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凡洲游(上)
- 李新烽
- 5502字
- 2019-01-04 13:28:57
Preface C【序C】
非洲研究的力作
2005年5月,新烽博士剛從非洲回國,來北大看望我。我們話題自然離不開非洲,他向我談了雄心勃勃的三年寫作計劃——“非洲三部曲”。
如今,繼《非洲踏尋鄭和路》之后,新烽的《非凡洲游——我在非洲當記者》又要付梓。這是非洲研究界的一大喜事,我們為之感到高興并表示祝賀。今年恰逢新中國與非洲國家開啟外交關系50周年,而此書殺青又正值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暨第三屆部長級會議召開之際,以資紀念,意義重大。
《非洲踏尋鄭和路》以不畏艱險的敬業精神、認真嚴謹的科學態度、獨特新穎的研究視角和圖文并茂的吸引力深深打動了讀者,受到普遍好評。而《非凡洲游》除具備以上特點外,更以大量豐富的第一手資料、淳樸熱烈的真摯情感、變化多樣的寫作手法和圖文并重的可讀性給讀者勾勒出一個“立體非洲”。
首先,與那些尋章摘句、道聽途說、捕風捉影的東西不同,《非凡洲游》之中是作者八年來在非洲工作期間積累的大量豐富的第一手資料。
本書中的絕大多數素材和資料都是作者采訪得來的,是原創作品,這一點尤其難能可貴。第一章《我回家了》對是溫家寶總理非洲七國之行的長篇報道,從中可以感受到溫總理以情動人、以理服人、推己及人、平易近人的外交風范和人格魅力。作為隨團采訪記者,作者帶領讀者沿著溫總理的訪非路線,零距離地走近共和國總理,走進遙遠而神奇的非洲大陸,感受中非友誼的真誠、熾熱與力量。它與第一編中其他四章的內容相互配合,可謂相得益彰。
書中絕大多數文章是作者獨家采寫的。新烽是采訪報道人類心臟移植之父巴納德教授的惟一的中國記者。沒有作者的采訪報道,中國的廣大讀者就只能從外國記者的報道中認識這位世界名人。曼德拉是一位備受世人普遍敬重的偉人,書中關于曼德拉的幽默都是作者親耳所聽,如果沒有作者獨特的觀察角度和細心留意,大家也就不會聽到曼德拉講的幽默故事,我們腦海中曼德拉的形象也不會活起來。如果沒有對卡翁達的三次采訪,我們就很難了解這位中國人民的老朋友的近況,年青一代甚至不知道這位贊比亞前總統。
同樣,如果沒有新烽冒著生命危險深入索馬里采訪,讀者對今日索馬里就不會有如此真切的認識;如果沒有對坦贊鐵路的多次采訪,我們也就不會知道這條聞名于世,曾讓一代中國人引為自豪的鐵路的現狀;如果不是作者走進南非的斯特克芳丹,大多數讀者就不會知道這一人類搖籃;如果不是他走進非洲的難民營,我們可能失去一個了解當代非洲難民世界的機會……
這不是一本非洲旅游指南,但沉浸在其優美、流暢的文字中,讀者常常會感覺到自己仿佛正沿著期待中的路線圖行進:在遼闊的非洲高原上驅馳,觀賞野生動物,領略美麗風光;置身于非洲國家大街小巷、鄉間田野,走進非洲的世界遺產;聆聽非洲的故事,回首非洲的歷史,認識非洲的現實,展望非洲的未來,感慨非洲的變化。一切都是如此真實、生動,這些讓普通人“求之不得,輾轉反側”的景觀,通過作者鮮活的文字,讓你展開“夢游”的翅膀。掩卷遐思,感喟久之。
其次,此書中許多文章曾被國內外非洲研究者征引,這是因為作者嚴謹認真的治學態度,得到學術界廣泛認可。
