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節 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在中國的具體化

從根本上說,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是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和時代特征結合起來,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研究和解決中國革命、建設、改革中的實際問題,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就是運用中國人民喜聞樂見的民族語言來闡述馬克思主義理論,揭示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的規律,使之成為具有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馬克思主義。也就是說,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一個動態的復合性的過程,展開地說這個過程可以從如下幾個方面來理解。

一 把馬克思主義理論同民族性特點相結合的民族化過程

馬克思主義作為一種世界性的科學思想體系,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科學真理。但是,這種世界性的真理必須同各國的具體實踐、各民族的文化相結合,才能真正對這個國家和民族產生科學指導意義。

作為行動指南而非教條的馬克思主義,堅決反對教條主義、公式主義的做法,后者把馬克思主義當作一成不變的公式和戒律到處照搬,只能為死教條而犧牲活的馬克思主義。他們僅僅記住和應用個別詞句,教條主義地重復或照搬某些口號和論斷,“只會無謂地背誦記得爛熟的公式,而不去研究新的生動現實的特點。”《列寧專題文集·論馬克思主義》,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68頁。不把馬克思主義當作科學方法論用于分析具體情況,不把馬克思主義同具體實際結合起來,絕不是真正的馬克思主義,也不可能制定出符合實際的政策,不可能在實踐上獲得勝利。“如果誰認為馬克思和恩格斯對英美工人運動的勸告可以簡單地直接地應用到俄國來,那他運用馬克思主義就不是為了弄清馬克思主義的方法,不是為了研究各特定國家工人運動的具體歷史特點,而是為了打知識分子的、派別組織的小算盤。”同上書,第127頁。這些人只能是假馬克思主義者,讓他們來領導革命,必將把無產階級的事業引向失敗。正因為馬克思主義只是提供了分析問題的科學方法論而不是照搬照抄的公式和教條,因而,馬克思主義必須要尊重各國的具體情況和特點,在同各國實際結合的過程中,以民族化的形式存在和發展。

關于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必須同各國具體實際、各民族的具體特點相結合,列寧曾經有一段名言:“我們決不把馬克思的理論看做某種一成不變的和神圣不可侵犯的東西;恰恰相反,我們深信:它只是給一種科學奠定了基礎,社會黨人如果不愿落后于實際生活,就應當在各方面把這門科學推向前進。我們認為,對于俄國社會黨人來說,尤其需要獨立地探討馬克思的理論,因為它所提供的只是總的指導原理,而這些原理的應用具體來說,在英國不同于法國,在法國不同于德國,在德國又不同于俄國。”同上書,第96頁。因為存在著各個民族之間、各個國家之間的差別,各國的馬克思主義者在運用馬克思主義的時候,就不能自以為是地要求消除多樣性,消滅民族差別,而是要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適應于民族的和民族國家的差別,針對這些差別正確地加以運用。也就是說,馬克思主義必須同各個國家、各個民族的具體特點相結合,才能發揮其真理性力量。

毛澤東在談到中國共產黨黨員如何在中國革命實踐中運用馬克思主義時曾經明確指出:“馬克思主義必須和我國的具體特點相結合并通過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實現。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偉大力量,就在于它是和各個國家具體的革命實踐相聯系的。對于中國共產黨說來,就是要學會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應用于中國的具體的環境。……使之在其每一表現中帶著必須有的中國的特性,即是說,按照中國的特點去應用它……”《毛澤東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34頁。

在領導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的長期實踐中,中國共產黨以及它所領導的理論家們,始終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的具體實際和民族特點相結合,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實現了兩次歷史性飛躍,形成了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兩大理論成果。當前,中國共產黨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大眾化和時代化,也就是要在馬克思主義同當代中國實際相結合的過程中,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

二 把馬克思主義理論同時代特征相結合的時代化過程

馬克思主義的根本特質就在于,它是工人階級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一種新的徹底的唯物主義,這一特質決定了它是唯物論和辯證法的有機統一,與自然科學和人類知識走向相一致,與社會生活和人類歷史趨勢相一致,與人的發展和人類文明進步相一致,因而具有真正的科學真理性、當代開放性。也正因為這樣,馬克思主義只有不斷同當代實際相結合,才能不斷煥發出其當代性的理論光輝。

