生物的和文化的——某些方面或多或少有點意識,但對其大部分是全然無知的,由此便構成了兩大無意識領域:生物機體內的無意識領域和外部的文化無意識領域”
。綜觀懷特的上述觀點,他所談到的文化無意識命題,主要指社會文化對人的思想行為的制約,是在主體意識不到的情況下實現的。簡言之,主體是在自己的思想和行為中無意識地接受著文化的制約,表達著文化的規范,實現著文化的精神。
懷特的文化無意識思想,在其他學科和其他人的文化理論中也有印證。結構主義的創始人列維—斯特勞斯在研究文化的模式時,曾提出了文化的無意識模式概念。他認為,文化具有一種隱藏在社會表象之后的、不為社會成員所能意識到的深層結構,這就是文化的無意識模式。這種貫穿于紛雜的風俗習尚、社會生活方面的文化模式,是在總體上制約社會文化生活的基礎性結構。在此,他暗示了一個重要的觀點,即社會文化的生成流變以及它們對于社會成員的影響,在最深層處有一種不為人所覺知、不受人所控制的無意識模式。他從文化結構的層面肯定了文化無意識現象。20世紀70年代,法國哲學家福柯也提出了類似的文化“無意識模式”思想。他指出,從人類的“無意識本性”中產生了那種類似語言結構的文化結構。這種先驗的結構,早在嬰兒、神話、宗教儀式中就無意識地存在著,幾乎隱藏在一切文化形態之中。任何一種文化現象、知識,都具有無意識結構。他的觀點,可以說是介乎榮格的“集體無意識”與列維—斯特勞斯的文化“無意識模式”之間的。
作為社會學家、文化學家和經濟學家兼于一身的韋伯,從分析經濟活動中的非理性因素出發,也涉及了文化無意識現象。他把這種非理性因素分為五個方面:一是內化在行為者意識中的價值觀念;二是滲透在行為者活動中的情感因素;三是體現在行為者身上的傳統習慣因素;四是靈感、直覺、頓悟等因素;五是本能、欲望、需求等因素。韋伯所列出的這五個方面的非理性因素,實際上也都是一些思想行為的無意識因素。其中,前三項因素可以是文化無意識因素;第四項則是思想過程本身的無意識因素,也可以泛指為文化無意識因素;只有第五項,屬于集體無意識與文化無意識的交叉。非理性因素一般地說,也就是無意識因素。可見,韋伯在其對管理活動的研究中,也觸到了文化無意識的問題。這表明,文化無意識現象,是一個在哲學、心理學、文化學、人類學的研究中廣泛被認可的事實。現在,需要我們加以說明的,不是這一現象的事實肯定,而是關于它在主體的思想活動中的機理分析。對此,我將從以下四個方面加以陳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