新烽是一位學者型的記者,治學嚴謹,寫作認真。他通過實地采訪和研究,糾正了國人對非洲的一些誤解。這些誤解,有的是常識性錯誤,例如,國人對“好望角”和“南非首都”的回答,比較容易發現;有的需要實地考察,例如,國人對安哥拉內戰、對烏干達暴發埃博拉疫情和對索馬里局勢的認識,不到這幾個國家,認識難免不切合實際;有的則需要花費一番工夫調研,例如,關于國人對非洲的整體認識、對非洲戰亂的看法、對津巴布韋土改的觀點和對南非社會矛盾的分析,等等,如果沒有長期的觀察、調研和資料積累,得出的結論難免失之偏頗。
書中關于安哥拉內戰、剛果(金)局勢、津巴布韋土改、南非的社會矛盾等章節,是作者在深入調研、不斷思索的情況下完成的,不但說明了問題的來龍去脈,而且透過現象,條分縷析,分析了問題的實質,對研究非洲問題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如果沒有對以上問題的實地采訪和密切跟蹤,作者對這些備受國際輿論關注的事件就沒有那么熟知。
記者的工作離不開采訪,采訪的成敗直接關系到報道的內容和影響。南非作家納丁·戈迪默是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為采訪她,新烽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除閱讀她的有關著作和跟蹤她的近況外,他還請國內的朋友提供有關材料。“功夫不負有心人”,在充足準備的基礎上,采訪獲得了成功。戈迪默原計劃只接受半個小時的采訪,但結果談話進行了100分鐘。采訪結束時,這位著名作家感慨道:“一是沒有想到中國記者的英語講得那么好,二是沒有想到中國記者對她本人及其著作那么熟悉。這兩點使得我們的談話十分愉快,我也因此增進了對中國的了解。”作為采訪戈迪默的第一個中國記者,新烽給采訪對象留下了深刻印象。此后兩年多,當訪問南非的中國記者在中國駐南非大使館官員的陪同下采訪戈迪默時,這位諾貝爾文學獲得者特別提到新烽的那次采訪。
在這本著作中,作者以獨特新穎的視角、深入實際的作風、嚴肅認真的態度,以一位中國記者的敬業與探險精神,讓您在旅途中認識非洲,在閱讀時感知非洲,在圖片上定格非洲,在現實里思考非洲,在視野內感悟非洲。新烽的“非洲三分法”是一個新觀點,是他通過對非洲的長期觀察和深入研究,并根據中國人對非洲認識的誤區提出來的,具有現實意義。作者在書中提出這一觀點,無疑能夠幫助讀者進一步認識非洲。
再次,新烽在這部書中并非是“純客觀”地介紹非洲,而是飽含了淳樸、熱烈、真摯的情感。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創作需要激情。一名中國記者一口氣在非洲工作八年之久,除愛崗敬業、盡職奉獻外,還說明他熱愛非洲人民、眷戀非洲大地。他的許多報道和文章正是這種真摯情感的自然流露。
對非洲的感情直接表現在如何看待非洲的貧窮與落后。非洲曾經長期遭受奴隸販賣、殖民入侵與統治之苦,殖民統治者肆意欺壓非洲人民,大肆掠奪非洲資源,這是造成非洲落后的主因之一。時至今日,非洲的許多問題都與這段難忘的歷史有著直接或間接的聯系。作者用手中的筆,表達了自己對非洲人民遭受剝削與壓迫的同情和對殖民者的譴責,抒發了自己對非洲人民取得國家獨立與民族解放的歡喜,謳歌了自己對非洲人民在國家建設中取得進步與成就的喜樂。作者對非洲人民的這種感情是在與非洲朋友相處中產生的,真摯而理智。
發現朋友之長,學習朋友之長。也正是在與非洲朋友的相處中,作者漸漸發現了非洲朋友的優點。為報道非洲、認識非洲和熟悉非洲,作者深入20多個非洲國家,與非洲人交朋友,并注意發現朋友的長處,學習朋友的優點。這些發現,隨時反映在作者的文章中。在該書中,作者運用強烈的對比和犀利的筆鋒,凸現了朋友的優點,鞭撻了國人的陋習。這種特殊的感情表現在為自己祖國建設的服務上。
