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 日本海洋戰略與國際法和國際政治
海洋法的歷史已有數百年,在其發展過程中,公海自由逐漸演變成為不自由或者說被限制了的自由。馬漢雖然曾把海洋比作一條全人類共有的公路,但是,他所處的100多年前的時代也有領海、內河的主張,也有出于國防或漁業上的考慮對領海以外的周邊海域主張排他性權利。
從20世紀中期開始,海底石油、天然氣的資源開發以及大量珍稀礦物資源受到普遍關注,圍繞其歸屬也引發了沿海國家之間的爭奪。美國于1945年提出大陸架的管轄權,巴拿馬和阿根廷也追隨其后。1966年,厄瓜多爾和阿根廷宣布其領海為200海里,不久南美大部分國家也紛紛效仿。但是認為領海為200海里的是少數國家,大多數國家設定4海里、6海里、12海里等為領海,日本在1977年的《領海法》中規定為12海里。但是宗谷、津輕、對馬、大隅四個海峽為3海里。印度尼西亞于1960年、菲律賓于1961年分別宣布周邊島嶼連線圍成的海域為其內海,也因此出現過鄰國漁船屢屢被印度尼西亞海軍捕獲,大型貨船也曾被迫在馬六甲海峽滯留的情況。
由于各國對海洋權利的主張紛紜,1973年國際海洋法會議召開。經過近十年的馬拉松式的磋商,終于在1982年簽署了《聯合國海洋法公約》(以下簡稱《海洋法公約》或《公約》),其中規定海岸線12海里以內為領海,海岸線200海里以內為專屬經濟區(EEZ),群島國家的群島水域得到認可,國際海峽可以自由通行,也規定了潛艇通過海峽時的狀態。
然而《海洋法公約》并未解決所有問題,例如群島國家水域設定航線問題。印尼這樣的群島國家雖然在群島水域設定了航線,但其設定的三條航線均為南北走向,而美國也要求設定東西走向的航線。
近年來,沿海國家圍繞島嶼主權的紛爭愈發激烈。中日之間關于釣魚島,韓日之間關于獨島(竹島),日俄之間關于北方四島(南千島群島)都存在爭議。中國南海的南沙群島近年成為熱點爭議地區,越南、菲律賓、馬來西亞、文萊都非法占據著我國南沙群島的一些島礁,或無理主張對南海島礁擁有主權。1982年阿根廷與英國之間圍繞馬爾維納斯群島甚至發生戰爭,英國派遣重兵不惜遠征南大西洋占取該群島。對俄羅斯來說,南千島群島(北方四島)不僅是國防上的要塞重地,在經濟方面周邊是豐富的漁場,水產品產值占整個俄羅斯的20%以上。
海盜也成為全球性問題。在索馬里和東南亞海域等地尤其多發,馬六甲、新加坡兩海峽,南海北部,以及菲律賓、印度尼西亞水域都時有發生。世界有關國家也在致力于合作打擊海盜,通過護航等手段保護本國和他國的商船。海盜也通過使用鋼甲船、強化武器裝備、通信裝備等手段加以對抗。
可見,海洋問題從某種意義上說也是政治問題。海洋政治、法律、外交、軍事等是未來處理海洋問題的主要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