馬克思主義不是封閉僵化、固定不變的理論,它始終隨著人類文明和社會實踐的發展而處于開放狀態,其部分內容會在特定時代主題面前被提到首位,個別論斷也會隨著時間推移而改變,這就是馬克思主義的與時俱進品格。馬克思主義本來就是人類優秀文明的繼承和發展,它吸收了同時代最先進的文明成果,同時必將隨著人類思想進步而豐富和發展。列寧多次論述馬克思主義的理論來源,分析馬克思主義與人類文明發展的關系。他說,馬克思主義“絕不是離開世界文明發展大道而產生的一種故步自封、僵化不變的學說。恰恰相反,馬克思的全部天才正是在于他回答了人類先進思想已經提出的種種問題。他的學說的產生正是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社會主義偉大的代表人物的學說的直接繼續。……馬克思學說是人類在19世紀所創造的優秀成果——德國的哲學、英國的政治經濟學和法國的社會主義的當然繼承者。”《列寧專題文集·論馬克思主義》,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6—67頁。馬克思主義同人類文明一樣,將會隨著歷史發展而永遠處于開放狀態當中。

要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必須把馬克思主義的經典性理論同當代科學理論、當代社會實踐相結合,從而使之總能夠展示出其當代性價值。毛澤東在闡述什么是真正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家的時候,明確指出:“我們所要的理論家是什么樣的人呢?是要這樣的理論家,他們能夠依據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正確地解釋歷史中和革命中所發生的實際問題,能夠在中國的經濟、政治、軍事、文化種種問題上給予科學的解釋,給予理論的說明。我們要的是這樣的理論家。假如要作這樣的理論家,那就要能夠真正領會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實質,真正領會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真正領會列寧斯大林關于殖民地革命和中國革命的學說,并且應用了它去深刻地、科學地分析中國的實際問題,找出它的發展規律,這樣才是我們真正需要的理論家。”《毛澤東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14頁。也就是說,只有真正把握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實質,把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同發展著的實際相結合,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和時代特征相結合,并用以解決當代實際問題,才是真正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家,才算得上是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者。江澤民在談到如何對待馬克思主義時也指出,“馬克思主義必須同各國實際相結合,著眼于對實際問題的理論思考,著眼于新的實踐和新的發展。離開本國實際和時代發展談馬克思主義,是沒有意義的。”《江澤民文選》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94頁。

在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中,中國共產黨人正是這樣做的。大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人根據當時中國革命的實際情況,同國民黨實行聯合打倒軍閥統治。大革命失敗后,因為國民黨的性質發生了根本變化,中國共產黨人開始根據變化了形勢,獨立領導中國革命,創建農村革命根據地,開展轟轟烈烈的土地革命運動。隨著日本帝國主義侵華戰爭的推進,民族矛盾上升為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中國共產黨人及時改變政治路線和斗爭策略,建立抗日戰爭統一戰線,領導中國人民進行抗日戰爭,維護了民族獨立。抗日戰爭結束后,國民黨反動派發動了全面內戰,中國的主要矛盾發生了重大改變,在此情況下,中國共產黨人領導人民開展了艱苦卓絕的人民解放戰爭,實現了人民解放,建立了新中國。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人不失時機地進行了生產資料的社會主義改造,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開展大規模的社會主義建設運動,探索了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人根據新的時代特點,制定了新的基本路線,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改革開放,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全面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局面,在實踐和理論上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越走越寬,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不斷發展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日益不斷創新豐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事業不斷向前推進。

三 把馬克思主義理論同具體性實踐相結合的實踐化過程

馬克思主義最重要的特征就在于它的實踐性。馬克思、恩格斯多次指出,他們的理論不是教條,而是行動的指南;對他們理論中一般原理的實際運用隨時隨地都要以當時的歷史條件為轉移。這就是說,馬克思主義必須走向實踐,必須同廣大人民群眾的實踐相結合,才能煥發出強大的生命力、創造力、感召力。

馬克思主義同人類社會實踐緊密聯系,隨著實踐的發展而不斷發展。馬克思主義歷來著眼于活生生的群眾實踐,著眼于客觀形勢的變化,著眼于發展著的社會實際,善于從群眾實踐中學習,創造新的理論觀點豐富和發展自身,而不把自身的理論當作一成不變的公式來切割實踐。“馬克思主義決不局限于只是在當前可能的和已有的斗爭形式,他認為,隨著當前社會局勢的變化,必然會出現新的、為這個時期的活動家所不知道的斗爭形式。馬克思主義在這方面可以說是向群眾的實踐學習的,決不奢望用書齋里的‘分類學家’臆造的斗爭形式來教導群眾。”《列寧專題文集·論馬克思主義》,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00頁。這就是說,馬克思主義必須同實踐保持密切聯系,必須以活生生的、發展變化的實踐為中心。

