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章 文化資本的生成與積累

第一節 資本與文化資本

一 資本

資本的概念經過了長久的歷史生成過程,人們對其的解釋也較有差異。

19世紀,馬克思的《資本論》揭示了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和發展規律,其中對資本有著深刻的界定。在他看來,商品生產和商品流通是資本成立的歷史前提,商品流通是資本的起點,貨幣是資本最初的現象形態。商品流通的形態分為兩種:一種是“商品—貨幣—商品”,是為要買入而賣出,這種形態強調商品的使用價值;另一種是“貨幣—商品—貨幣”,是為要賣出而買入,這種形態強調商品的交換價值。依第二種方法流通的貨幣則能成為資本。買者支出貨幣購買商品,是為了成為賣者把貨幣再次收入。開始支出的貨幣只是墊支,而墊支的價值在流通中取得了剩余價值,它實現了增值。因此,資本是能夠產生利潤的那部分剩余價值,它通過商品的生產和流通過程產生;資本以貨幣自身為目的,為了實現價值的增值。按照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觀點,資本是一種可以帶來剩余價值的價值,它體現了資本家對工人的剝削關系。馬克思在商品流通中發現了剩余價值,并從商品和貨幣的交換關系中挖掘資本的意義。

奧地利經濟學家龐巴維克在《資本實證論》一書中羅列了關于資本的十多種定義,諸如“財貨的存貨”、“獲利手段的集合體”、“耐用的財貨”等,梳理了資本概念的歷史沿革之后,他將資本理解為產品的集合體,“這種產品不是準備用于直接消費或使用,而是用作獲利的手段的”。[奧] 龐巴維克:《資本實證論》,陳端譯,商務印書館1983年版,第93頁。又如美國社會學家林南指出:“資本是在以追求利潤為目標的行動中被投資和動員的資源。因而,資本是經過兩次處理的資源。在第一個過程中,資源作為投資得以生產或改變;在第二個過程中,將生產或改變后的資源投放市場從而實現利潤。一方面,資本是生產過程的結果(對資源進行生產或追加價值)。另一方面,它又是生產的因子(為了獲取利潤而進行資源交換)。”[美] 林南:《社會資本——關于社會結構與行動的理論》,張磊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頁。也就是說,資本是期望在市場中獲得回報的投資資源。

雖然對“資本”的定義各有差異,但都強調資本能產生利潤、實現增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其要義在于促使資本投入以后,在經濟運行中增加國家和國民財富。在文化產業中,資本的運作是關鍵一環。資本投入以后如何能更加有效地產生經濟效益、文化效益和社會效益,是值得關注的問題。如今,資本的意義在漸次擴大,比如金融資本、人力資本、產業資本、文化資本等一切有形無形的被納入再生產過程的元素都被稱為“資本”。資本是逐步花時間積累的,它也是一種潛在的能力,它以擴張的形式獲取生產利潤、以擴大的形式進行自身再生產。電影產業化生產中必須有資本的合理化運行。

二 文化資本

“文化資本”的概念出自法國著名社會學家布爾迪厄的著作。布爾迪厄在《資本的形式》一本中將資本劃分為三種類型:“(1)經濟資本,這種資本可以立即并且直接轉換成金錢,它是以財產權的形式被制度化的;(2)文化資本,這種資本在某些條件下能轉換成經濟資本,它是以教育資格的形式被制度化的;(3)社會資本,它是以社會義務(‘聯系’)組成的,這種資本在一定條件下也可以轉變成經濟資本,它是以某種高貴頭銜的形式被制度化的。”[法] 皮埃爾·布爾迪厄:《文化資本與社會煉金術——布爾迪厄訪談錄》,包亞明譯,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92頁。不同類型資本的分布結果體現了社會的內在結構,而這個結構由現實世界的一套強制性因素(如排他性的力量、統治階級的力量等)所決定,這些因素掌控了資本所產生的影響。

布爾迪厄認為,文化資本可以以三種形式存在:“(1)具體的形式,即以精神或肉體的持久‘性情’的形式存在;(2)客觀的形式,即以文化產品的形式(如圖片、圖書、詞典、工具、機械等)存在,這些產品是理論的實現或客體化,也可以是某些理論、問題的批判,等等;(3)體制的形式,即以一種客觀化的、必須加以區別對待的形式存在(如我們在教育資質當中觀察到的那樣),之所以要區別對待,是因為這種形式使得文化資本披上了一層完全原始性的財富面紗。”薛曉源、曹榮湘主編:《全球化與文化資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年版,第6頁。第一,文化資本的具體形式是與個人身體相關的,它以文化、教育、修養的形式得到積累,涉及人本身的自我發展。它內在于人本身,無法進行轉讓、饋贈或買賣。諸如文化、教育、修養的獲得需要時間的投入,比如長期的家庭熏陶、學校教育、自我思考等,而這種內在于人本身的文化、教育、修養等可以轉換成外來財富,構成一種文化資本。這種形式的文化資本有其生物向度,它的積累是有一定限度的,它附著于個體的身體和精神之中,隨著其擁有者的衰落而衰落。第二,文化資本在物質和信息中被客觀化,它落實到文學、繪畫、影視等藝術作品中,同時也體現為對藝術工具的占有和操控能力。文學、繪畫、影視等文化產品既表現出物質性的一面,也表現出符號性的一面。在物質性方面,文化產品假定了一種經濟資本,比如可以轉讓、購買、繼承其所有權;在符號性方面,文化產品假定了文化資本。布爾迪厄將對機器、設備的操控能力也納入文化資本的客觀形式中來,他認為獲得生產工具的使用能力或者占有生產工具的那類人是具有統治力量的,融合在生產工具中的文化資本能使得文化資本的擁有者積累自身的力量。第三,文化資本的體制形式是指得到合法保障、獲得學術認可的一種形式。比如學術資格、證書、認證等,它是一種社會公認的體制性權力所賦予的。

