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引言

婚姻的本質特征是社會性,在以兩性結合為基本特征形成的婚姻中,社會化過程始終貫穿在婚姻觀念、婚姻儀式及婚姻關系之中,決定了一個社會最基本的生活方式及組織模式。因此,婚姻制度成為人類社會中最早出現的社會制度之一。

《禮記》載:“昏姻者,將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廟,而下以繼后世也,故君子重之”,又載“昏禮者,萬世之始也”,不僅述及婚姻制度承載侍奉祭祀宗廟、繼承后世、祈求家族興旺的重要內涵,更提出婚禮是基本社會行為準則——“禮”之根本所在。學者們對婚禮的系列研究表明婚禮對實現社會關系、形成社會組織、調整社會結構等發揮的重要作用。馬凌諾夫斯基認為,婚禮表明兩個家庭建立了姻親關系,通過婚禮儀式這種嶄新的社會關系得以實現。拉德克利夫·布朗認為,婚禮在社會群體和社會組織方面具有積極的作用,也就是說,通過婚禮儀式,社會結構得以重新調整,或者在確認雙方家庭的社會價值、強化新的社會群體的穩定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高永久:《對撒拉族婚禮的民族社會學研究》, 《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1期。。弗里德曼對中國婚禮的細致描寫,闡釋了姻親關系的不確定性;馬丁通過婚禮中婆家與娘家地位上的不平等,解釋姻親在“親屬儀式”中扮演的積極角色吉國秀:《婚姻習俗研究的路徑評述與啟示》, 《社會學研究》2006年第2期。

作為一項基本社會行為準則,婚禮具有極其重要的社會功能,在人際交往、社會互動、群體融合等方面具有重要地位。通過社會所承認的儀式及一系列程序,即婚禮,確定因兩性結合而形成的社會關系,是存在于不同民族中的普遍現象。隨著婚姻的產生而出現的婚禮,不僅體現著不同時代的社會生活面貌,而且展示著不同民族特點各異的歷史發展軌跡、神圣信仰崇拜、審美價值觀念,等等。各少數民族婚禮中既蘊含著豐富的民族文化特質,也反映出各民族在相互交流與影響中的共同發展。

中國55個少數民族各具特色的婚禮,集中體現出民族性與地域性、融合性與和諧性、傳統性與現代性共同影響下異彩紛呈的多元文化內涵。具體而言,相異的生態環境條件下形成的地域文化,塑造出多樣化的少數民族婚禮特征。不同社會歷史條件下形成的民族文化,構筑起多維度的少數民族婚禮內涵。大雜居、小聚居分布基礎上形成的文化互動,參與了少數民族婚禮的形成過程。全球化背景下發生的現代化進程,深刻影響著少數民族婚禮的變遷。

本書的兩位作者分別為昆明學院的吳瑛和云南省社會科學院的蘇醒。在寫作書稿時參考了各種相關書籍和雜志的資料,在此對書中所引資料的有關作者表示感謝。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宜兰市| 上饶县| 常德市| 元朗区| 措美县| 孙吴县| 邵武市| 临邑县| 长葛市| 封开县| 威远县| 博罗县| 富锦市| 本溪| 巩留县| 开远市| 桃源县| 静海县| 容城县| 页游| 贵阳市| 奇台县| 彭州市| 陈巴尔虎旗| 锦州市| 若羌县| 简阳市| 甘孜| 白水县| 乌拉特前旗| 合江县| 鹤庆县| 元江| 东辽县| 蓝山县| 安宁市| 乌海市| 新蔡县| 名山县| 白银市| 东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