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域外行旅與文學想象:以近現代域外游記文學為考察中心
- 蘇明
- 1276字
- 2019-01-04 13:17:03
第二章 變革與衰頹:舊體域外紀游詩的現代命運
用舊體詩詞來紀游,不但在清末民初十分普遍,甚至在新文學已經牢牢占據主流地位的20世紀二三十年代,這一現象仍不絕如縷。其類型大致有如下幾種:一是“詩”與“文”互文的現象。即作者對同一次旅行,分別采用了紀游詩與游記散文兩種文學表現形式來紀游行旅體驗,“詩”與“文”在內容上構成了一種互文關系。如斌椿在《乘槎筆記》之外還有《海國勝游草》《天外歸帆草》等紀游詩集。王國輔在《游美視察記》書后附錄了《游美雜吟》,錢用和在《歐風美雨》之后附錄了《海外雜吟》。王禮錫在《海外雜筆》《海外二筆》之外有《去國草》的結集出版。呂碧城除了著有文言體游記《歐美漫游錄》(又名《鴻雪因緣》),還寫了許多海外紀游詩詞。二是更為常見的是在域外游記中直接穿插舊體詩詞曲賦。最典型的要數康有為的海外游記。即使到了民國時期,在域外游記散文中依然可以看到舊體詩的身影。如郁達夫的《鹽原十日記》、王一之的《旅美觀察談》、蔡運辰的《旅俄日記》、王長寶寫于1940年前后的《歐氛隨侍記》等。值得一提的是,在早期旅日游記中,經常穿插大量舊體詩詞。這些詩詞多是中日文人之間的唱和往來之作。如王韜的《扶桑游記》就屬此種類型的代表作。他自云“余自東來,日與諸文人爭逐游宴,卒卒無片晷閑”
。王韜在日期間,幾乎每次折簡招飲、友朋聚會都會有詩詞互贈或唱和。僅1879年8月21日一天,“是日同人投贈篇什不下數十章”
。三是純粹以舊體詩詞形式來紀游。如吳宓的《歐游雜詩》;李思純的《巴黎雜詩》《柏林雜詩》;胡先骕的《旅途雜詩》;呂碧城的《信芳集》等就是完全以舊體紀游詩的形式勾勒出一部“旅歐小史”
。尤其值得關注的是,標舉現代姿態的新文學作家竟然也難以抗拒“舊形式的誘惑”,如蘇雪林,就寫作了《旅歐之什》這樣的舊體紀游詩。
由此可見,創作舊體紀游詩的作家既有晚清一代的舊文人,也有以吳宓為代表的執著守護“舊格律”,與新文學陣營相抗衡的所謂“守舊派”;同時還有像郁達夫、蘇雪林這樣新文學的堅定擁護者與實踐者。新舊兩代文人、新舊兩派作家都對用舊體詩紀游情有獨鐘,這一現象頗值玩味。如果說晚清文人采用舊體紀游詩的方式來記錄域外行旅體驗是緣于一種文學表達慣習的延續;那為什么以激進的姿態與舊文學劃清界限的新文學家們,竟然也會寫作舊體紀游詩,并且將其視為自珍的敝帚,在其中盡情傾訴個人之衷曲?是什么因素使得行旅者們在新文學占據統治地位之時仍對這一舊形式割舍不下、情有獨鐘?尤為關鍵的問題還在于,舊體詩詞這一傳統文學形式能否將他們或新奇驚羨或百味雜陳的異域行旅體驗完全呈現出來?或者說,前所未有的域外體驗,為舊體詩詞注入了哪些新的元素?對這一文體的發展形成了哪些沖擊?
舊體詩詞在現代文壇及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地位十分尷尬。以舊體域外紀游詩為研究對象,關注的是域外行旅體驗與舊文體之間的互動關系,借此揭示中國傳統文學形式在現代性域外體驗的沖擊下,所不得不出現的變異及不可遏止的衰頹趨勢;從另一角度印證新文體在表述域外體驗時的生機與活力,由此凸顯出的是中國近現代文學變革與域外行旅體驗之間復雜而微妙的內在關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