研究和運用馬克思主義,必須根據時代變化來確定重點,發掘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中同當下實踐聯系最緊密的方面,對當下實踐作出科學的理論指導,同時用當下實踐來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理論。如果僅僅是一般性地理解和掌握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而不考慮當下實踐需要,就很容易把馬克思主義教條化。為此,必須要系統把握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全部內容,只有這樣才能了解馬克思主義理論中的哪些內容是符合當下實踐需要的東西;深入研究當前的實踐,分析當前實際所提出的重大問題,真正把握當前的矛盾;把馬克思主義理論中當前實踐密切相關的理論發掘出來,指導實踐并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用實踐中產生的新觀點、新經驗,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理論。從根本上說,這就是理論與實際的關系,就是方法與行動的關系,同時也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創新的基本路徑。

中國共產黨從誕生之日起就把馬克思主義確立為自己的指導思想,但中國共產黨又是在同教條主義的不斷斗爭中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的。1930年,在《反對本本主義》中,毛澤東就明確指出:馬克思主義的本本是要學習的,但是必須同我國的實際情況相結合。我們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糾正脫離實際情況的本本主義。延安整風的過程中,毛澤東在談到馬克思主義態度的時候指出,“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態度……就是應用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和方法,對周圍環境作系統的周密的調查和研究。……就是要有目的地去研究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要使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和中國革命的實際運動結合起來,是為著解決中國革命的理論問題和策略問題而去從它找立場,找觀點,找方法的。這種態度,就是有的放矢的態度。‘的’就是中國革命,‘矢’就是馬克思列寧主義。我們中國共產黨人所以要找這根‘矢’,就是為了要射中國革命和東方革命這個‘的’的。”《毛澤東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00—801頁。鄧小平在談到馬克思主義的時候,也特別強調要把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具體實踐相結合,把馬克思主義理論轉化為具體的實踐,他說:“我們不把馬克思主義當作教條,而是把馬克思主義同中國的具體實踐相結合,提出自己的方針,所以才能取得勝利。”《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91頁。

事實上,中國共產黨人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就是不斷同各種各樣的教條主義進行斗爭,把馬克思主義同中國的具體實踐相結合的過程。土地革命時期,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化馬克思主義者們,堅決反對唯共產國際指示為準繩而脫離中國革命具體特點的教條主義,創造性地開辟了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抗日戰爭初期,毛澤東等又頂住了以共產國際指示為支撐的王明的右傾主張,堅持獨立自主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形成了正確的戰略決策,并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用以分析中國的社會性質和矛盾特點,創造性地提出了新民主主義理論。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毛澤東等針對蘇聯社會主義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和弊端,結合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特點,獨立自主地提出要實現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實際的第二次偉大結合,開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歷程。改革開放后,當代中國共產黨人,結合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具體情況,創造性地建立和不斷發展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不斷取得新的偉大勝利。

四 把馬克思主義理論同群眾性實踐相結合的大眾化過程

馬克思主義是一個邏輯嚴密、完整系統化的理論體系,具有完備的學術性、理論性。對于馬克思主義,列寧有一段經典論述:“馬克思主義是馬克思的觀點和學說的體系。……馬克思的觀點極其徹底而嚴整,這是馬克思的對手也承認的,這些觀點總起來構成作為世界各文明國家工人運動的理論和綱領的現代唯物主義和現代科學社會主義。”《列寧專題文集·論馬克思主義》,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7頁。這個論斷,言簡意賅地闡明了馬克思主義的主要內容,強調了馬克思主義的嚴整全面性。馬克思主義不僅具有鮮明的階級性和革命性,而且是一個包含著哲學、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等在內的內涵豐富而邏輯嚴密的科學理論體系。

再偉大的理論如果不同群眾的思想、群眾的實踐相結合,不轉化為群眾的意識和思想,也不能產生偉大的實踐力量,正如馬克思早已指出的,“批判的武器當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質力量只能用物質力量來摧毀;但是理論一經掌握群眾,也會變成物質力量。”《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頁。為此,馬克思主義必須轉化為廣大人民群眾所樂于并能夠接受的形態,轉化為人民群眾自己的思想觀念,成為一種集體意識,才能真正掌握群眾并形成強大的群眾實踐力量。

