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異彩紛呈:少數(shù)民族婚禮(中外新視野婚禮叢書)
- 吳瑛 蘇醒
- 3659字
- 2019-01-04 13:11:49
一 試探對方態(tài)度的說親禮

說親禮在各少數(shù)民族中通常是指男方向女方家庭饋贈的禮物,此類禮物是用以表達(dá)男方及其家庭結(jié)親的意愿,并試圖建立與女方家庭之間的姻親關(guān)系。因此,說親禮屬于一種情感表達(dá)性的禮物,其意義并不在于禮物的價值,而更多的是在于禮物或者儀式本身所代表的“請求”“試探”的文化意義。我國各少數(shù)民族的說親禮,大多不是什么貴重之物,但卻需要在特定的說親情境中,按照習(xí)俗的規(guī)定以儀式性的方式流動,以維系人們共同遵守的文化習(xí)慣。
(一)食物類說親禮
人們在日常生活和社會生活中所消費(fèi)的物品,必然也會反映在提親時所饋贈的禮物中。在我國各少數(shù)民族的說親禮中,食物是最為普遍的禮品。并且所饋贈的食品既反映了各少數(shù)民族所共同擁有的民族文化傳統(tǒng),也體現(xiàn)出各民族所獨(dú)具特色的習(xí)俗。
1.酒
在食物類的說親禮中使用最頻繁的是酒。這與我國眾多民族都有飲酒習(xí)俗有關(guān),也在一定程度上體現(xiàn)出了這些民族豪爽的民族性格。如黑龍江愛輝縣滿族說親時,就首先由男方請媒人到女方家去說親,共去三次,每次都攜帶一瓶酒,到第三次才能知道成功與否。故有“成不成,三兩瓶”的說法。如果這門親已說成了,女方父母向男方家要彩禮,一般是:豬、酒、錢、衣服、首飾等物。如果男方拿不起這些彩禮,親事就不能成了。如彩禮能齊備,幾天之后媒人就可以領(lǐng)著男方帶著彩禮,到女方家來給岳父母叩頭,送交彩禮,即稱為訂婚。裕固族媒人到女方家說親時,要帶上一瓶酒作為禮物,并且,這瓶酒需要做一番特別的“裝扮”——系上一條紅頭繩,方能作為說親禮。
藏族小伙子的父母往往會請一位德高望重的長者去說親,說親時要帶上一壺酒,稱為“提親酒”。在男方代表正式登門提親的時候,女方會召集自家的親屬一起為女兒的未來做出決定。如果同意把女兒嫁給男方就喝下媒人帶去的“提親酒”,若不同意就想盡辦法不喝。
拉祜族雙方定情之后,即分別告知父母,有的地區(qū)是女方父母請媒人去男家問婚。多數(shù)地區(qū)是男方家長托媒去女家求親。按慣例,媒人需三次登門問婚,才能得到明確的答復(fù),而且每次都要送一點(diǎn)禮物。有的地方媒人在問婚時,不能直截了當(dāng)?shù)厍笥H,需要通過一種隱晦曲折的方式表達(dá)求婚之意。如媒人一進(jìn)門即說:“我到你家找一只小母雞。”女家則冷淡地回答說:“我家沒有,你到旁邊幾家去問問。”第三次媒人帶酒一壺,如女方父母不同意即不喝而把酒打翻在地,如果打開酒壺與媒人共喝,這就表示同意這門親事。云南大理巍山彝族男女雙方認(rèn)識相愛后,請本族或親友到女方家說親,說親時帶酒1斤、糖1盒、面條2封,送給女家,如談敘后女方收下面條、糖、酒等禮物,即表明初步同意,也有須在次日殺雞看雞卦,卦吉后方許者。
白族傳統(tǒng)婚俗訂婚前先由媒人提親,女方招贅也要托媒人去男方家提親。提親的一方要送禮物,因禮物輕,又叫“送水禮”。
在所饋贈的禮物中,酒是必不可少的禮物。阿昌族男方父母相中女方家的姑娘之后,便會請媒人帶上禮物前往女方家提親,禮物中也必定會有酒。