當作者對非洲和對祖國的感情交織在一起時,這種感情就要噴發。這方面最突出的例子就是報道溫總理憑吊我援助坦桑尼亞專家公墓那篇感人至深、催人淚下的通訊《人間傷別情悠長》。這篇文章一發表即引起強烈反響,受到同行、讀者交口稱贊。2006年6月24日,溫總理在非洲之行回程的專機上對作者說:“我看了你寫的關于我憑吊專家公墓的文章,很好,很感人。”這篇通訊被評為《人民日報》最佳報道,當月值班的梁衡副總編輯在點評時指出:“這篇文章聲情并茂,十分感人。坦贊鐵路已成為我和平外交無私援助的象征,文章借溫總理這次憑吊活動寫出這一主題,歌頌了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精神。”讀者普遍認為,這是一篇充滿感情、情景交融、聲情并茂的佳作。
又次,此書并非是一成不變的敘述,而是運用了變化多樣的寫作手法。
細心的讀者會發現,《非凡洲游》以講故事的方式,輕松地告訴讀者一個現代與傳統相接、機遇與挑戰并存、現實與理想交匯、繁榮與復興在望的非洲,使遙遠的非洲大陸可見可聞可感可知可信,為中國讀者認識非洲開啟了一扇嶄新的“窗戶”。這本著作能夠達到這樣的效果與其寫作方法關系密切,具體表現在“四個性”:語言的紀實性,敘事手法的多樣性,選材的典型性和結構的巧妙性。
新聞是新近發生的事實的報道,真實是新聞的生命,紀實性是記者的語言風格。本書以紀實性語言為主,具有強烈的現場感,不少章節讀之如聞其聲,如見其人;由于紀實,作者的描寫十分生動細膩,部分章節會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由于紀實,作者的語言樸實無華,毫無嘩眾取寵之虞。
在紀實中,作者采用了多種敘事手法。第一人稱的運用讓人感到如臨其境,有的章節又讓讀者不是像第一人稱那樣“參與”其中而是“聽故事”,以旁觀者的第二人稱的身份“走進非洲”,與作者一起聽故事、長見識,親切自然。當然,為便于說明問題,讓讀者能夠讀明白,作者在敘事的角度和側重點等方面也下了不少工夫。
選材的典型性是該書在寫作上的另一大特點。這不是一本包羅萬象的非洲問題“十萬個為什么”,但作者盡力涉足非洲大陸的全貌,東西南北中,工農商學兵,衣食住行用,政治經濟文化,動物植物礦物,歷史現實未來均入筆端。有的難免蜻蜓點水、淺嘗輒止,有的則尋根究底、深入探索。這樣的謀篇布局反映在作者對非洲的認識上。
每次采訪,特別是離開記者站所在國南非赴其他非洲國家采訪,作者都要事先了解采訪對象國的情況和特點,有的是通過書本和網絡,有的則想方設法直接找到對采訪對象國比較熟悉的人士,這為其采訪成功奠定了基礎。從閱讀中可以看出,作者對所采訪過的非洲國家的選材均具有典型性。比如,對非洲的野生動物園,作者選取了最有影響的三個:肯尼亞馬塞伊馬拉和坦桑尼亞塞倫蓋蒂國家野生動物園、博茨瓦納喬貝國家公園和南非克魯格國家公園。在《幽默南非》一章中,作者選取了曼德拉、犯罪、華人、賭場和人生觀五個專題,在各個專題中又選擇了最具代表性的事例。不難看出,這幾個問題抓住了南非社會的基本特征,是南非社會的生動剪輯。
選材的典型性與結構的巧妙性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為了把典型題材在書的結構中表達出來,讓讀者通過目錄了解本書的概況,作者為此花費了不少心思。新烽曾九次修改、調整和充實目錄。原計劃再寫一本關于南非的書——《幽默南非——我在南非當記者》,因而最初在寫作本書時沒有涉及南非,后來覺得該書中缺少南非的內容就像世界地圖冊中沒有南非地圖、世界歷史書中不講南非歷史一樣,讓人感到不可思議,最終將有關南非的內容與非洲各國融為一體,這樣便于大家閱讀,便于讀者了解和認識非洲。