布爾迪厄解釋道,“文化資本”的概念最初是在研究過程中作為一種理論假設提出的,這一假設試圖通過學術上的成就來解釋出生于不同社會階級的孩子所取得的學術成就的差別。也就是說,“文化資本”尚未形成一種成熟的理論,它最初只是作為一種“假設”得以提出,并形成一個概念。“文化資本”的假設有兩種好處:一是避免了一種固有假設,即認為學術上的成功和失敗是天賦能力的結果;二是避免了經濟主義的傾向,這種傾向往往只考慮金錢方面的投資與收益,或者只考慮那些能直接轉換成金錢的東西。“文化資本”最開始是布爾迪厄用來解釋家庭教育、教育體制在構建社會體制和社會再生產方面所起的作用,解釋不同階級與他們所獲得的利益是如何相對應的。但是,“文化資本”這個概念具有很強的張力,它超越了最初使用它的意圖。自它提出以后,它被廣泛地用于經濟領域、教育領域、藝術領域等,在這種運用過程中,“文化資本”的含義隨之擴大或者有所轉移。

美國學者約翰·杰洛瑞將“文化資本”運用于文學研究領域,借此來探討文學經典的建構過程。在關于文學經典的爭論中,許多勢力都認為作者直接地代表著某一社會群體,認為經典作品就代表著它所對應的社會群體,或者代表著社會精英的真實形象,或者代表著下層社會的真實形象。而杰洛瑞認為經典的建構是文化資本分配的結果,文學經典與不同社會群體之間的關系不是直接對應的,而是由大學體制進行調節。杰洛瑞把文學知識歸類為某種“文化資本”的形式,“文學知識指的是對文學經典的熟悉程度,即構成文學經典的文本有哪些,以及文學經典的典型內容有哪些”。[美] 約翰·杰洛瑞:《文化資本——論文學經典的建構》,江寧康、高巍譯,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第2頁。文學知識或者文化技能在一定程度上轉變為財富或權力,并更多地占有社會資源時,它就表現為一種文化資本,這種文學知識是值得追求和奮斗的。文化資本通過社會中的統治階級來獲得,是無意識獲得的,如統治階級將自己的思想合法化、普及為普遍性的思想強加于整個社會。杰洛瑞從“階級”的角度來運用“文化資本”,他在經典之爭中探尋相對缺場的“階級”,并使之成為清晰明確的分析范疇。杰洛瑞認為,從經濟上解說各個階級是不夠的,他另外從文化的角度來解釋階級如何形成,階級如何制約了經典的分配。他指出,如果認可有某種形式的資本是可以被具體地稱為符號的、文化的,即認可文化資本的存在,那么文化資本的生產、交換、分配和消費的環節都是可以視為對存在階級的劃分。

這些作者(如馬克思、布爾迪厄等)壘起了理論空間的一塊塊里程碑,壘起了感知這片空間的里程碑。面對過去的理論知識,一方面,是里程碑式的啟迪,它建構了我們的知識框架與思考方式;另一方面,這些理論知識又專斷地阻擋你的去路,強制性地威懾你,你必須懂得他們,才能獲得學術的話語資格。這種理論知識在某些程度上或許也是牽絆了思維、禁錮了想象,所以我們仍然需要同這些理論或概念的未完成性、不完整性作斗爭。本書在此引用和解釋布爾迪厄“文化資本”的概念,以及杰洛瑞對“文化資本”的運用,并不在于認可布爾迪厄“文化資本”這個所謂“假說”的理論完整性,也不在于膜拜杰洛瑞對“文化資本”的運用的深刻性,而在于細讀和理解“文化資本”的原初意義,在于開啟這個概念所能給予我們的理論視野和現實啟示。

馬克思從商品流通的關系中界定資本,布爾迪厄的資本概念超出了馬克思的經濟范疇,將資本與經濟利益的觀念主動擴大到符號、文化以及各種非物質性的活動領域。資本除了能直接轉換成金錢的經濟形式之外,還能以文化的形式存在。資本能在不同的社會等級制度中決定社會主體在該社會中的地位。最初人們或許并不承認文化資本是一種資本,而只是承認它是一種受到認可的權威、是一種合法的能力。布爾迪厄將此推進了一步,指出這種權威和能力是可以轉換成其他資本的,文化資本其實表現為一種符號資本,它可以落實到文化作品等具體的形式中,可以被個人或創作團體所占有,它可以爆發出實在的能量。