作為深邃的真理體系,馬克思主義是對社會生活和無產階級實踐的高度理論抽象,具有特定的話語體系、邏輯層次、概念系統和理論架構,其深度意義并不直接呈現在人們面前,社會大眾要掌握它必須經過理論闡述、講解、灌輸。任何時候都不能把馬克思主義庸俗化為常識體系和習慣話語。馬克思主義來自于群眾實踐,但它不等于群眾認識,它來自于實踐又高于實踐。群眾實踐只是形成了馬克思主義的素材,但并沒有形成馬克思主義理論本身,必須經過理論家的思維加工,群眾實踐才能上升到理論層面。馬克思主義同群眾實踐不可分離,這一點形成了馬克思主義有大眾化的可能性;馬克思主義高于群眾實踐,是徹底嚴整、邏輯嚴密的真理體系,這一點則決定了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必要性。

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中,一個至關重要的工作,就是要在堅持馬克思主義精髓的基礎上,把馬克思主義的根本原理以通俗化的語言、簡明化的形式、大眾化的風格,傳播到社會大眾的頭腦當中,轉化為群眾的集體意識,真正掌握群眾并形成強大的實踐力量,實現時代精神精華向民眾群體意識的轉化。例如,在延安時期,中國共產黨在加強干部理論教育同時,高度重視廣大群眾的教育,在抗日根據地大力發展基礎教育,在提高廣大人民群眾知識水平的同時,普及無產階級思想教育和馬克思主義基本知識。舊中國,由于歷史文化和現實客觀實際的原因,廣大人民群眾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絕大部分群眾都是文盲或半文盲,這對于思想覺悟的提高和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普及,是一個極大的障礙。為此,黨中央和邊區政府把群眾教育提到了很高的位置,全面開展文化知識普及和理論知識宣傳,在各村、各鄉小學校內或小學校外,建立民革室、救亡室、俱樂部一類的文化教育活動中心,開辦各種群眾學校、夜校、識字班,組織各種識字組、大眾黑板、讀報、演講、娛樂、體育、壁報、戲劇等一切適合群眾需要及為群眾所喜歡參加的活動。依托這些教育活動,提高了革命群眾的文化程度,實現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知識的普及,促進廣大干部群眾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了解。

毛澤東、鄧小平在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性飛躍的過程中,就充分把握了這一點,盡可能用人民群眾所能夠理解的語言風格、表達形式,把馬克思主義的深奧思想以通俗的形式傳遞到普通的社會大眾的頭腦當中,從而使馬克思主義的嚴密性理論形態轉化為大眾化的理論形態。毛澤東本人就是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思想大師,他以獨有的通俗易懂、深入淺出的文風,撰寫了一大批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論著,如《為爭取千百萬群眾進入抗日民主統一戰線》、《矛盾論》、《實踐論》、《反對自由主義》、《論持久戰》、《中國共產黨在民族戰爭中的地位》、《〈共產黨人〉發刊詞》、《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新民主主義論》、《改造我們的學習》、《整頓黨的作風》、《反對黨八股》、《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等。這些論著,深刻總結中國革命的經驗教訓,并把這些經驗教訓提升到馬克思主義的高度,實現中國經驗的馬克思主義化。與此同時,這些文章也是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典范,開辟了馬克思主義理論宣傳普及的重要路徑和方式方法,它們結合中國革命和中國文化實際,通俗易懂、風格簡明、廣大干部群眾易于接受,打破理論同實踐、理論家同接受者之間的間隔,介紹、傳播和宣傳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以中國化的風格向廣大干部群眾宣傳,使馬克思主義同廣大干部群眾之間實現直接對接,為馬克思主義大眾化作出了重要貢獻。

主站蜘蛛池模板: 禹州市| 穆棱市| 游戏| 靖安县| 香格里拉县| 望江县| 新泰市| 钟祥市| 石狮市| 额济纳旗| 祥云县| 宜春市| 苏州市| 浙江省| 胶州市| 铁岭市| 吉木萨尔县| 杭锦后旗| 奉新县| 泰来县| 汽车| 古蔺县| 通山县| 新巴尔虎左旗| 大姚县| 望江县| 府谷县| 武强县| 南岸区| 泰来县| 柳州市| 宁城县| 招远市| 正宁县| 浏阳市| 织金县| 吐鲁番市| 晋江市| 万安县| 汉中市| 特克斯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