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四節 社會分層理論

一 社會分層的含義

由于本書在經濟增長利群研究中,群體的劃分依據社會階層來進行,因此在這里就社會分層方法進行文獻梳理。

社會分層作為一種關系概念與兩位偉大的德國學者有關,一位是馬克思,另一位是韋伯,馬克思從所有制和生產關系出發,將社會分為無產階級和資本家。韋伯則更為關注生活機會,這種機會更多地取決于市場因素,諸如技能、教育、財產等。馬克思關注的是對勞動的占有或控制,而韋伯更為關注對市場資本的占有或控制。但兩者都關注到了經濟權力的控制問題,只不過馬克思關注與生產有關的經濟權力控制,韋伯則關注與分配有關的經濟權力控制(Jeremy Seekings, 2003)。

從馬克思與韋伯的階層劃分中,我們可以看出,社會階層與資源控制有關。因此,社會階層實際上是具有相似的資源控制組合和資源控制力的已利益分化的相對穩定的集團。從資源角度上看,階層是對各種有形資源(如財產、收入、土地、勞動力等)和無形資源(如聲望、權力、機會等)的組合控制。

二 社會分層的方法

目前,學術界更多的是采納韋伯的多元分層模式,主要從職業、收入、消費或其他變量方面進行社會分層。

(1)職業分層。職業分層依據西方多元社會分層理論的職業標準進行分類(萬能,2009),陸學藝(1989、1990)按照職業類型,將中國農民分為農業勞動者、農民工、雇工、農民知識分子、個體勞動者和個體工商戶、私營企業主、鄉鎮企業管理者、農村管理者共8個階層。宋鎮修(1989)按照職業分層,將我國農民劃分為農業生產經營者、亦工亦農者、鄉鎮集體企業勞動者、鄉鎮集體企業管理者、鄉鎮私營企業者(包括個體間聯營、個體戶)、農村基層干部、全民職工共7個階層。

林后春(1991)對農民社會分層的方法、分層標準和操作指標作了梳理,并將中國農民詳細地劃分為17個階層。

周批改(2002)對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農民的職業分化和階層分化作了詳盡梳理,認為陸學藝的劃分比較切合中國農村實際,影響大,學術界較為認可。但也有學者認為,由于20世紀90年代以后,中國農村的農民發生了較大的分化,例如出現了大量的農民務工人員,個體經營者和私營企業主也有了快速發展(龔維斌,2003),因此陸學藝的劃分方法已經不再適應我國農民分化的特點。此外,Walder(2002)根據1996年的調查,將中國農民劃分為農業勞動者、非農雇工、個體經營者、私營企業主、集體企業管理者、村干部、縣干部7個等級。

2003年,陸學藝又將中國社會結構劃分為10個階層:國家與社會管理者、經理人員、私營企業主、專業技術人員、辦事人員、個體工商戶、商業服務人員、產業工人、農業勞動者、城鄉無業(失業、半失業)者。陸學藝(2003)還認為,這10個階層的社會地位由其所擁有的組織資源、經濟資源和文化資源數量所決定。其中,國家與社會管理者、經理人員、私營企業主和專業技術人員位于最高的社會地位,商業服務人員、產業工人、農業勞動者位于社會地位的中層,城鄉無業、失業半失業者位于社會的底層。

(2)收入分層。收入分層則以個人收入來分層,宋鎮修(1989)依據收入分層,把中國農民分為小康、寬裕、溫飽、貧困4個階層;唐忠新(1998)則將農民分為貧困者、中等收入者、新富者3個階層。此外可以劃分為一般收入階層、中等收入階層、高收入階層3個階層,也可劃分為富裕型、溫飽型、貧困型3個階層(林后春,1991)。

何軍明(2009)還專門就城鄉中等收入階層的劃分做了研究,他認為,應當對農村和城市的中等收入階層區別開來進行劃分,并且還認為,收入劃分的標準有兩個,一個是相對標準,即收入的相對水平,這個相對水平不是我國居民收入的簡單算術平均,應具有超前性;另一個是絕對標準,主要是利用恩格爾系數。