過去人們把直接轉換成金錢的商品交換視為經濟活動,把在這個過程中能產生更多利潤的金錢視為資本。這種方式將其余的部分視為非經濟活動,由此忽略了符號活動的利益趨向和經濟屬性,掩蓋了符號活動所能生成的資本。布爾迪厄將資本的概念運用到文化分析中來,從資本的角度切入和看待文化問題,在文化領域中發掘資本的力量。布爾迪厄的資本概念從原有的物質狀態擴展到文化符號領域,他將文化視為一種資本,揭示了西方資本主義日益加深的資本統治。

布爾迪厄“文化資本”的概念起于這樣一種關注:他發現不同個體在學術場表現出的能力和取得的成果與他們的出身狀況是相對應的。出身于貴族家庭和平民家庭的孩子,在最初的文化獲得上就是不平等的。出身不同的孩子在學術場上所取得的成就對應于他們不同的家庭背景,有賴于他們所繼承的不均等的文化資本。在這個過程中,隱藏著一些難以被發現的特殊利益。出生高貴的孩子容易傳承更多的文化資本,而這種由家庭所獲得的不平等的文化資本在學校教育中進一步被強化。學校制度再生產著現存社會的等級,由家庭所繼承而來的不平等的文化資本在學校教育中得到了制度化的保障。文化資本的分布是通過家庭社會化的不同模式而進行再生產的,后來則通過不同的學校教育而得以確認。布爾迪厄的“文化資本”是一種符號資本,將個人在家庭和教育中所獲得文化的統治權象征為文化資本。

布爾迪厄最初從家庭出身和學校教育來探討文化資本,我們可以將此再推進一步,推衍到文化實踐領域。資本是不斷積累的,獲取文化資本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而文化資本并非在個體長大成人或從學校畢業之后就停止積累。相反,文化資本在個體的社會行動中得到進一步積累和擴張。就如電影導演從電影學院畢業之后,開始導演的職業生涯之時,他們執導影片的社會行動就在積累文化資本,文化資本在實踐活動中得到進一步積累。正如布爾迪厄所指出的,當行為者在個體性也就是排他性的基礎上占有資本這種積累的勞動時,他們也能夠以具體的形式占有社會資源。資本是一種鑲嵌在主體結構之中的力量,它凸顯著社會內在的運作規律,所以,占有資本不同于簡單的碰運氣。行動者在文化場域中逐漸形成他自身的特質,與其他參與者爭奪和占據更有權威性的文化資本。在電影產業中,我們可以看到,電影的制作團體、導演依靠他們所生產的影片而積累起自身的文化資本,并參與競爭。

在電影產業中,文化資本以多種方式得以積累和擴展。電影場域中的行為者諸如電影公司、導演、明星、制片人以不同的方式獲取文化資本,比如作為個人的導演憑借自己的家庭出身和教育獲取了最初的文化資本,又在電影生產的實踐中再度積累文化資本。電影生產是一個復雜的過程,每位行為者依靠不同的機遇、憑借不同的創作才能,獲取相應的文化資本。文化資本以客觀的形式在作品中得以呈現,那么影片文本就成為文化資本的承載客體,影片本身的質量及其所獲得的認可度就為其生產者積累著文化資本。從外部體制來看,電影的評獎、教育體系對電影的評介、觀眾對影片的反應,都在構成文化資本,以社會體制的力量強化了文化資本。

文化資本的生產與再生產有效而又隱蔽地將社會中支配與被支配的力量轉變成自然而然的狀態,讓社會成員心甘情愿地接受現有的觀念和情況。這種力量不同于武力的強制鎮壓,也不同于重復的文化灌輸,它使得自身合法化。文化資本在文化產業中的作用,并不僅僅是停止于符號活動領域,而是與真金白銀的經濟資本結合,這成為文化產業的資本積累、擴張的一種手段。在當今文化產業的發展歷程中,人們關注經濟效益的獲得,只看到顯在經濟利益,卻沒有發現文化資本是如何制約著文化產業中各種利益的分配,是如何調配文化產品的質量,是如何成就某些影片及生產者的巨大成功。挖掘文化資本的形成和積累過程,通過文化資本的提升來增強文化產業實際資本的質量,是當今電影產業發展的關鍵問題。

主站蜘蛛池模板: 鹤峰县| 体育| 呼玛县| 乌什县| 镇雄县| 壶关县| 甘南县| 宜丰县| 石棉县| 时尚| 靖安县| 静海县| 太原市| 读书| 崇左市| 桑植县| 五华县| 湘西| 武功县| 西安市| 长垣县| 徐水县| 淮南市| 金沙县| 徐水县| 临湘市| 宁阳县| 宜阳县| 衡阳县| 五家渠市| 冕宁县| 新乐市| 宝清县| 南川市| 定远县| 井冈山市| 福海县| 大同县| 集安市| 淮阳县| 甘孜县|