2.茶
說親時以茶葉為饋贈究竟源于何時,尚難確考,但茶與少數(shù)民族婚禮的結(jié)緣,卻是由來已久。《藏史》中有記載:公元641年,吐蕃王松贊干布到大唐請婚,唐太宗遂將宗室養(yǎng)女文成公主下嫁于他。文成公主入藏時,帶去了陶器、紙、酒、茶等物品作嫁妝。由此可見,在唐代,茶葉就已經(jīng)以嫁妝的形式出現(xiàn)在了少數(shù)民族的婚禮之中,雖然此時的茶葉還不是后來意義上的茶禮,但茶葉與婚禮的緊密聯(lián)系已可見一斑。
許多少數(shù)民族人們在向女子家庭說親或提親時,都有贈送茶葉的習(xí)俗。如某些地方的拉祜族媒人,就會在去女方家說親時帶一包茶葉為禮物。經(jīng)過與姑娘家人的一番交談之后,媒人會親自動手在火塘上煨一壺茶,依次端給姑娘的父母、舅父和叔伯父喝,女方父母如喝了茶,婚事即算確定,如不喝即表示拒絕。同時也意味著請媒人以后再無須上門求親了。云南白族在上門提親時,所贈送的禮物除了酒、糖等食品,茶也是必備的禮物。
3.具有地方飲食特色的食物
說親時,除了普遍用于饋贈的酒、茶等食物以外,各民族還依據(jù)自己不同的居住地域、生活環(huán)境和飲食喜好等因素,贈送其他各色具有地方特點(diǎn)的食物作為說親禮物。
(1)定茶
如主要聚居在地處黃河沿岸的青海省循化地區(qū)的撒拉族,其所居住的循化地區(qū)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土壤肥沃,主食以面食為主。因此說親時的禮物中,就有了解膩清熱的茯茶。對撒拉族而言,說親是一件鄭重的事情,一般挑選在“主麻日”,由媒人攜帶男家的一塊茯茶等說親禮物前往女家。女家商量后,如有意則將茯茶等禮物收下,并招待媒人吃“油攪團(tuán)”和包子。媒人走后,女方家長與本家親屬共同協(xié)商,征求大家意見,其中阿舅的意見最重要,因為撒拉族人認(rèn)為,外甥女的主權(quán)是屬于阿舅的,必須商請阿舅贊同,方始合適。如阿舅同意,大家無人異議,婚事基本可定,將男家所送茯茶分贈親友,使各家知曉,稱為“定茶”,如不同意,女家就將茯茶等交媒人退回男家。女家同意后,媒人在幾天內(nèi)須第二次到女家,送給女方一條頭巾或一塊衣料,女家收下,婚事即正式訂下。一經(jīng)定親,女家則不得將女兒再許他人。
(2)糕點(diǎn)
布依族父母在為自己兒子說親時所贈送的禮物多為食物,但贈送的次數(shù)較多。媒人第一次上門說親,一般帶些點(diǎn)心等禮物放在女家神龕上。若媒人第二次上門,看到禮物仍放在神龕上,則說明女方拒絕了這門婚事,媒人也就不再上門。如禮物不在神龕上,說明女方家對這門婚事也有意,媒人則會第三次上門說親,這次攜帶的禮物數(shù)量會更多,種類有糕點(diǎn)、雞等食物。糕點(diǎn)要按照女方家有多少至親,就封多少包贈送給女方家。
(3)糖
侗族人們在說親時必不可少的禮物是糖果。男方家會請五至七個女性親屬,帶上糖果到女方家說親,女方家也會事先邀請姑娘的伯母、姨媽、姑媽等女性長輩前來作陪。大家邊吃糖果邊說笑,同時也對這門親事進(jìn)行考慮。以糖作為說親禮的還有布依族、畬族、水族等許多民族。
(4)糯米
