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收入分配問題研究
- 蔡昉等
- 3412字
- 2019-01-04 17:13:04
二 中國勞動報酬份額實際變動估算
截至目前,中國并沒有一個官方公布的且被廣泛認可的勞動報酬份額數據。談到該問題時,不同的人或不同的研究使用的數據來源也不一致,這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人們對問題的認識。我們首先來看看國家統計局公布的各種來源的勞動報酬份額是如何變動的。
(一)第一種口徑勞動報酬份額變動:國家統計局數據
國家統計局公布的各種來源的勞動報酬總額,全部使用第一種統計口徑,它不僅包括雇員工薪收入而且也包括自雇者的勞動收入,目前共有三個來源的數據:一是地區收入法GDP核算數據,二是投入產出表數據,三是資金流量表數據。
地區收入法國內生產總值核算得到的勞動報酬份額是目前使用最多的數據來源,這一數據具有時間連續且跨度大等優點,但由于中國采取分級核算體制,地區GDP核算易受地方干預,地方GDP加總經常高出全國核算數據,從而影響全國勞動報酬份額的準確度。這一來源的數據表明,1978—1984年勞動報酬份額從49.64%上升到53.68%; 1985—1998年基本保持在50%以上,處于相對穩定時期;1999年之后則趨于下降,特別是2004年之后開始加速下降,到2007年降至39.74%的歷史最低水平;2009年和2010年勞動報酬份額又分別回升到46.62%和45.01%的水平,達到與2004年前大致相當的水平。需要指出的是,國家統計局在進行勞動報酬核算時存在著統計口徑的調整。在2004年之前,個體經營者全部收入被記為勞動報酬收入,這里的個體經營收入既包括農民的家庭經營性收入,也包括城鎮個體工商戶的經營性收入。2004年全國經濟普查后,上述勞動報酬統計口徑發生了改變,城鎮個體工商戶的經營性收入不再記為勞動報酬,而被歸為企業的營業盈余。同時,農業不再計營業盈余。勞動報酬份額在2004年的突然下降主要就是上述統計口徑變化的影響。當然,我們看到勞動報酬份額在2009年后又出現突然上升,到目前為止尚沒有見到國家統計局對此有何解釋,一個合理的推測也許是統計口徑又一次被調回到了2004年前的狀態。
勞動報酬份額數據的第二個來源是投入產出表數據。這一數據雖然被使用得比較少,卻是相對來說較為準確或者說全面的數據來源,因為投入產出表的編制需要進行大量的調查和核算,而且這一數據中還擁有非常詳細的細分行業的狀況,能夠全面測算不同行業勞動報酬份額狀況。但這一數據的缺陷是數據較少、不連續且具有滯后性。到目前為止,國家統計局相繼成功編制了1987年、1990年、1992年、1995年、1997年、2000年、2002年、2005年和2007年的價值型投入產出表,共有9個年份數據可以獲得。從投入產出表數據得到的結果表明,勞動報酬份額自1997年以來出現了大幅度下降,從1997年的54.87%下降到2007年的41.36%, 10年下降了13個多百分點。但如果從1987—2007年時間段來看,則下降幅度大大減輕,僅從47.23%下降到41.36%,下降不足6個百分點。
勞動報酬份額數據的第三個來源是資金流量表。從資金流量表中得到的勞動報酬份額也是目前使用得較為廣泛的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自1992年開始編制資金流量表數據,最新的數據截至2008年。2004年經濟普查后,國家統計局根據普查結果對資金流量表中的勞動報酬數據進行了修改,并對之前的數據進行了回溯調整,所以,我們現在實際上能夠得到兩個序列的資金流量表數據,一個是經過回溯調整的數據,另一個是沒有經過回溯調整的數據。沒有經過回溯調整的序列在2004年有一個突然的大幅度下降,經過回溯調整的數據則變得比較平穩。經過回溯調整后中國勞動報酬占GDP份額在1992年為54.59%, 1995年為52.78%,到2008年下降到47.79%(見表3-1)。資金流量表數據存在的一個問題在于非經濟普查年份的勞動報酬數據常常按照勞動報酬增長率和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長率相同的假定推算得到,這往往導致對勞動報酬的高估(白重恩、錢震杰,2009)。
表3-1 勞動報酬占GDP份額:不同來源數據的比較(%)