(3)消費分層。隨著學者對于消費貧困關注的增強,近年來,從消費角度去研究農民的階層分化逐漸得到學者的重視。劉成斌(2005)利用浙江省10個村的調查數據,從日常消費角度出發,依據日常消費額、日常消費水平(恩格爾系數)、房屋面積與價值等角度對浙江農村的農民階層劃分進行了研究,依據日常消費額將農民劃分為上層、中上層、中層、中下層、下層5個層次,并指出,浙江省農村社會已初步形成“橄欖型”的階層結構。陳文超(2006)通過對湖北省襄樊市下面的一個村莊的研究表明,農民的消費表現呈現出符號性、競爭性、超前性和非理性化趨勢,農民的消費的主要形式有表達性、娛樂性、時尚性、儀式性、必需性消費等形式。農民的階層分化也從儀式性、時尚性和娛樂性方面的消費差異呈現出來。并將農民階層劃分為炫耀型消費、攀比型消費、實用型消費、生存型消費、貧困型消費5大階層。

(4)多元分層。多元分層主要是依據其他特征或特征組合進行社會分層研究。例如,林后春(1991)將中國農民劃分為17個階層:單純農民勞動者、兼業為輔的第一兼業農階層、兼業為主的第二兼業農階層、不穩定兼業農階層、農村工人、城市農民工、農民企業家、農村文化階層、農村技術階層、農村鄉務管理者、鄉鎮企業管理者、個體勞動者和個體工商戶、私營企業主、宗教職業者、游民、反社會階層、準社會階層。嚴振書(2010)從收入、教育、權力、職業四個維度將我國社會劃分為8個階層,即國家與社會管理者、企業管理者、專業技術人員、辦事人員、自雇人員、城鎮體力勞動者、農業勞動者以及城鄉無業(失業、半失業)者階層。段華明(1990)通過對不發達地區的抽樣調查和典型調查,將農民劃分為普通農戶、承包專業戶、經營個體戶、亦工亦農戶、貧困戶、農民知識分子、農村管理者7個階層。

鄒農儉(1999)認為有關農村社會分層的研究存在標準不統一、階層劃分混亂的狀況,并且認為在多元標準劃分時,沒有明確各劃分標準的權重或劃分次序。鄒農儉(1999)提出了先按一級標準(職業性質)劃分,在一級標準無法加以區分的階層中再采用二級標準(社會地位)來劃分。其中,按一級標準劃分的階層是農業勞動者、亦工亦農者、鄉村干部、鄉鎮企業管理者、知識分子;按二級標準劃分的階層是私營企業主、個體工商戶、雇工。比如亦工亦農者、鄉鎮企業管理者可以按照二級標準再劃分。

林堅、馬彥麗(2006)基于全國1185分調查問卷,在以陸學藝、張厚義的職業分層基礎上,結合職業美譽度,對農民的社會分層進行了歸類,將農民劃分為上、中上、中下和下層四個階層。其中上層由私營企業主、鄉鎮企業管理者和農村管理者構成;中上層由個體工商戶和農村智力勞動者構成;中下層由雇工和農民工構成;下層則為純農業勞動者。

王劉玉等(2009)將我國的階層劃分為主體階層、新生階層和過渡階層3個類型共15個階層。其中,主體階層包括產業工人、農業勞動者、國家和社會管理者、經理人員、專業技術人員、商業服務業員工;新生階層包括民營科技企業的創業人員和技術人員、受聘于外資企業的管理技術人員、中介組織的從業人員、自由職業人員、個體工商戶、私營企業主;過渡階層包括城鄉失業、半失業人員、退休職工、防衛階層。

此外,張翼(2009)利用賴特模型從權力資本、技術資本、生產資料的占有方式等角度結合中國社會現實特點,將中國社會階層劃分為雇主階層、自雇階層、農民階級、新中產階層、工人階級五個階級或階層。

朱力(2005)認為勞動分工與職業性質已成為判別階層身份的主要標準。

綜上所述,本書認為,按職業性質同時兼顧社會地位的社會分層較為合理,比較符合大眾的認知,并且容易為公眾所認可。為了研究不同職業人群分享經濟發展成果方面的差異,有必要按職業分層來測度經濟增長的利群情況。

主站蜘蛛池模板: 荣昌县| 泰州市| 桃园市| 新民市| 太和县| 呼玛县| 巴里| 灵台县| 平阳县| 凌源市| 华坪县| 武穴市| 鱼台县| 博野县| 华蓥市| 中牟县| 高陵县| 诸暨市| 英德市| 舒兰市| 岑溪市| 德令哈市| 布拖县| 怀宁县| 纳雍县| 五河县| 巴南区| 通江县| 雅安市| 荥经县| 饶平县| 南丹县| 秦安县| 安陆市| 当雄县| 丰台区| 靖安县| 海晏县| 榕江县| 龙里县| 红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