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西部地區承接國內外產業轉移研究:基于循環經濟視角
- 何龍斌
- 5字
- 2019-01-04 13:18:58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
區際產業轉移與產業升級是中央和沿海地區寫入“十二五”規劃的一項重要內容,也是西部廣大地區“十二五”期間經濟工作中的頭等大事,是擴大開放的重中之重。溫家寶總理在《關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若干重大問題》中指出,“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就是加快東部沿海產業向中西部的梯度轉移,形成更加合理、有效的區域產業分工格局”。而2007年以來的全球金融危機極大改變著世界經濟格局和中國經濟發展趨勢,改變著我國欠發達地區承接產業梯度轉移的方式和步伐,也促使加工貿易、萬商西進等國家一系列支持西部政策措施的逐步出臺和陸續到位。據有關部門測算,2010年,僅廣東、上海、浙江、福建四省市需要轉出的產業產值達到1.4萬億元。據商務部政研室沿海地區傳統產業轉移課題組的調研,2008—2012年,僅珠三角地區6個產業轉出傳統企業6000多家,東部地區近70%的紡織服裝企業發生過轉移或有轉移意愿,珠三角40%左右的企業發生轉移。
基于此,目前許多內地地方政府,特別是廣大西部地區,都把承接東部沿海地區產業轉移視為一次實現經濟趕超的重大戰略機遇,要求各級政府高度重視承接東部沿海地區產業轉移工作。如四川省在2008年制定了5年17000億元的省外到位資金、220億美元外商投資金額的承接產業轉移目標。為確保工作有效推進,各項工作已分解細化到人頭。省建立了督察督辦考核機制,把承接產業轉移工作成效納入各級政府和部門目標考核范圍。
2008年8月,陜西省政府也做出了加強承接產業轉移工作的重大決策,要求經過3—5年努力,全省累計承接產業轉移項目5000個,引進省外資金突破3000億元,初步形成20個工業產業集群,100個具有一定規模、產業協作配套、基礎設施完善的工業園區,形成具有較強競爭力的產業體系。
但是,對產業轉移與承接絕對不能理想化。目前,在我國,不管是東部及國外的產業轉移,還是西部對產業轉移的承接均面臨諸多問題。
一是轉出地的產業攔截阻礙產業結構升級。由于產業轉移必然伴隨GDP轉移、財政收入和就業崗位等轉移,加之東部各省區地域遼闊且自身發展不平衡,同一省區不同地區之間經濟發展水平差異很大,因此,在“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地方保護主義思維下,東部發達地區往往會對一些擬轉勞動密集型產業進行攔截,轉出地的地方政府,要么希望企業留下,要么希望在省內轉移。例如,自2005年始,廣東開始在省內推進產業轉移戰略,在2008年,建設了26個經省政府認定的產業轉移工業園。到2010年3月,廣東在省內推進建設的產業轉移園已經達到34個。其他如浙江、江蘇、福建等東部省區內部也同樣存在此類攔截轉移的情況。這種攔截現象滋生了東部地區的產業結構升級惰性,阻礙了產業結構的優化和產業競爭力的提升,也是其產業轉移黏性的形成原因之一。
二是承接地的惡性競爭導致國有資產流失。為了引來東部的產業轉移,中西部許多地方政府往往從本屆政府政績角度出發,在土地、稅收等方面制定一些優惠政策,進行惡性競爭。如土地政策,一些地方政府往往以極低甚至“零地價”給出企業用地,但很多企業圈一塊地之后幾年都不投資,任地荒廢,等待升值,幾年后隨便出手,即可賺得高額差價。據估計,這種企業在全國圈地至少超過10萬畝,還不包括中西部地區一些政府自己建設的產業園區閑置占地。再如稅收政策,據《新世紀》周刊報道,2009年8月,重慶市為了吸引惠普落戶,其優惠政策為惠普項目建成投產十年之內,不僅對地方財政無任何所得稅、營業稅等稅收貢獻,地方政府還必須列支大量財政資金,用于返還惠普公司所繳納的國稅部分所得稅。惡性競爭的后果不僅造成國有資產大量流失和地方財政收入的減少,還會嚴重侵害農民的利益,妨礙當地企業在市場中的競爭。