資料來源:國家統計局:(1)《中國資金流量表歷史資料(1992—2004)》;(2)《中國統計年鑒2010》;(3)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投入產出表數據。
表3-1比較了三種來源的勞動報酬份額變動狀況。從該表可以看出,2000年前,投入產出表數據值最高;2000年后,資金流量表數據最高;相對而言,地區收入法份額在三組數據中最低,下降趨勢也表現得最穩定。勞動報酬份額陡然下降主要表現在地區收入法和投入產出表數據中,資金流量表數據的變化趨勢則表現得相對穩定。當然,對此我們也可以做如下推測:資金流量表數據因為進行過系統性調整,統計口徑比較一致,而地區收入法數據和投入產出表數據因為沒有經過這樣的調整,其內部可能存在著統計口徑變化的影響。
綜合上述三個來源勞動報酬份額數據可以看到,雖然中國勞動報酬份額變化出現了顯著下降,但由于存在統計口徑變化等問題,人們對勞動報酬份額在多大程度上出現下降甚至是否出現下降等問題存在異議。因此,如何在統計口徑一致的情況下觀察勞動報酬份額的變動就顯得至關重要。
(二)第二種口徑勞動報酬份額變動:筆者的估算
使用雇員勞動報酬來衡量勞動報酬份額應該說可以避免統計口徑變化引起的問題,因為雇員勞動報酬僅計算領取工資收入勞動者的報酬,界定清晰且易于統計。然而,國家統計局從來沒有公布過中國這一口徑的勞動報酬數據。
通過分析資金流量表,我們找到了可以大致估算中國雇員勞動報酬總額的一種方法。資金流量表提供了非金融企業、金融企業、政府部門和居民部門勞動報酬的獲取情況,我們可據此區分出雇員部門和自雇部門。具體來看,企業部門(包括非金融企業和金融企業)和政府部門當然屬于雇員部門,這兩個部門中不可能存在自雇就業的狀況,把這兩個部門的勞動報酬加在一起就可以得到全國雇員勞動報酬總額。而居民部門顯然屬于自雇部門,居民部門得到的勞動報酬一定是從自我經營活動中得到的勞動報酬,屬于自雇就業者的勞動收入。根據這樣的劃分,我們計算了1992—2008年雇員勞動報酬占GDP份額的變化情況,結果如表3-2所示。從表3-2中可以看出,1992年雇員勞動報酬份額為33.28%, 2008年為30.26%,在此期間,勞動報酬份額共下降了3個多百分點,下降幅度并不大。鑒于雇員勞動報酬份額是國際上常用的統計口徑,其結果完全可以用來進行國際比較。據此來看,2008年中國勞動報酬份額為30.26%,僅相當于發達國家平均水平的一半左右,和一些發展中國家如印度、菲律賓等國的水平相當,體現了發展中國家的典型特征,這說明中國勞動報酬份額水平低確實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表3-2 分雇員和自雇部門的勞動報酬占GDP份額:基于資金流量表數據的估算(%)

資料來源:國家統計局:(1)《中國資金流量表歷史資料(1992—2004)》;(2)《中國統計年鑒2010》。
為了印證根據資金流量表數據的估算結果,我們還找到了另外一種估算雇員勞動報酬總額的方法,即根據國家統計局每年公布的城鄉居民收入調查數據估算雇員工薪報酬總額。每年出版的《中國統計年鑒》都公布有關這一調查的信息,通過把城鄉居民收入中工薪收入加總就可以得到每年的雇員工薪報酬總額。我們知道,在收入調查中得到的工薪收入一定是受雇獲得的報酬,自雇勞動者的收入不可能被歸為工薪收入。當然,通過這一途徑得到的數據有可能存在著對勞動報酬總額低估的問題,因為受調查者一般都有低報收入的傾向,不過,這樣的系統性誤差對于觀察勞動報酬份額變動趨勢來說似乎不會有太大影響。國家統計局城鄉居民收入數據比較完整,從這一途徑可以得到目前來說時間序列最長、連續性最好的雇員勞動報酬總額數據。根據這一數據來源的估算結果,1985年中國雇員勞動報酬(或者說工薪勞動報酬,本章的雇員勞動報酬和工薪勞動報酬是同一概念)份額為23.55%, 2010年為26.95%,在25年的時間內僅僅上升了3.5個百分點左右,其中最高的2003年達到29.92%。
圖3-3是筆者分別根據資金流量表數據和城鄉居民收入調查數據推算得到的雇員勞動報酬份額的變化情況。從該圖可以看出,無論是哪一種推算結果,勞動報酬份額都沒有呈現出顯著下降趨勢,而是表現出在低水平上保持穩定的特征。兩組數據的區別是,從資金流量表數據得到的數據高于從收入調查得到的數據,而且越是較早時期,這種現象越嚴重,到了2003年后,二者之間差距大大縮小。由此我們也可印證前面的一些推測,即資金流量表數據尤其是早期數據可能存在著對勞動報酬的高估,而居民收入調查數據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對勞動報酬的低估。即便如此,我們畢竟得到了一種統計口徑沒有發生變化的勞動報酬份額數據,而且從中得到這樣的認識:中國勞動報酬份額并沒有出現嚴重下降,而是表現出在低水平上相對穩定的特征。那么,勞動報酬份額的相對穩定是否就意味著收入分配格局沒有出現嚴重問題呢?對此,我們只有在清楚了解雇員勞動報酬份額變動的真實含義后,才能對問題有更明晰的判斷。

圖3-3 雇員勞動報酬份額的變化(1985—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