在結構上,本書采用三條主線:一是書的主要內容,二是書的序曲、篇章介紹和尾聲,三是圖片。現在是信息時代,如果您沒有時間閱讀自己所感興趣的篇章,那就翻閱一下序曲、篇章介紹和尾聲吧!它們將讓您“鳥瞰非洲”。
最后,圖文并重的吸引力和可讀性。當讀者翻閱這本書時,首先注意到的大概是圖片。誠然,這不是一本非洲風土人情的圖片集,但作者隨時隨地抓拍的一幅幅圖片,真實、自然、具體、形象。有人說現在是“讀圖時代”,這些從現實生活中捕捉到的一個個瞬間,讓您有一種身臨其境之感,非洲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男女老幼、風土人情走進了您的視野,展現在您的眼前。如果您在百忙中騰不出時間閱讀文字,那就瀏覽一遍這些圖片吧!它們將帶領您“走遍非洲”。
這里需要指出的是,這些圖片來之不易,其中不少圖片是獨家的,具有不可替代性。如,今日索馬里首都街頭、南非祖魯王千里嫁女、塞舌爾獨一無二的海椰子、博茨瓦納喬貝河里的大象決戰、烏干達密林中的山猩猩和奇特的赤道風情……
近年來,隨著非洲的發展和中國對非洲的重視,我國的非洲研究取得了長足進展,研究專著、學術論文和新聞報道的數量迅速增加、質量不斷提高。然而,由于受地理位置、科研經費和研究方法諸方面的限制,我國的非洲研究仍存在“隔岸觀火”、“隔靴搔癢”的現象,有的學者終生研究非洲卻沒有去過非洲,其研究工作難免從資料到資料,缺乏鮮活性和創新;有的學者雖多次去過非洲,但時間短暫,又受到語言限制,難免“走馬觀花”、“蜻蜓點水”,看到表面而未能觸及實質,缺乏系統性和深入;更有甚者,在沒有掌握全局和翔實資料的基礎上,忙于“著書立說”,錯誤顯而易見,直至以訛傳訛,貽誤他人。
新烽在非洲工作了八年,作為《人民日報》駐外記者,跑遍大半個非洲大陸,采訪不同階層的人,接觸各種各樣的事;他嚴謹認真,勤于思索,選擇采訪對象具有代表性,對所有事實和資料均進行核對,力爭做到萬無一誤,糾正了國人對非洲的一些誤解和偏見;他跟蹤報道重大新聞事件,又能夠發現新情況和新問題……新烽以具體生動的筆觸,運用大量鮮活翔實的第一手材料,向讀者全方位、寬領域、多角度、深層次地展示了世紀之交的非洲大陸和源遠流長、真誠友好、平等互利、相互支持的中非關系。從內容的豐富性、資料的現實性、選材的典型性、角度的新穎性等諸多方面,《非凡洲游》填補了非洲研究特別是當代非洲現實研究的一個空白,可慶可賀可喜!
新烽告訴我,該書雖完成了,但仍留下不少遺憾。受時間和篇幅的限制,原計劃寫作中的兩章“非洲掃描”和“非洲華人”仍是空白。前者包括非洲的首都、非洲的機場、非洲的國王、非洲的人名和非洲的城市雕塑等,后者主要涉及非洲華人的歷史、現狀、特點、創業及南非華人的奮斗歷程等。另外,一些可讀性強的文章沒有時間完成,如“科摩羅盛行倒插門”、“含淚遠嫁黑非洲”等。我們相信,如條件允許,新烽一定會彌補這些遺憾。讀者這次閱讀不到這些內容,權且當作一種缺憾美。
在與新烽的交往中,我能從他身上看到一種活力。他能夠始終保持昂揚向上、積極進取的精神狀態,這一精神狀態也反映在其著作中。當翻閱《非凡洲游》的時候,我們希望新烽勞逸結合,保重身體,并期待著“非洲三部曲”的最后一部——《我看到的曼德拉》早日問世。
本序作者為中國非洲史研究會名譽會長、北京大學非洲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