三是承接地的饑不擇食加劇生態環境惡化。研究表明,東部地區優先轉出的企業往往是吃干榨盡沒有多少油水的高耗能和高污染企業。如廣東省政府在連續多年限制高耗能、高污染產業發展之后,又在2008年年初通過了一份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明確將影響環保及節能節水的火力發電、紡織、石油化工、造紙等落后產業列入轉出清單。而西部地區招商的饑不擇食又為這些企業提供了生存空間,許多西部地區招商人員在東部地區排隊爭搶污染企業的報道屢見不鮮。2007年7月,國家環保總局對11省區126個工業園區進行檢查,結果發現,竟然有110個工業園區存在環境違法問題,占檢查總數的87%。在產業轉移的浪潮中形成的工業園區,有些正在變成“污染園區”或已經變成了“污染園區”。產業轉移等于污染轉移,其結果是中西部承接地生態環境惡化加劇,可持續化發展能力下降。
四是國家管理缺失影響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從國家整體層面看,當前國內產業轉移自由化直接影響區域協調發展。首先,由于國家統籌管理缺失,在東、中、西三類地區承接產業轉移中,因產業轉移黏性、“馬太效應”和“羊群效應”的存在,西部地區將處于最不利的位置,這將直接妨礙東西部經濟差距的縮小,影響全國經濟的均衡發展。其次,與中西部相比,由于東南亞國家存在物流優勢、政策優勢和人力資源優勢,如果國家不對國內產業轉移統籌管理,按照市場規則,一些企業可能會放棄國內而選擇到這些國家投資,從而造成資本流失。最后,由于國家統籌管理缺失,一些轉移的產業可能會與承接地功能定位不一致,從而破壞全國性的主體功能區規劃。
特別需要一提的是,隨著西部承接國內外產業轉移的增加,工業的快速發展,也帶來資源利用問題。陳耀(2011)研究表明,從各區域的能耗數據來看,西部地區尤其是單位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能耗、單位GDP電耗、單位GDP能耗都遠遠高于東部發達地區,從單位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能耗看,中部地區為2.49噸標準煤/萬元,西部地區最高,達到3.13噸標準煤/萬元,西部能耗分別為東部的1.76倍和2.21倍,可見西部地區的生產方式相比沿海地區的粗放型特征更為顯著。
國內外歷次產業轉移實踐證明,凡是能耗大、污染重的企業和產品,都是急于轉移的重點。由于資本的趨利性,在利潤保障與生態環境和節能降耗發生矛盾時,轉移產業選擇的往往會是前者,因此,產業轉移往往伴隨著“污染轉移”、“高能耗轉移”等。而在廣大西部欠發達地區,由于“項目饑渴癥”加上現行政績考核體系存在缺陷,部分地區甚至有意識地以“環保洼地”作為招商引資賣點,使國內產業轉移變成污染轉移成為可能。因此,從某種程度上講,產業轉移與生態和諧具有一定矛盾。
西部地區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我國重要的水源區和水源涵養區、水土保持和防沙治沙重點區、生物多樣性保護區等,大多位于西部地區,因此,保護西部生態環境的責任重大,在承接產業轉移時必須考慮產業對生態環境的影響,一方面,對于國家淘汰的“三高”型落后產業要堅決執行禁入制度;另一方面,要考慮到西部經濟發展的迫切性,對于非國家淘汰的傳統產業要積極進行技術性承接,降低對生態環境的不利影響。而21世紀興起的循環經濟本質上就是一種生態經濟,要求運用生態學規律指導人類社會經濟活動,是一種能夠改善地球生態系統自我調節能力的可持續性很強的經濟。因此,以循環經濟指導西部地區承接國內產業轉移,是破解產業轉移與生態和諧矛盾的有效手段。從國家層面看,如果不能利用國內產業轉移的大好契機,變不可持續的線性經濟發展模式為可持續的循環經濟發展模式,則必將使高耗能高污染產業在國內反復轉移;反之,通過循環經濟開展產業轉移,則可徹底改變這一局面而一勞永逸。
因此,在上述背景下,西部地區要想科學、高效地承接國內外產業轉移,實現經濟突破與可持續發展,必須堅持循環經濟理念,認真研究國內外產業轉移規律,認真分析自身承接條件,認真總結當前經驗教訓,認真規劃產業轉移承接,認真制定科學合理的承接思路與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