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鄉土中國的當代圖景:新時期鄉土小說研究
- 谷顯明
- 1299字
- 2018-11-08 19:54:56
第一章 現代化大潮下的鄉村景象
20世紀,現代化大潮席卷全球,人類新文明走向輝煌。那么,什么是現代化?從字面上來看,“現代化”(modernization)就是“使成為現代的”之意。它所對應的歷史過程已有幾個世紀,但它作為一個術語,直到20世紀60年代才進入人們的研究視野,并在西方社會科學研究中逐漸流行起來,其含義一般性地表述為人類社會自科學革命以來的高速變遷過程。從西方語境來看,在時間尺度上,“現代”泛指中世紀結束以來延續至今的這一歷史時段,它較早使用在文藝復興時期一些人文主義先驅的著作之中。在價值尺度上,是指對立于封建中世紀、具有新的觀念體系和精神特征的新時代。簡而言之,“西方的現代化就是中世紀結束后,人類社會不斷向一種具有新的觀念體系和精神特征的新時代發展的動態過程”。從廣義上來看,現代化主要是指自18世紀中葉工業革命以來現代生產力導致社會生產方式的大變革,引起世界經濟加速發展和社會急劇變化的大趨勢。具體來說,就是以現代工業、科學和技術革命為推動力,實現傳統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轉變,使工業主義滲透到經濟、政治、文化和思想等領域并引起社會組織與社會行為深刻變革的過程。本書所述的“現代化”主要是自中國近代洋務運動以來,特別是20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以來至今這一歷史發展階段。
費孝通先生指出:“從基層上看去,中國社會是鄉土性的。”傳統中國的社會政治結構主要有兩個特點:一是以血緣關系為紐帶、完備而系統的宗法制度;二是嚴格的君主專制制度。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中國一脈相承的君主專制制度與帶有某種血緣溫情的宗法制度相結合,形成一種“家國同構”的社會政治結構。1840年鴉片戰爭后,西方資本主義的入侵打破了清王朝閉關鎖國狀態,沖擊了落后的封建專制制度,加速了中國自然經濟的解體,從而導致中國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由此直接導致思想啟蒙運動、洋務運動、戊戌維新、辛亥革命等事件,形成西方文化對中國傳統文化第一次沖擊浪潮,中國被迫開啟艱難的現代化進程。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后,為了盡快恢復和發展生產,經過三年經濟恢復時期之后,國家實行了社會主義三大改造,開始了社會主義工業化進程。經過二三十年的發展,中國的工業體系已初具規模,并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打下了基礎。1978年12月,十一屆三中全會確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拉開了改革開放的序幕,開啟了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而新時期的改革是從農村開始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施,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促進了農村經濟的繁榮和發展。但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后,在市場經濟的沖擊和城市化的推進下,古老的鄉土世界挾裹在時代旋渦中,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同時呈現出一些亟待解決的突出矛盾和問題。比如“三農”問題逐漸顯露,大量耕地資源拋荒浪費,大氣、水、土壤等環境污染加劇,農村留守兒童、婦女和老人問題日益凸顯,鄉土特色和民俗文化流失等
。新時期以來的鄉土小說,以強烈的現實主義精神真實地記錄下中國現代化大潮中鄉村社會變遷的歷史脈動,形象地展現出農民土地意識嬗變、鄉村倫理道德式微、鄉土精神家園瓦解的現實圖景,傳達出作家對當下農村現實和底層農民的關注以及對鄉村現代轉型和農民未來命運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