亞熱帶雨林地區(qū)盛產(chǎn)糯米,居住在此的傣族以糯米飯為說親的禮物。新平縣傣族一般小伙到了十六七歲時,父母就要替孩子相親選對象了。男女青年通過“串寨子”“趕花街”等形式進(jìn)行戀愛、經(jīng)過多次交往,如果雙方都有情意,男方就托媒到女方家提親。媒人去時要用篾飯盒裝上糯米飯,內(nèi)裝方形臘肉一塊和腌蛋、腌酢肉,送到女方家,稱為“送飯包”。若女方家同意這門親事,就收下飯包,如不愿意,則不接受,并婉言謝絕。貴州的水族提親,媒人要攜帶糯米粽粑等禮品到女家夸贊姑娘的才干和美貌,以求取婚姻。
(5)檳榔
居住在海南的黎族小伙兒看上某位姑娘后,便會讓自己的父母兄嫂或媒人攜帶禮物上門說親,而說親的禮物也十分富有地方特色,這份說親的禮物是當(dāng)?shù)靥禺a(chǎn)的檳榔。女方父母如果同意這門婚事,就當(dāng)面吃男方送來的檳榔,如不同意,就要婉言謝絕。
(6)面條
面條是畬族人說親時的必備禮物,稱為“問親禮”。在畬族地區(qū),男方對某個姑娘有意時,便會請男家有威望的男性老人作為媒人前往女方家說親。屆時,男青年會在媒人的陪同下帶著面條等禮物前往女家,通常要多去幾次,女方家才會收下男青年送的面條,這便算是女方家初步同意這門婚事了。
這些少數(shù)民族在說親時所饋贈的食物都與各自民族所生活的地域、生態(tài)、飲食習(xí)俗以及民族文化相關(guān)聯(lián),所送的食物雖然各具特色,但都反映出了其對說親這一事項的重視程度和男女雙方在締結(jié)婚姻中的態(tài)度和角色。
(二)非食物類說親禮
除了食物,各民族人民在說親時還會贈送日常生活用品、裝飾品等作為說親禮。此類說親禮種類繁多,但多半是依照當(dāng)?shù)厝藗兊牧?xí)俗和喜好所進(jìn)行的饋贈。
(1)哈達(dá)
如撒拉族在說親時,除了向女方家贈送茯茶外,還另外要送給姑娘兩塊衣料和一對耳環(huán)。裕固族媒人到女方家說親時要向女方家庭贈送哈達(dá)若干作為禮物,哈達(dá)數(shù)量與女方家長輩人數(shù)相等,其中送給女方父母的必須是一條連在一起的見方哈達(dá)——稱為“二連哈達(dá)”。說親時贈送哈達(dá),同樣也是藏族締結(jié)婚姻時的習(xí)俗。
(2)傘
土家族在男方父母相中某位姑娘時,便會請媒人攜帶禮物前去求婚,在眾多禮物中會有一把傘,因為傘在土家族的傳統(tǒng)觀念中象征著團(tuán)圓。媒人在進(jìn)門前將傘倒放在大門口,若女方家將傘順立起來,就表示有意。媒人便可以繼續(xù)與女方家商議這門婚事。
(3)香燭
布依族的說親禮物中,除了食物之外,還會有香燭、爆竹、衣料等日常生活用品和節(jié)慶用品。
(4)首飾
云南某些地方的拉祜族說親時,還會在酒壺上掛上手鐲或耳環(huán)作為禮物送給姑娘,如女方家長同意,不直接用語言表示,而自行將酒壺上的手鐲、耳環(huán)取下收留,并打開酒壺與媒人共飲,這就表示同意這門親事。
(5)煙草
云南紅河等地的哈尼族喜愛抽煙,因此,在說親時總要帶上煙草作為說親的禮物。以煙草作為說親禮物的還有云南的藍(lán)靛瑤,他們稱求婚為“問煙”,當(dāng)男方家媒人到女家后,遞給女方父母一包用紅紙包好的一鍋毛煙和一包紙煙,以示求婚,如女方父母接過煙,并宰雞招待,則表示同意了這門婚事,反之則表示拒絕。
實(shí)際上,無論所贈的禮物是食品類還是非食品類,均反映各民族的人們在選擇說親禮時,多半會使用在人們生產(chǎn)、生活中具有的實(shí)用價值的物品進(jìn)行饋贈,其價值并不太高,但反映出的是求親一方對另一方誠懇的請求和試探的態(tài)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